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牌自行车、
英雄牌工业绘图笔、
东风牌汽车、蝴蝶牌缝纫机……
新中国成立以来
这些设计产品
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
近日,
长江日报《读+》周刊记者
专访
《共和国100个经典民生设计》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教师林晶晶,
以一件件产品的“小历史”,
探索其与所处时代
中国“大历史”的关系。
林晶晶。
《共和国100个经典民生设计》林晶晶著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林晶晶表示,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脉络和印记,其实就是民生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缩影,同时也反映了背后更深层的逻辑关系。
民生设计就是直接为人民的生活需求服务的,它的成果在不同时代的产品和设计中都能找到体现
。
比如,早期的民生设计更多地聚焦在满足基本需求上,从饮食器具、生活用具等基本物品,到后来满足交通出行、家电文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
设计的成果不仅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也真实记录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
。
民生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国家从温饱走向小康、再迈向共同富裕的过程,而文明的进步则体现在社会文化的繁荣和科技创新的突破上。
林晶晶表示,中国工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经历了很多曲折和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
每个历史阶段,中国设计都达到了那个时期的独特高度
。
第一个阶段是1949到1959年,林晶晶在书中称之为
“设计启航”
。这一阶段以新中国成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为起点,设计主要聚焦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支持国家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党中央将拖拉机制造厂作为“一五”期间的重要项目展开规划。1955年,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在洛阳开工建设。1958年,第一台东方红-54型拖拉机投入生产。在中国东北地区服役期间,东方红-54型拖拉机创造了31年没有大修的纪录,开垦了整个东北的黑士地,使荒地成为粮仓。
它代表着中国拖拉机工业发展的起点,是农业机械化形象的符号
。
第二个阶段是1960到1978年,也就是
“设计探索”
阶段。这是计划经济下,民生设计和国家工业化体系建设深度结合的时期。设计的任务不仅是满足人民生活需求,还要促进对外贸易,推动工业体系的完善,肩负了极其重要的多重使命。
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第一艘自主设计与制造的大型轮船——“东风”号万吨远洋轮。
1958年初,江南造船厂获批万吨级远洋轮的设计与制造项目,这是国家科学发展十年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江南造船厂仅用三个半月就完成了远洋轮的施工设计图纸,并于1960年实现下水。
“东风”号远洋货船是我国第一艘自行研究、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船。
它的建成不仅提升了我国的船舶设计、建造工艺水平,更是在我国船舶工业史上开创了新的篇章。
第三个阶段是1979到2011年,进入
“设计赋能”
阶段。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中国设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大量引入国际先进设计理念,民生产品在质量和种类上都有了显著提升,设计开始真正赋能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的“全民相机”海鸥牌相机就是其中一个例子。1958年上海照相机试制小组成功试制了上海牌58-1型旁轴取景高级相机,随后迅速聚焦当时国际主流的中档照相机产品——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20世纪60年代,为了满足出口需求,上海牌改为海鸥牌,产品系列重做规划。
海鸥牌4A型后来首次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创了国产相机出口的先河。
海鸥牌4B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第四个阶段是2012年至今,称为
“设计创新”
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民生设计逐步形成了独立的话语体系,展现出更强的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尤其是在全球舞台上,中国设计越来越有自己的声音。
智能机器人系列的设计是其中一个体现。
2023年,遨博(北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的遨博S系列协作机器人面世。遨博S系列协作机器人通过工业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为商用场景下的设备增添了高级感,兼顾了终端的美观、实用性与高性价比。它实现了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