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股份一季度业绩预亏4.58亿元-4.63亿元,2018年同期盈利14.08亿元,其中四分之一为摊销员工持股。2018年公司业绩大幅下滑,但由于员工股权激励解锁条件绑定肉猪销售而不绑定盈利增长,员工持股合理性的问题在一季度预亏的背景下,再次成为了一个问题。
猪周期下,养殖类股票鸡犬升天,温氏股份一季报却预亏报收,不由让人大感意外。
4月9日,温氏股份发布公告称,2019年一季度其鸡猪两大业务板块均延续低迷的态势,预计业绩亏损4.58亿元-4.63亿元。
对于一季度业绩亏损的原因,温氏股份解释,主要系年内鸡肉价格的走低、及非洲猪瘟的持续影响导致。而从具体分享来看,股权激励摊销也加大了温氏股份的亏损。与2018年同期的盈利14.08亿元相比,温氏股份2019年一季度的大笔亏损,着实令外界大吃一惊。
2018年,温氏股份实现营业收入572.36亿元,同比增加2.8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57亿元,同比下降41.38%。数据显示,2017年和2018年,温氏股份净利润则均出现40%以上幅度的下降。
“猪周期”尚且不能盈利,
股权激励也无法扭转乾坤,
帮助温氏摆脱“看天吃饭”的命运,本身却给公司短期盈利造成影响,温氏股份的股权激励,正面临流于形式的尴尬。
进入农历猪年来,猪产业指数一直处于快速上涨通道。万得猪产业指数从2月11日开盘的762.31点,已上涨至4月10日午间收盘的1300.47点,上涨幅度高达70.60%。温氏股份年后股价涨幅虽超过70%,但从去年开始,生猪价格这一波行情不仅太“狠”且持续时间长,对于主业为生猪养殖、且是国内养殖规模最大的温氏股份来说,影响可不是一般的大。
在有着生猪养殖“大年”之称的2016年上半年,温氏股份生猪养殖毛利率达40.28%,以当年上半年出售商品猪804.89万头、销售收入184.77亿元来测算,每头商品猪的毛利润为924.65元。而2018年温氏股份核心业务生猪养殖下滑严重。
昨日,温氏股份公布了一份较为尴尬的2019年一季度的业绩预测。
数据显示,一季度公司黄羽肉鸡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4.78%,因此温氏股份的养鸡业务经营业绩同比大幅下降;同时,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公司养猪业务出现亏损。此外,温氏股份还表示,摊销股票激励费用1.15亿元也侵蚀了一部分净利润。
“虽然3月生猪价格出现短时间的快速上涨,养猪业务开始进入盈利期,但整体还未能完全弥补前两个月产生的亏损。与此同时,对疫情的防控投入也相应增加了成本费用。”温氏股份方面表示。
中泰证券认为,2018年是猪价下跌的第二年,出现全行业亏损,到2019年大概率会出现周期底部。2019年后下行周期基本完成,2020年大概率会出现向上趋势。虽然2019年被认为是新一轮的猪周期,但上一轮低潮的影响却未消逝。
事实上,当下衡量养猪行业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猪周期,一个是企业的出栏量。其中猪周期影响的生猪价格和需求量,而出栏量即产量,也是竞争力所在。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一般遵循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而之所以受猪周期“左右”,导致这方面的原因一是养猪行业集中度低。
养猪产业是一个1.4万亿产值的大行业,而这个大行业的龙头公司目前只有千亿出头的市值,行业集中度非常低。比如龙头温氏股份仅占3%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占了美国市场14%的市场份额。
“千家万户养猪”的历史由来已久,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生产颇为盲目。除此之外,养殖行业的行业壁垒很低,散养户的比例大,容易出现追涨杀跌,导致生猪价格跌宕起伏。
这一情况也一度发生在另一猪产业龙头牧原股份上,此前牧原股份也曾表示,预计一季度净利润将亏损5.2-5.6亿元。同为养殖行业的龙头,牧原常被用来同温氏作比较。
牧原和温氏最大的不同或在于养殖方式的不同,温氏股份是公司+农户的模式,就是养殖户申请加入温氏股份的体系,这个模式其实就是,温氏股份借了人家的农户的猪圈,让农户帮着喂猪,事成之后,温氏股份向养殖户支付约定的养殖费用,与猪相关的收益、成本都是公司承担。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温氏已在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拥有275家控股公司、5万户合作农户(或家庭农场)。公司总资产539.50亿元,净资产355.7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