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安置后的生活,老秦大倒苦水。
当时安置选岗的时候他排名靠后,等轮到他的时候,可选的单位就两三个,最后“矮子里面拔高个”,选了个市属国有企业。
老秦想着之前听安置到企业的战友说,有些企业虽然看着基础工资不高,但加上补贴、补助一类的,到手的钱不少,而且福利待遇还挺好,也就没想太多。
但上岗之后才知道,企业和企业原来还是不一样的。他所安置的企业这几年就赶上效益不好,除了工资之外,别的收入极其有限,每个月到手才四千出头。
即便是加上绩效工资,一个月平均也才五千多。
当年老秦房子买在高价,现在每个月的贷款用公积金还完还得再贴两千,再去掉孩子的教育支出、人情往来、油钱等费用,剩下的钱都不够支出。
钱少也不要紧,这已经有3、4个月没发工资了。
老秦说,要不是手里还有点儿退役金能贴补生活,这几个月不发工资,怕是得喝西北风了。
只是现在这个形势,什么时候经济会有好转不好说,若是一直发不下来工资怎么办?
再者,即便是日后能发下来工资了,就这点儿收入,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变老,也根本不够花。
等退役金都花完了,日子怎么过?
所以,老秦想趁着还年轻,早早到社会上自谋出路。
虽然能理解老秦的感受,但大家都是不赞同他辞职的。
原因很简单:
一是风险太高。
这几年大家也都看到了,社会上有的行业比较艰难,发展遇到了瓶颈,有一些公司和企业正在经历危机,生存发展都是难题。相比之前,一些大厂还在裁员,竞争激烈。
每年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加上新增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严峻。
老秦
辞职容易,但是辞职后到社会上找工作并不容易。
先不说老秦岁数大、学历低、没技能难就业,就算是能顺利就业,可能干多久,工资是不是能及时发放,都是未知。
他所在单位即便是现在拖欠了工资,但一旦效益转好,肯定会发放。而且,相比普通工作,国企的稳定性更高。
只要自己不犯大错,不用担心失业问题。
二是付出代价太大。
若是一般的工作,辞职也就辞职了,对个人来说,没啥太大损失。
但是安置的工作不一样。
众所周知,选择由政府安置工作的战友,退役金比同服役年限选择复员的战友,要少一半甚至还多。
用一些战友的话说,那工作相当于自己用一半退役金“换”的。
所有选择由政府安置工作的战友,只有一次安置机会,安置后辞职,也没有任何的经济补偿。
就相当于,自己安置后辞职,退役时少拿的那一半退役金都打水漂了。
也正是因此,不少战友即便是分到不太好的单位,工资不高,岗位事多,也还坚持工作。
因为不辞职还能有份工作,即便是觉得工资不高。可一辞职,什么都没有了。
退役安置后,能拿多少钱的工资,不说各地差距大,就算是同一个地区,不同单位,甚至同单位不同岗位,差距也很大。
若是安置后,一个月只有3、4千收入,还完房贷,上有老,下有小,面对较高的物价水平,确实很难维持生计,很容易产生辞职的念头。
尤其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指望自己工资养家的,这份工作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便是想辞职,最终选择辞职的人还是少数。
因为大家选择要工作之处,就已经在工作和复员之间,做出了选择。
大部分选择要工作的原因,都是清楚自己的能力,知道以自己的水平到社会上就业很难,所以要工作保底。
那些想要赚大钱的,一开始的时候可能就不会选择要工作。
舍得在安置后辞职的,要么是看到了创业的机会,要么就是冲动之下的行为。
最终结果无非是,赚到钱的不会后悔辞职,赚不到钱的最后都后悔辞职了。
有位战友说,安置后辞职的战友,真有混得很好的。
这个必须要承认,确实存在。
有个战友服役2015年安置到了事业单位,虽然是工勤岗,但一年也有6万多的收入,在那时候待遇也算很不错了。但他干了两年就辞职了,投身房地产市场。
当时不少战友都不理解他的行为,每次提起总会有人说他是脑子不好使。
但是他通过买卖二手房、新房、低价收房高价卖,两三年的时间赚了自己没辞职之前二三十年的钱。
虽然这两年市场不景气,可他之前赚得也够花一段时间了。
这位战友的
成功是不可复制
的,因为他赶上了风口。
现在盲目辞职,还是具有较大风险的。
也有战友说,实在是钱不够花,休息时间跑个滴滴,送个外卖,都是能够多挣点儿钱补贴家用的。
或许会有战友觉得做这种工作丢人,但实际上,一些战友安置后辞职,若是找不到很好的工作,也就只能开网约车、送外卖。
任何时候,凭自己的劳动赚钱,没有什么丢人的。
这样不仅能增加家庭经济收入,还能确保自己有份稳定的工作。
总之,安置后辞职,不是一件小事。
一旦辞职了,就再也没有回头路可以走。
有这种想法的战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毕竟,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