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虎嗅APP
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卖车反悔在车里吃住90小时后续# ... ·  昨天  
石油地质学  ·  Geosciences/Processes/ ... ·  2 天前  
石油地质学  ·  Geosciences/Processes/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虎嗅APP

与虎嗅联合发布《2016虎嗅年度作者精选》后,关于“内容”,掌阅CEO说了这么一番……

虎嗅APP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12-10 14:07

正文


你曾因哪些作者的解读而抚摸到某个陌生领域?这一年,你又给谁贡献了很多的赞、收藏和分享?为了让更多读者看到作者们的优秀文章,2016年12月4日,虎嗅F&M创新节北京站现场,虎嗅联合掌阅推出了2016虎嗅年度作者的精选集,更确切地说:是他们的自选集。

这本书汇集了10位年度作者:辩手李慕阳、虫二、俊世太保、阑夕、李叫兽、毛琳、南七道、小马宋、王云辉、张翼轸的30篇优秀作品。

现在读者诸君可以去掌阅自行搜索下载啦!以下是虎嗅创始人李岷为该精选集写的序,以及,掌阅CEO成湘均12月4日在F&M创新节现场的演讲。


一、《2016虎嗅年度作者精选》序1

文/虎嗅创始人:李岷

流水的作者,铁打的虎嗅。 

姑且先这么说吧。 

这是虎嗅搞年度作者评选第四个年头,里面有年年位子稳得不得了的大神阑夕,也有一些新上榜的面孔,今年我们甚至专门将“机构作者”评了几个出来单列——这也算当下所谓“自媒体”图景中的一大特征——人人皆内容,家家是媒体。 

本书是2016虎嗅年度作者的精选集,更确切地说:是他们的自选集。因为所有的文章,都是作者们自己挑选出来、认为最能代表他们段位的作品。 

读者诸君自行翻阅,喜欢或不喜欢,随时可以去他们的社交账号或虎嗅账号那里搭讪,点赞鼓励,嘘声就不必了,嘘声可以给虎嗅。怪我们咯!发现作者、塑造作者、开发作者的链条远远没有建立起来,以至于内容上百花争相竞放朵朵可爱的盛世并未如你我所愿到来,相反劲吹的公关软文风蹂躏了多少本来天资尚佳的产业作者的健康。虽不能说虎嗅要对业界这个大痛点负全责,但要说“无能”是有份的。 

所以,每一次对年度作者的评选,都是对虎嗅的鞭策:我们该如何做,可以让明年这竞争还能更激烈一些?!促生更多的优质内容?

作者其实是常新的——就像刚刚落幕的美国2016大选一样,我们其实不必去担忧是落选的希拉里更靠谱还是选上的特朗普更牛,个体的轮流与水平状态的不稳定并非致命性问题,真正紧要的问题是,相关的机制——落在美国大选语境里就是美国的民主,落在虎嗅作者评选语境里就是整个内容产业的循环——是否老化、是否运转良性且无重大bug? 

这是需要平台去警醒反思的。 

否则,就成了流水的作者,长满铁锈的虎嗅。 

嗯,写这个序写成了自黑。可以,这很虎嗅。 

二、掌阅CEO成湘均:当移动流量的红利期已尽,“内容”可能是流量沙漠的绿洲

    
这几天在做明年的预算,发现2016年花很多钱在推广上,可能花的钱是前两年加起来的总和,但效果跟以前相比差不多。我们也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花的钱越来越多,但效果越来越差。明年的钱花在什么地方,怎么花,这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话题。

从模式到内容的创新,听起来理论,但今天讲的都是实践工作中的经验和思考。

2012年、2013年时的应用市场不是今天的样子,应用市场会反过来找开发者,跟开发者谈版本发布和独家首发需要在这边。那时候每当我们在A应用市场发布独家首发产品更新的时候,B应用市场会打电话过来,下个月必须在我们这里发。2012年的时候微软打了三万美金,费用就是把App发在应用市场里。

那是流量的红利期,2012-2013年的时候我不知道应用市场花钱,但其中应用市场里每一个月带来的新增用户超过五百万。但到2016年的时候,在今年发现花更多的钱也拿不来这样的用户,因为在2016年会发现每一个应用市场上流量入口已经全都是竞价排名。流量稀缺,越来越多的人抢这个流量。原来的入口流量都没有变,但价格变了,价值没有变。因为在2016年之所以花那么多钱,但得到的效果越来越差。

作为开发者不得不感悟,在2016年有一种东西做的最极致,流量商业化,流量变现。这已经做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和我们的商务人员说能不能减少一点推广,少投一点钱,他们说不行。我说为什么不行,他们说现在应用市场如果不投钱,不仅位置不给你,你连模糊搜索都没有。你的软件是ABCD,你输AB也不行,输CD也不行,必须得输入ABCD才可以获取到应用市场下载。

2016年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和我们看到的趋势,在流量入口和应用分发上已经越来越集中垄断,越来越商业化。但更不幸的是,很多开发者获取用户的主要渠道需要依靠应用市场,环境在改变,但应用开发者自己的模式没有改变,这会越来越困难,也是2016年感觉到的为什么钱花的越来越多,效果也会越来越差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环境改变产生的现象,五年前只要做移动互联网的应该很容易拿到钱。因为在那个时候只需要做一款工具,你可能因为填补了市场空白而获取到流量红利。三年前结合移动互联网做模式创新,也很容易拿到钱,因为可以靠先发优势获得红利。2016年会发现两者很难拿到钱,因为投资者会问你,如何获取大规模的用户,如何跟每年投入十几个亿推广费用的公司争抢流量入口?

这是今天想分享的第二个观点,我们创业者必须得思考的是接下来的产品一定要自带流量。这不是创业者想不想愿意不愿意,而是必须的,因为整个获取用户的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如果产品不能自带流量,花再多的钱也不可能获得上规模的用户。

投得多,亏得就多。不投钱,你的产品又没有用户,这是我们必须得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2017年这些产品或公司都会很艰难,倒掉一大半。

上帝关上一扇门肯定会打开一扇窗,环境逼着我们做进化,进化的过程痛苦,但结果会获得新生。现在可以自带流量点很多,只是创业者没有往这个方面投入精力,没有下定决心。现在可以自带流量的东西,有一种东西现在的门槛不高,成本也不高,即内容。

今年做过一次推广内容的活动,跟一个杂志合作,抽取其中的一篇我们认为写的很好故事进行传播。一天之内,这篇文章带来十几万的新增用户。如果我们花钱买可能几十万,今年做了掌阅文学大赛,我们在全国高校落地做活动,活动结束3万名作者在我们这里上传作品。大家想想这些作者如果每个人可以影响一千个人,那这里有三千万的用户。如果即使带不了一千个人,只带了一百个人也有三百万的用户。

挖掘到内容红利的企业特别多,喜马拉雅的音频分享出去,每个月因为用户分享的内容带来的新用户是200万左右。一部太子妃可以给乐视带来将近一千万的新增用户,我们每天分享新闻和资讯都在给新闻客户端带流量。一个明星网红可以带来几十万的粉丝,在这里内容可以产生自带流量的效果非常明显。之前行业里面创业的大部分是技术和产品,接下来懂内容的人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懂内容的人可以加入到创业的团队里,因为我觉得下半场的机会是内容创新。

即将准备创业的创业者,你们可以多往内容创新的点上走。如果已经在创业的创业者,我觉得你们一定要把预算花在可以给产品带来流量的地方,从而投入在基础建设上。花好手里的每一分钱,因为也许这个钱就是明年我们过冬的救命钱,不要把钱花在应用市场里的竞价排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