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否科技  ·  轻薄是未来?腰线十几块?N4 去哪了?AI ... ·  2 天前  
CINNO  ·  5.04亿元“捡漏”柔宇? ... ·  2 天前  
云南省商务厅  ·  截至2025年2月19日云南省手机等数码产品 ... ·  3 天前  
云南省商务厅  ·  截至2025年2月19日云南省手机等数码产品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他是英雄,还是称职的“吹哨人”?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20-02-08 23:42

正文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原创-NO.1190
作者:页清 审核:喵大大    编排:C


在魔幻的现实中,称职就是英雄。

01 日本的全国性失明

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正处于危机的边缘。曾经号称“水上钢铁堡垒”的日本海军已经残缺不全,强盛一时的日本陆军也早已深陷中国与太平洋战场不能自拔,虽然日本的“国防圈”尚未瓦解,但这个国家的失败已是势所必然。讽刺的是,一向号称精明的日本民众对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还浑然不觉。

此时美国尚未对日本本土展开大规模空袭,在日本民众看来,战争仍同往常一样在帝国境外进行,“战无不胜”的日本皇军正在暴揍中国军与“米英鬼畜”,虽然眼下物资紧缺,但日本将同日清战争、日露战争一样成为最后赢家,迎来一个崭新的国际秩序。

的确,日本在近代的对外战争还不曾失败过,且日军在“大东亚战争”前期的连续胜利也让日本国民对政府深信不疑。 没有这种盲目的信任,日本不会如此迅速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但是,在国家面临危机后,这种盲目信任也会成为国家的“负资产”。 由于民众对前线败局一无所知,在强大的民意裹挟下,任何要求国家调整国策的呼声都将被山呼海啸的狂热口号淹没,整个国家会在全国性失明中跌入万丈深渊。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挽救国家和人民,就必须面对现实。面对日本国力有限的现实,面对日本在海外犯下罪行的现实,面对日本正走向战败的现实,只有如此,才能让癫狂的国民清醒过来,让已经脱轨的国家列车紧急刹车。


可是,日本的天皇、官僚政客和军人们已经习惯了民众的山呼万岁和忠心不渝,正是民众的信任,才让这批人高高在上、不断攫取着财富与权力。眼下,要打碎自己立起的招牌,向民众承认那些蛊惑人心的口号错了,承受国家信用破产的巨大风险,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勇气与担当。

为了保全自己的权力与利益,日本的财阀、军阀们对战争的结局还抱有侥幸,鼓动着一批又一批帝国青壮年踏上战场,试图用他们的鲜血来迫害盟军停下进军的脚步。反正死的是那些“韭菜”,躲在防空洞的官老爷们又怎么会在意呢?

为了让国民保持必胜的信心,日本宣传部门无所不用其极,隐瞒了前线接连不断的败报。 中途岛海战,是日本帝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遭遇的第一个惨败,令日本海军引以为傲的“一航战”在是役损失惨重,四艘大型航母“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全部沉没,经此一役,日本事实上丧失了速战速决的机会。但日本军方仍对前线的失败缄口不言,轻描淡写地宣称此役只损失1艘航空母舰和35架飞机。

随着战局的迅速恶化,日本被迫转攻为守,构筑“绝对国防圈”,军国主义分子对国民的宣传也更加夸张、离谱。像中途岛这样的瞒报虚报更是成为家常便饭,如日军大本营在战争后期大力鼓吹“台湾冲航空战”,号称击沉美国航母11艘、战列舰4艘,极度夸张的战绩甚至把日本天皇都被蒙在鼓里。


前线的战况与新闻报道每每背道而驰,也让很多日本民众产生不切实际的幻像。1943年,日本《实业之世界》社社长野依秀市做了一件奇事,启动“募集空袭美国本土飞行机献纳资金”活动,号召日本国民众筹重型轰炸机轰炸美国本土,得到热烈响应,连大名鼎鼎的头山满都撰文赞扬野依秀市的狂想,还叫嚣“如果没有打败美国的大本营就让战争结束,根本不知道为了什么打日美战争”,令人哑然失笑。


没等日本的炸弹落在美国,美军的轰炸机已飞临日本本土。 日本的官僚政客和好战分子们不肯认输,日本民众或被虚假的报道蒙蔽,或屈服于军国主义的淫威,成为战犯的忠实炮灰。 可无论军国主义者怎样瞒天过海,他们终究挡不住盟军的进攻,一旦民众感到切身危险,虚假的幻像将土崩瓦解。 大厦将倾,一些有识之士试图揭露真相,挽救国家于谎言之中。

02 称职的“吹哨人”

为了管控言论,杜绝“失败主义”,日本当局不断加强对新闻舆论的控制。1942年,日本当局勒令发表左翼言论的《改造》杂志停刊,并逮捕60多名记者和编辑,是为横滨事件。日本政府借横滨事件压迫新闻界与出版界,全日本近500家出版社被缩减至195家,许多出版社被迫停业。


舆论管制、万马齐喑、报喜不报忧无益于战争局势的好转,日本民众在铺天盖地的动员宣传和“英雄事迹”的鼓舞下仍坚信战争必胜,却少有媒体人敢于站出来告诉国民这场战争没有那么顺利。

此时的日本,仍有一批“吹哨人”试图唤醒睡梦中的国民,有一位名叫新名丈夫的日本记者正是他们的代表。

1944年2月23日,日本《每日新闻》(原《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一篇特别的文章,题为《胜利还是灭亡,战局的目前进展》(「勝利か滅亡か、戦局は茲(ここ)まできた」)。这篇报道直言不讳地揭露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的事实,指出在瓜岛战役后的一年半中,日本陆海军正在撤退,日本正处于建国以来最糟糕的境地。


在相当多的民众幻想着日本将再次取得胜利时,作者大胆地质问“胜利还是灭亡”。文章还指出,光靠竹枪是打不赢战争的,取得胜利需要飞机,特别是海上飞机。 这篇文章在迷惘的日本新闻界成为一股清流,它的作者就是《每日新闻》政经部黑潮会记者新名丈夫。

在太平洋战争之前,新名丈夫曾前往中国战场报道战况,拥护日本的侵略行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前线采访的新名逐渐认清形势,大胆撰写这篇文章叫板主战派,在日本国内引起巨大反响,许多人从“日本无敌”的梦境中惊醒过来,开始思考这场战争最糟糕的结局。对比当时一些离谱的胜利宣传,新名的文章确实能令同行汗颜。

但是,有一个人对这篇文章万分恼火,他不是别人,正是日本首相东条英机。新名文章中说的竹枪打不赢战争,其实是对东条英机之前在《非常时宣言》中狂言用竹枪也能打赢战争的讥讽。 东条对新名恨之入骨,痛斥这名记者宣扬“败战主义”。 若是一般的记者,东条大可以动用自己的权力让新名像横滨事件的受害者一样身陷囹圄,但这一次他的行动却有些谨慎。

03 新名的后台

东条不能直接对新名动手,不是因为他尊重这位记者的言论自由,而是因为这位记者的背景可不一般。新名是黑潮会的记者,而黑潮会正是日本海军的御用新闻机构,日本海军可以直接为新名丈夫撑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一直不满陆军出身的东条英机在军需物资分配上偏袒陆军,更不满于东条在战争爆发后独揽大权。在许多人看来,正是东条的胡乱指挥导致日本一再失败。新名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篇雄文,也是得到日本海军的支持。

为了报复新名,不甘心咽下这口气的东条想出一个“高招”。


在报道刊登三天后,新名接到陆军的召集令,立刻前往家乡的丸龟联队报到。原来, 东条想通过征召新名的方式让他去前线送死。 此时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与后勤补给都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战胜强大的盟军,无数日本军人都无谓地“玉碎”, 所以新名丈夫此时从军一定凶多吉少。讽刺的是,东条对日军必胜的坚定信念与他将征召入伍视为借刀杀人的手段丝毫不矛盾。

日本海军对东条的做法自然十分不满,抗议说新名丈夫早在大正年间就接受过征兵检查,因视力不合格而免除兵役,无论是年龄还是身体条件都不符合参军要求,陆军怎么能只征召一名大正年间的退伍兵?


陆军被海军逼得没有办法,竟想出更出格的一招:将大正年间另外250名接受检查的人征召进丸龟联队。


为了报复新名,不惜将250人送上战场,东条与日本陆军的蛮横作风可见一斑。 最终,在日本海军的保护下,新名在军队中得以享受特别待遇,免于战火的洗礼,另外250人却全部葬身于硫磺岛。 这场被称为“竹枪事件”的日本陆海军冲突事件以这种可悲的方式收场。

04 新名是英雄吗?

新名丈夫的事迹曾在日本国内引起广泛关注。战后一部日本老电影《军阀:动荡的昭和史》曾将新名丈夫的故事搬上银幕,但将他的名字改成新井五郎。

《军阀:动荡的昭和史》中的新井五郎
在电影中,导演借一名愤怒的日本神风特工队员之口表达了对新名的看法:
“新闻记者,战争初期你讲过什么?打胜仗的时候你们讲些什么?什么皇军无敌啊……说这些话的是哪些家伙?促使日本好战正是你们这帮家伙!打败了,说停战好,打胜仗就该打吗?打了胜仗,你们就东条,东条的又吹又捧,打了败仗,就把罪责都往东条身上推难道你们就没有责任吗?你们在报上写打不胜的仗应该停下来,那么,如果能打胜的仗就该打吗?能打胜的仗就该打这种想法,把日本……弄得支离破碎。死刑,认为打胜仗就好的人全都处以死刑!”
这段话可谓是这部影片的精华,也是对日本某些人“反战败”逻辑的强烈批判。
纵观新名丈夫的经历与论调,他对太平洋战争之前日本的侵略行径并无任何反对,反而是帮凶与支持者。在战争不利后,新名才在海军的支持下说了几句战局已经很不利的大实话,这本来就应该是一名记者的职责,新名只是尽到正常的本分而已,与其说是英雄,不如说是称职。

而他还抱有靠足够的飞机大炮打赢战争的幻想,说明他对这场战争的认识相当模糊。日本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可不是缺乏武器。新名的论调只是“反战败”而非反战,《军阀》对这种论调的批判即使放在今天也是相当深刻的。

在举国陷入战争狂热、军阀官僚钳制言论的情况下, 新名凭借军政势力的撑腰才敢说几句再普通不过的客观事实,就是这种满足了最基本职业要求的行为竟然具有悲壮的英雄色彩,这样的现实才是魔幻、讽刺的。 更讽刺 的是, 这个 还算称职 的“ 哨人”居然没能使日本免于一场显 而易见的灭顶之灾。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竹枪事件”才会带给后人更为深刻的教训,光靠“吹哨人”不足以拯救一个误入歧途的日本,这也促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向曾经的错误告别。 比起尚有很大局限性的新名丈夫,许多心系民众安危的“吹哨人”更值得敬佩,无论时代如何,称职的“吹哨人”都将以光辉的形象载于史册。
参考文献
1、[日]半藤一利:《安吾さんの太平洋戦争》,PHP研究所2013年版。
2、[日]前坂俊之:《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年版。
3、[日]儿岛襄著;彤彫译:《太平洋战争》,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
4、[日]早川忠典作;凤气至纯平,许倍榕译:《神国日本荒唐的决战生活》,新北市:远足文化2018年版。


查看往期精选 内容

谁会“叛清” | 历史系社交指南 | 学术名利场 抗日神剧 | 免费用知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