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琳晖 林静之
1941年1月,中共中央明确要求加强“全党特别是军队中干部与党员的党性教育与党性学习”。此后,“党性教育”这一概念经常出现在党的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之中。《中国教育百科全书》认为,“党性教育”指的是“用无产阶级的优良特性、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对每个党员进行本质的改造”。
在考察党内文件和领导人讲话所处语境,以及综合理论界、学术界相关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对于“党性教育”这一概念可作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从内容上看,狭义上的“党性教育”是指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历史传统、优良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广义上的“党性教育”则还包括道德品行、法治思维、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从形式上看,狭义上的“党性教育”主要是指与上述内容相关的集中辅导授课;而广义上的“党性教育”,既包括有组织的集中教育,也包括日常的党员个人教育。
“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和自身建设实践中,将“党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概念同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修养”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一个全新概念。党性修养是指党员个体通过自觉自愿的努力,积极主动地把政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内化为党员个体的价值追求和内在品质,并在思想和行动上体现出来的过程。党性修养必须通过党性教育并为党员个体所接受才能实现真正转化,而党性教育则必须通过党员个体的党性修养变化程度才能检验其效果如何。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是相辅相成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可以说,党性教育是外在的,党性修养是内在的;也可以说,党性教育是有组织的集体修炼,党性修养是党员个体的自我教育。
“党性锻炼”通常是指党员在工作、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中,自觉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增强党性修养的过程。党性锻炼与党性教育既是统一的,又是有所区别的。所谓统一,是指二者不能各自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它们统一于增强党性修养这个根本目的和党内政治生活这个“熔炉”之中。所谓区别,相对于“党性锻炼”侧重于实践提高而言,狭义上的“党性教育”侧重于理论提升,故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同时,就广义上的“党性教育”而言,二者则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党性锻炼是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让党性教育的思想认知更好地转换到具体行动上,并加深认知程度。
(据2017年9月4日《学习时报》,内容有删节。)
总监制/徐遥 责编/刘文韬 编辑/郭慧 制作/王高林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