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胡慎之
最完整的心理学常识、最前沿的心理教育、最专业的心理分析。人生不易,与君一同嬉笑怒骂、品味人生,人称“意义哥”;一针见血,洞悉关系心理,人称心理圈的“犀利哥”。经典曲目《一派胡言》《胡说爸道》《世道胡说》,客体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办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辉哥奇谭  ·  如何获得快乐? ·  昨天  
简单心理  ·  咨询师「适合」自己的17个迹象 ·  3 天前  
壹心理  ·  不压抑情绪的女生,真的很迷人 ·  5 天前  
武志红  ·  真正学会爱自己,要先跨过这两道坎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胡慎之

父母最伤孩子的4类行为,一定要注意!

胡慎之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0-11 19:00

正文




课程福利来啦

胡慎之老师线上音频课程(6大节)
 《平静的力量》
不再自我批判,学会与自己和解
原价99元,限时秒杀价69元
随到随学,轻松又省时~


作者 | 胡慎之

资深心理咨询师

家庭关系顾问

图片来自网络



每个人的童年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创伤性体验,有些体验会促进你成长,但有些体验会让你停滞。

在我小时候,吃饭时经常会被爸爸惩罚,因为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我们才会见面。而我爸爸的惩罚方式就是不给我吃饭,让我面壁。

慢慢地,我就形成了一种模式,就是每当我不能准时吃饭时,我都会很愤怒,那种被惩罚的羞耻感、无力感再次出现了。

有一次,我甚至因为助理没有准时帮我订饭,而把他炒掉。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童年创伤会影响到我们如今的生活、人际关系和对世界的看法。而且,我们还会在这个过程里,不断重复曾经不好的体验。

一般来说,一个孩子在家庭中间可能受到的伤害性的体验,会有四类。

第一类,是忽视性创伤。一旦孩子被主要家庭成员忽视,未得到足够的情感满足,那他一定会形成创伤性体验;

第二类,是分离性创伤,其中包括了被抛弃的创伤,或情感遗弃创伤,这会直接打破一个人的安全感。

第三类,是期待性创伤,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性别期待。

第四类,是暴力性创伤,或虐待性创伤,给孩子的身体或精神上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有一些父母可能并不认为我的这个行为是给孩子造成创伤的,那可以看看有没有说过或者做过以下这些事情:

第一,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哭泣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责骂:“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那这时候,孩子的感受、意愿或声音都是没有被父母真正地看到,或感受到的。

很多人小时候都会经历过这个情景,就是自己摔倒了,父母为了让他学会坚强,叫他不要哭,说哭是一件羞愧的事。但其实,这种做法就是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导致了,长大后,如果对方没有及时回应自己,我们就会特别愤怒。

就像我们在会议上发言时,其他人都在窃窃私语,或者在做别的东西,在那一刻我们会感到很生气,这其实是被忽视的创伤被激发了。

这种创伤还会导致我们,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扮演一个很重视自己、时刻关注自己的父母角色,因为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

另外,还有一种场景是,一个妈妈在哭泣,然后孩子拿来一张纸巾,并安慰妈妈:“妈妈别哭了”。这是因为孩子心疼妈妈,爱着妈妈,并且想去为妈妈的这个做一些事情。但是妈妈在这一刻却说:“去去去,我都是因为你才这样的。

那这个孩子就会感觉到被忽视了,他的价值没被看到,他的所有的行为,并没有给妈妈带来更多的帮助或者贡献。

第二,当孩子做了一些不合你心意的事情时, 你会不会出现一些威胁性的言语,比如说:“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或者说,因为某些原因,作为父母的我们长时间地与孩子分开,不与孩子联系,甚至直接遗弃孩子。

以上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分离性的创伤。

而且这种伤害方式,不仅仅局限于用“抛弃”来恐吓孩子,还有母婴分离时间过长、寄养孩子(留守儿童)、排斥孩子的情感等等,都会给孩子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让人长期处于一个安全感缺失的状态里,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人际关系中的情感链接都很敏感。

于是,有些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只能一直躲在自己的世界中,幻想着自己有多厉害,从而断绝与他人的交流来往。

所以,我们一定不要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分离创伤或被抛弃的创伤,也就是我们做任何的事情一定要跟孩子讨论。

有一些妈妈她在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要去上班,因为担心自己走的时候孩子会哇哇直哭,所以就偷偷的跑掉了,而却不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回来,都会让处于婴儿时期的孩子感到很恐慌,进而产生一种被抛弃的体验。

有些妈妈就做得很好,她们会跟宝宝说::“妈妈现在要去上班,你哭,妈妈就抱抱你,但是妈妈必须要去上班,不过开灯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然后呢,给孩子一个玩具,一边玩,一边等妈妈回来。这个玩具我们一般称之为过渡性客体,或替代性妈妈。

这里面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如果孩子是老人带的,那比较建议在5岁以内不要有太多的变化。有些家庭可能请的是月嫂阿姨带孩子,但是呢,一年之内换个七八个阿姨,而且这个阿姨都是陪着孩子睡觉的,那对于孩子来说,阿姨的每一次离开,就意味着他又一次被抛弃。

孩子不会认为对方是离开了他,只会认为对方不要他了。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特别是有一些女孩子到成年以后,如果说自己的男朋友没回信息,或是说没告诉他什么时候回来,或者说告诉他什么时候回来,最后却没有按时回来,那这些女孩子会非常的愤怒,或者非常的难过,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些都是我们所说的被抛弃的创伤所引起的后遗症,我们称之为叫“情绪闪回”。

第三,如果在家庭中,父母经常跟孩子说:“你只是个女娃娃,能有什么用”,或者说:“你要是个男孩子就好了”等等类似的话,那对于这个家庭中的女孩子来说,就会形成期待的创伤,往往会导致女孩的自我价值感比较低,会觉得自己不如男生,甚至连自己女孩子的身份也无法认同。

因为她最原始基本的价值被剥夺了,所以她会不断跟男性去竞争,还会把很多问题都怪罪于男性,甚至觉得自己要活得比任何的男性都优秀才行,这其实就是身份认同和性别认同出现了问题。

因此,这种创伤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包括她对这个世界和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话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比如“你为什么不能像你姐姐一样优秀”、“你看看隔壁家的小明,再看看你”,这些也是期待性的创伤体验,对方否认了你的价值。

这往往会导致我们经常对自己不满意,包括对自己的一些成就,我们不会承认,甚至觉得自己还做得不够,对自己的要求特别特别高。

第四,就是暴力性创伤了,这种类型的伤害是非常极端的。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语言暴力,比如有些父母会辱骂自己的孩子为“赔钱货、讨债鬼、白眼狼、没良心的”等等,更有甚者,会用一些更低俗的话语羞辱孩子;

另一种是行为暴力,最典型的就是体罚,在一些家庭中,只要孩子犯错了,父母就会进行棍棒教育,这种行为上面的暴力会让我们感觉到,跟人亲近都是一个困难的事情。

其实打一下孩子,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你要告诉他是为了什么,这是惩罚你,但不要只是为了情绪发泄。

总而言之,以上这四种情况所呈现出来的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创伤性的体验。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一下,避免带给孩子更多的伤害。

那么,面对童年时期就形成的创伤,我们该如何切断它们的影响呢?

只要三个步骤:接受、修复和阻断

下面我用一个来访者的例子来具体说明,这三个步骤是如何做的:







我的来访者,她跟丈夫之间的相处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丈夫无法理解自己的老婆为什么有时候会突然生气,而来访者也无法表达自己生气的原因。她经常会因为丈夫的一个有点凌厉轻蔑的眼神而勃然大怒,甚至处于一个歇斯底里的状态。


这是因为在她六岁的时候,她瞒着爸爸偷偷养了一只兔子,但不幸的是,还是被爸爸发现了。爸爸很愤怒,直接把兔子从八楼阳台扔了下去,摔死了。她当时年纪太小,虽然很难过,甚至很想拿刀把自己的爸爸杀了,但爸爸太强大了,她根本什么都做不了。


可她记住了爸爸的那个眼神。


所以,她看见丈夫凌厉轻蔑的眼神会勃然大怒,并且歇斯底里的原因,正是这种眼神和她爸爸当年摔兔子时的眼神很像,把她曾经的创伤感受体验激发出来了 。


因此,当我们知道创伤形成的原因后,第一步我们需要的是接受创伤的存在。


什么叫接受创伤的存在?就是对于以前给我们造成的一些创伤性体验,我们不是去责怪,也不是去记恨、否认或逃避,更多的是接受,正视这个创伤的存在

接受,并不代表着我们认为是对的,或者说要原谅。只不过,只有当我们接受了创伤的存在后,我们才能进行一些修复和调整。虽然很无奈,但是如果我们能去接受这种无奈,这就是和解的开始。

因为,只有我们知道创伤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第二个步骤是,与过去的自己建立一个链接。

所谓的修复,不是说现在去指责父母,埋怨父母,而是跟当时的自己建立一个链接。

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去保护那时候的自己,让当时的那种感受能够得到表达。

就像我问我的来访者,如果回到当初,你看到那个小女孩,你会对她做些什么?她说,我会走过去抱抱她,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

当那时候的感受被她说出来后,也就是跟过去的自己建立了链接。

告诉过去的自己,现在的她已经拥有足够的力量,去保护自己了,不需再担心被伤害而紧张、愤怒了。

第三个步骤是,阻断创伤,选择支持性的资源。

当你拥抱自己,跟自己建立链接后,就可以通过用阻断的方式,来让自己做出一个新的选择和改变。

阻断的方式,就是寻找支持性的资源。

比如我的来访者找的支持性资源就是她丈夫,她选择跟丈夫坦白曾受到的伤害,并告诉丈夫,希望他能够在她发脾气的时候给予她一个拥抱。当他们进行这样的交流后,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模式。

当然,这种改变的尝试并不容易,需要一个过程。

童年的创伤已经造成了,不管是父母有意,还是无意的过错导致它的发生,这个事实已经无法改变。

与其说,我们去和父母和解,去原谅父母曾经所做的一切,倒不如,我们作为现在的自己,去拥抱过去的自己,给予他力量,从而疗愈曾经的自己,重新生活。


  作者介绍 

胡慎之,心理学家。
家庭关系顾问。
向日葵爸爸发起人。

向日葵心理咨询创始人。

中国心理服务机构联盟副主席。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顾问。

20年的咨询实践,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



【课程福利】在这里

☟☟☟

星标的方法在这里

☟☟☟

第一步:点击文章最上面的蓝色字体:

胡慎之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的三个小点点,

就可以设置星标或置顶哈。




关注我 设星标


jin

为你推荐:
(点击即可阅读)


1、十句话,带你看清家庭关系的真相
2、为什么别人不喜欢你,也许是你一直在被动攻击
3、经常性打压别人的人,到底有什么意图?



点击“阅读原文”,带你走进关系心理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