专栏名称: 十分心理
关注公众号:十分心理(ID:shifenxinli),家庭与个人成长的支持平台 十分心理,家庭与个人成长的支持者,由法国PSYCHOLOGIES杂志中国版《心理月刊》创始主编王珲2015年7月创建。 旗下所属产品服务平台——幸福研习社,致力于整合视角的心理精品服务,是忙碌中产人士口袋里的心理学家。每一个追求终身成长、自我实现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获得身心滋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改善抑郁的运动形式,它排第一 ·  昨天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课程简单介绍(2025春季班 ... ·  2 天前  
武志红  ·  自己没被爱过,就给不了别人爱?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分心理

观影《七十七天》| 来,干了这杯叫自由的鸡汤

十分心理  · 简书  · 心理学  · 2017-11-13 10:15

正文

走在从健身房回来的路上,我感觉真是身轻如燕。

刚才被教练虐的情景早就丢到了一旁。

更是把去之前,百般拖延,完全不想去的心情丢到了九霄云外。

拉伸开身体的极限后,再回到原来的日常生活,你感到了轻松、自由。

这种轻松自由,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当超越自己的懈怠,你感到了自己能操控自己的力量。

人,在命运面前并不自由:从虚空中来,不知下一秒发生什么,在未知中走向必然死亡的终点,中间活着的时间,都带着阶级、资源、距离、生老病死的诸多限制,无法尽情尽兴。一辈子能有几天为自己而活?

然而,这限制反而让我们更加沉迷于寻找生命的自由感。

音乐的沉醉、美酒的迷狂……

活着的自由,是一种超越边界的力量感,更是我们很多美好体验的来源。


那么问题来了, 你是否愿意用生命的消失为赌注,去感受终极自由?

这看起来像是悖论,但真的成了一部分人的选择。

户外极限探险者就是这样一群人,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宣告存在的力量,他们的生命质量不以长度计算,而以强度衡量。

按照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纪录的抽象意义,每次有一个人打破世界纪录,人类整体潜意识里就感觉自己更高、更快、更强了,因为这个冠军是抽象的存在,他代表人类的极限。

做为人类群体的一员,人人都可以通过人群中的极限挑战者,接近内心渴望无限和自由的梦想。所以, 每一个向着蛮荒之地出征的勇士,都是人类的排头兵,无论牺牲还是成功,只要他敢于出发,就代表我们还没有被城市里的醉生梦死改造成一群堕落的生物。


1

在沉重的肉身和飞起来的心灵之间

最近上映的 《七十七天》 ,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户外极限运动电影,也是一部即使没有故事情节都“好看”的影片。它让我们这些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勇气去不毛之地的人,能第一次真实地在大屏幕上看到碧绿盐湖和天空融为一体的奇幻景色,看到雪山圣湖绝对、永恒的纯粹和平静,以及冈仁波齐星空不可思议的璀璨…… 跟随着男主人公的步伐,用心灵丈量生命的极限。

看电影时,我是如此矛盾,一边看这位勇士被狼追杀,无路可走,弹尽粮绝,紧张得为他捏一把汗:“妈呀,干嘛非得跑到那里去找虐?”一边又感叹,这么美丽的风景,这么震撼的人生体验,是多么难得。

我就是典型的平庸大众,贪生怕死又渴望自由,大多数时候,心灵越飞扬,越走不出城市生活的安适。

电影中,蓝天这个姑娘,是在一次户外探险中不慎跌落,摔坏了胸椎,从此半身瘫痪,要坐在轮椅上生活。她努力让自己坚强、乐观,然而她的孤独、绝望和生活上的种种不自由,让她心藏无数的悲伤,人人都为她贴上身残志坚的标签,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只是为达到“不成为别人的负担”这个目标就已经付出了所有


(图中坐轮椅的女孩是电影中蓝天的原型)

也许只有再一次登上高峰,她才能把命运踩在脚下,说一句“去他妈的命运”。以此“嘲笑”那身不由己的人生。她和男主人公结伴而行,走向顶峰,倔强又压抑的生命意志向着雪山、无人区不断延伸……

我想起同是身体残疾的脑瘫诗人余秀华,她说 “我总是感觉到我的灵魂,被残缺的身体禁锢住,感觉到很不自由。” 她得不到想要的爱情,她被囚禁在乡村、在一个行动不便、表达不便的身体里,在一个普通残疾的农妇和才华横溢的浪漫诗人之间挣扎。

所以你在她的诗里,能看到一种少有的不顾一切要表达力量的东西,那种刺破感,就是她挑战的极限——她的灵魂想要超越这具肉体,超越她已有的时空。 只有在一种失控的表达中,她才能宣泄情感。

和余秀华一样,蓝天也有无能控制的沉重肉体,这给她强烈的反作用力,促使她有了更强的对于不自由的反叛。


不自由的残缺感,不仅仅存在于残疾人的心灵中,对于身体不自由的感觉,我们每个现代人都有。

男主人公就是一个在生命中感到种种不自由的人。他不是因为失恋、挫折去冒险,纯粹是把生命感的强度当成是生命至高的追求。

他说:“有些人30岁就死了,只是80岁才埋。“

“人活一辈子能真正按自己的想法活着,能有几天?我就想做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

这个用生命去换存在感的人,对于永恒的圣洁和宁静的追逐,可以看作是用极限挑战完成对生命意义感的追寻。

他代表这些年越来越多人们内心萌发的“远方”的梦想。

人类发明了城市,但是城市圈养了人类,让人类最终远离了大自然,因而感觉到种种被束缚。

人们戴上千篇一律的人格面具生活在文化中,做着身不由己、约定俗成的角色必须要做的事,然而,内心却压抑着一个属于自然的灵魂。 是它的压抑让你焦虑不安,而你却一无所知,只是没来由地抑郁、焦虑、感觉无梦无感。

生本能和死本能互为对立的一体两面,有多少对于成功、得到世人认可的野心,就有多少想要背叛一切、逃跑的决心。

人们相信,远离都市,来到天边,能走出无梦无痛的无聊循环。

远方,一个西藏梦,一个走向无人区的勇士之梦。

人无论走到哪里,其实都是为了感知自我,走得越远,体验越深。当男主人公在毫无人类痕迹的蛮荒之地,感触到天地自然,体验到与永恒天地同在的融化感,在瞬间真的相信了,自己的生命真的存在过,并且无怨无悔。


2

命运是面向苦难的狂欢

人的使命是以此为工具转化自我

人为什么要登山?

一个经典的回答是: 因为山在那里。

这个对话,代表一种永远的人类精神。征服自我的极限,永无止境。

这后面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感,也是人在囚徒困境中最伟大的反抗力。所谓个体化历程,就是人必须不停地去创造,去感知极限的存在,去感知到自己的边界,并且在这种感知中,尽情体会个体的喜悦和欢乐。

在江一燕演的残疾姑娘蓝天看到冈仁波齐山峰的那刻,她讲述着自己半身不遂的故事,失声痛哭,说: “你知道吗?我连做一个正常女人的资格都没有。” “我觉得我活得好累!我的人生就这样分为轮椅前和轮椅后……我已经努力过了,去他妈的命运!”完成了梦想后,他们分道扬镳,男主人公决定带着姑娘的祝福和两个人对自由共同的愿望,走进无人区去完成梦想。


电影精心安排的两条线在这里交织起来, 一个是蓝天代表的现实命运的束缚,一个是男主人公代表的人类超越之旅。

而这两条线也是每个人生命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两条线,它们就是我们生命的一体两面。

就像电影中男主人公深入无人区的一路上,每一步都有困难,有时候是洪水,有时候是遇到狼群,有时候是水源短缺,有时候又是食物不够……

意义不在困难本身,而是在克服的过程中, 人总是被不断激发起内心的生命意志,以被外在困难反射回来的东西,拼凑成内在自我点滴 ,然后反思、领悟,每次我们成功应付一个挑战,就感觉到自我的升级。苦难不应看作是生命的障碍,很可能是我们自我完成的某种工具,去帮助我们转化自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