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研究
“一号在手,投资无忧!”此微信公众号为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权威发布平台,力求信息及时、准确,是您投资好帮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态梦网  ·  生态城央企总部严正声明 ·  2 天前  
生态梦网  ·  露了一大脸!生态城亮相联合国大会 ·  2 天前  
刺猬公社  ·  猫猫运动方程,首次被物理学家破解! ·  3 天前  
刺猬公社  ·  猫猫运动方程,首次被物理学家破解! ·  3 天前  
生态梦网  ·  下周超级冷!滨海新区预计下雪时间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研究

【交通运输(快递)】电商物流篇:平台入局对决,凸显快递链价值

中信研究  · 公众号  ·  · 2017-08-14 08:04

正文

——刘正、吴彦丰、联系人:程锦文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平台物流竞争加剧,快递迈入三角竞争时代。2017年6月以来,从菜鸟网络与顺丰的数据之争,到京东停用天天快递、“拉黑”百世、圆通,折射日趋激烈竞争下商业利益冲突。随着天猫京东电商双寡头格局形成,平台竞争延伸至快递物流领域,电商巨头或打造平台、或自建物流,以提升物流体验作为发力重点。平台入局将快递竞争推向三角竞争时代:平台之间、平台与快递、快递之间。

 

国际经验:亚马逊物流的“飞轮效应”。亚马逊以用户体验为核心,通过自建物流+Prime会员提升体验和粘性,形成良性循环的“飞轮效应”:1)持续加码自建仓储物流,2016年仓配成本达176亿美元,占营业开支比例提升至13%,北美/海外仓面积达924/561万,带来2日达甚至当日达的高效物流体验;2)向第三方卖家开放物流,2015/16年使用FBA的三方数量增长50%/70%,改善物流同时贡献收入(2017Q1第三方佣金和物流收入达64亿美元,占总收入18%);计划建设航空货运中心和租用40架货机,或渐威胁FedEx和UPS蛋糕;3)高效物流为吸引Prime会员付费主要原因,叠加其他福利形成强粘性,目前会员数攀升至8500万、续订留存率高达90%以上,且人均消费较非会员高1.5倍。

 

平台与快递物流边界相互渗透。京东模式:1)自建物流,仓储面积达580万,高效物流匹配消费升级趋势,规模和口碑效应下2017Q1每订单物流成本降至12.3元(2011年为23元),活跃用户数达2.4亿(同比+40%)且平均购买频次持续攀升;2)第三方商家GMV占比已达40%+的背景下,开放京东物流,利用冗余、降本增收,对卖家持续渗透或将分流部分第三方快递业务;3)推出PLUS会员对标亚马逊Prime,但与非付费会员的权益差异化仍待提升。菜鸟模式:沿袭平台模式,掌握订单仓储的流量数据优势,变第三方快递为运力提供方;但建设仓配网的终极目标实际上越过了快递干线运输。顺丰模式:依托全直营的物流网络,上游延伸布局电商,向下组建丰巢解决最后一公里痛点,构筑自身大数据生态。

 

快递何去何从?独立或方能走的更远。2013-2017年间,通达系快递在淘宝天猫的份额此消彼长、在15%-25%区间波动,而其他中小快递份额占比则从20%提升至30%。主要快递公司来自阿里的业务量占比7成以上,对大平台较高的依赖度和较低的份额集中度,使快递相较大平台的话语权较弱。电商巨头入局快递竞争及今年以来矛盾冲突正面化,警示快递企业需做大规模、提升份额,同时减少对单一平台的依赖程度,从而在电商平台之间、平台与快递之间再度爆发冲突之时,才不至于被利益挟制而失去独立的话语权和发展空间。

 

风险因素:竞争加剧、成本持续上涨;平台电商对快递物流领域的渗透。

 

投资策略。快递物流行业正步入更加复杂的多角竞争阶段。从亚马逊物流的经验看,物流体验对于构建平台良性循环生态至关重要,而电商自建物流的开放趋势也将触及第三方快递的蛋糕,但也表明快递链价值的核心地位。不必依赖某些平台仍能持续健康增长、提升份额和话语权的优质规模快递,或方能走的更远。行业估值已能匹配需求增长,且旺季将至,上调中通至“买入”评级,新增覆盖顺丰“增持”评级,维持申通和圆通“买入”评级。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当日发布的《晨会》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晨会》报告。


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特别提示: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仅供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在新媒体背景下观点的及时交流。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


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所提供的卖方研究服务主要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其他类型的投资者在分类结果和分类结果和评级结果评级结果与卖方研究服务风险等级相匹配的前提下,在接受卖方研究服务前,还应当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对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


关于本资料的性质。本资料的性质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该项服务通常是根据专业机构投资者的需求或特点,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和研究方法所提供的中长期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而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投资操作性意见:(1)该项服务所提供的分析意见仅代表中信证券研究部在相关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因此,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2)该项服务是一项“标准化服务”,侧重于提供中长期的投资价值判断和相对指数表现。其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并未考虑每一位使用者的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目标、需求等个性化情况,也不涉及每一项具体投资决策的“选股”和“择时”判断,因此,不能够将其视为针对特定投资者的、关于特定证券或金融工具的投资操作建议,也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


关于使用本资料的注意事项以及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在关键假设条件下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如:给予个股“买入”投资评级,并不等同于建议在当前时点/当前价位执行买入的投资操作)。(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中信证券对本资料提供的分析意见并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担保或保证。以往的表现不能够作为日后表现的佐证或担保。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情况并配合其他分析手段。投资者在使用该项服务辅助进行具体投资决策时,还需要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中信证券并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4)为避免对本资料及其对应的证券研究报告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逻辑及其关键假设、投资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


需要明确的是,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使用相关服务。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中信研究(原始ID:gh_294e097afc75)是由中信证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若未经中信证券官方核准,其他任何明示或暗示以中信证券名义建立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官方订阅号,订阅人在阅读、使用相关订阅号信息前还请务必向中信证券销售人员或客户经理进行核实。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订阅人及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中信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中信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报道相关内容”的日常授权。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中信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中信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