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会等你
每天多一点思考
彭萦 改变自己主创
ZeeTea CEO | 创业者 | 撰稿人 | 性格分析师
上周我给改变自己的会员讲了「一万小时梦想实践法」,从创业、阅读写作、性格分析三个方面讲了我的这个生活实验。其实「一万小时实践者」就是我的个人标签,别人想到这个事情就想到了我,因为我在这个事情上做到了不同。
与其做到最好,不如做到不同
by L先生说 (ID:lxianshengmiao)
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不妨来做个测试。
请按照第一反应回答,不要过多思考:
常见的奶茶店品牌,你能想到哪几家?别往下看,5 秒钟,先将你能立刻想到的品牌,一个个列出来。你能想到多少家?2 家,3 家,5 家?
我想,大多数人第一印象,应该都落在 3 - 5 之间。
熟悉市场营销的朋友可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概念,叫做「心智空间」。它认为,我们的心智空间是有限的。对于一个品类,我们能够记住的品牌数量,不会太多,一般就是 3 个到 5 个之间。
不信的话,不妨回想一下其他品类:碳酸饮料,洗发水,衣服……你会发现,除非对某一品类特别熟悉,否则,大多都逃不出这个规律。这有什么作用呢?
像奶茶店这一类,意义不大 —— 毕竟奶茶店主打的是路人生意。但很多其他产品,当我们产生需求的时候,会有一个规律:
我们通常只会在自己「心智空间」里面的品牌进行挑选。
简而言之,当一个品牌出现在我们的「心智空间」里,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它跟我们的距离更近、更可靠。从而,会更愿意优先考虑它。为什么大公司大品牌要花几千万砸广告?目的也就是在这里。所以,我一直说:品牌的本质,就是抢占受众的「心智空间」。一个品牌,能被受众记住,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被回想起来,那么它就成功了。
不过我今天想聊的,不是商业品牌,而是「个人品牌」。
这几年,「个人品牌」这个词,被炒得很热。许多自媒体大 V,热衷于教你「如何成为斜杠青年」「如何打造个人品牌」。在他们的语境里,个人品牌等价于自媒体,等价于公众号。通过打造个人品牌,你能聚拢到流量,从而变现。
但其实,个人品牌的内涵,要比自媒体广泛得多。
可以说,只要你需要跟人打交道,无论你是在企业上班,还是自由职业者,你都需要维护好你的个人品牌。那么,究竟什么是「个人品牌」?
非常简单。当别人提起你的时候,他们对你会产生什么样的印象。这就是你的个人品牌。
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因为业务需要,加了一些不同银行的理财经理。大多数理财经理的画风是这样的:昵称叫做「XX理财经理」,朋友圈里,天天发自己银行的产品:
我行又出了个某某宝,90 天年化达到 5%;
客户听了自己的推荐,赚钱了;
推荐的产品跑赢了大盘,欢迎大家咨询。
诸如此类。
他们通常会发一堆截图,加上一大段文字,排版精良,热情洋溢,文案像一个模子复制出来的。
但其中有一位,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他也发产品,但文字很少,言简意赅,明显是自己写的。介绍完之后,加一句「欢迎垂询」完事。其他时间发什么呢?分享各种文章。吴晓波、吴伯凡,政策观察,金融行业分析,等等。且每次分享时,都会从文章里摘一段当转发语。
这就是他的独特之处。
这样的行为,会让我感到:他不只是一个发广告的微信号,而是一个活生生、会思考、有想法的人。甚至,他很可能跟我是同一类人(因为看的文章有交集),他应该能够理解我。
那么,如果我有需求的话,很可能,我就第一时间会想到他,向他咨询。当别的理财经理还在费劲做广告、抢夺客户的时候,他利用这种方式,不声不响地就吸引了潜在客户的注意,并且让潜在客户们记住了他,将他跟其他同行「区分」开来。
这就是个人品牌的力量。它的本质,就是差异化。
你跟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我为什么要记住你?你能给我提供什么不同的价值?
不妨想一想:
你身边最熟悉的几个同事(或者下属),当你想到他们时,第一印象是什么?
是不是有的人特别善于沟通,有的人逻辑思维特别强,有的人做事情特别细致、可靠?
再想一想,如果你手头上有一个项目,需要安排给他们,你会怎么做?
你是不是会把某项工作,交给你认为「最擅长」的人去处理?
大多数时候,这就是我们的常态。
能够出类拔萃、不断获得机会的人,未必是能力最优秀的,也未必是最踏实肯干的,但一定是「个人品牌」最鲜明,能够让所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这就是日常工作中的「个人品牌」效应。
你的个人品牌越鲜明、越突出,你就越容易出现在老板和同事的心智中。当有项目要求的时候,他们就会第一个想到你。而你在项目上的表现,又会印证你的能力,强化你的个人品牌,让他们更加信任你。日积月累,你能够接触到的业务就越多,你得到锻炼、展示能力的机会也就越多。
我做数字营销的时候,带一个团队。其中有一个男生,他特别擅长做什么呢?写单句的文案。
凭印象举几个例子:
「上帝创造世界用了 7 天,而你只需 4.8 秒」
「所有的灯都会熄灭,只有你的车一直等你回家」
……
后来我们就形成了这么一个流程:讨论策略,出大致方案,做好创意构思,直接丢给他,让他写一堆文案,再从里面选,然后再去制作。
很多时候都是一稿过,客户基本不改。
他的创意未必是最好的,出力也未必最多,贡献也未必特别大,但凭着这一手,一直留在团队里,服务核心客户。这就是个人品牌的作用。它相当于你的标签,时时刻刻告诉大家:你是谁,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价值。只要这个价值不可或缺,你的重要性就一直都在。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个人品牌呢?
定位之父特劳特,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当你创造一个新产品的时候,你需要问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我比竞争对手好在哪里?」而是:「我在哪个方面是第一?」
什么意思呢?
很多时候,做到不同,比做到最好,更有效。很多人的惯性思维是:要在公司里出类拔萃,我就一定要精通业务,在业务上做到最出色,成绩最好,打败所有的竞争对手。但大多数时候,你会发现,你奋斗得非常累,但仍然没什么用。因为,每个品类的「心智空间」都是有限的。在工作中,某方面特别突出的人,大家也许就能记得一两个。你也许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挤进去。
但如果换个思路呢?会开朗很多。
如果一个山头已经被人占了,更好的做法,是赶紧去抢占另一个山头,并且在这个新的山头上,打出你的旗号。这时,你就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品类。在这个品类的「心智空间」里,你就是第一位。即使有后来者,他也必须先打败你才行。
以我为例。我写心理学,肯定写不过科班出身的心理学博士、咨询师,但是我可以将心理学跟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写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和应用。
在这个新的领域,我「可以」是写得最好的。
所以,你会发现,现在很多产品,都在走「不断垂直、再垂直」的路线。
原因就是,大的品类已经被抢光了,要扎根、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发掘新的品类,创造出新的心智空间。
例如手机。小米的定位是什么呢?发烧友。在其他手机都在堆「使用体验」时,小米打出「为发烧而生」的旗号。那么对发烧友而言,他们心智空间里,小米就是行业第一。
当然还有索尼。黑科技加极致的工业设计,就是索尼的旗号。平心而论,索尼的性价比并不高,但那有什么关系?它美就足够了。(这句是个人情感抒发,不要介意)
工作中,也是一样的。同样是研发工程师,你一天能写 100 行代码,他一天能写 120 行,差别很大吗?并不是特别大。
能力到了一定的区间,是符合「边际效益递减」规则的。从 60 分到 80 分,你可能要付出 50% 的努力。但当你到了 80 分,付出 100% 的努力,也许只能提升到 85 分。
更好的做法,是去找到「其他人不具备」的领域,迅速抢占,打出你自己的旗号。
比如,你在写代码的同时,还懂业务、懂产品、懂运营。每一次跟市场部沟通,都非常顺畅,无需扯皮;甚至,当产品经理需求讲得不够清楚时,你能够帮助他梳理逻辑、细化需求,落实到执行层面。
你不突出,谁突出?
这比你每天多写 20 行代码,重要 10 倍不止。
总结一下,如何才能不断强化自己的「个人品牌」,在公司和行业里脱颖而出呢?
1. 标签化
不妨考虑这两个问题:
1)你在同事心目中的印象是什么?提到你,他们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
2)你最擅长的能力是什么?它如何能跟你的工作(或者事业)挂钩?
如果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不一致,那就说明,你的个人品牌是不对的。你应该有意识地,将同事们对你的印象,扭转到你最擅长的方向上。这就是一个贴标签的过程。
以我为例。我刚工作一年多时,外在的印象是「文案」,而我自己的品牌方向是「高效」,于是,我开始主动去接许多时间紧、任务重的活,并同步把文案的执行工作分给别人 —— 于是,慢慢的,大家产生了这个印象:
这个人很厉害,每次都能救场,一个人能当一个团队用。
这其实就是职业规划的过程。职业规划,不仅仅是去什么公司、做什么岗位,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和规划好自己的「标签」,让别人循着你设置好的路径,一步步推动你前进。
2. 细化和跨界
如果你的长处并不是特别突出,在部门里面也很常见,怎么办呢?
有两个办法。
第一种,是进行纵向的垂直细化。
比如,大家都是销售,那么,你能不能找到你最熟悉的一类客户,专注在这类客户上,让自己的成效最大化,让大家记住「你是最善于处理这类客户的人」?即使你的业绩不是部门第一,但这可以带来两个好处:第一,大家会记住你,会记得你的价值;第二,你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另一种方法,是横向关联。亦即将其他领域的能力,跟自己的能力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领域。
像前面说过的例子:大家都是开发工程师,但你同时还特别善于沟通,能理解业务,站在其他部门的角度思考问题 —— 这两种能力结合起来,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价值。
3. 学习
如果你一直停留在自己的标签上,那么无论你的个人品牌做得多好,你也只能停留在同一个位置,做着一样的事情。
记住,个人品牌不会帮助你进步,它只能带给你更多的曝光和展示机会。你要做的,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给予其他人惊喜。
简而言之,你必须不断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丰富你的个人品牌,螺旋式上升。
慢慢的,你就会发现:
你已经将同龄人,都甩在了后面。
作者:L君。Lachel,互联网经理人,高效管理达人,知乎10万关注答主,Linkedln、36氪特约作家。微信公众号 L先生说 (ID:lxianshengmiao)。
封面图 by Eiko Ojala
今天你做了什么改变
Outliers《异类》这本书提到,一个人如果想要在一个领域成为最出色的人或者大师级的人物,必须至少投入 10000 个小时才行。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比尔盖茨;无论是小提琴家,还是运动员。就是说,每天投入 3 小时也要坚持十年。我在 23 岁生日的这一天给自己买了一本黑皮笔记本,列下自己的梦想清单,开始了我的三个一万小时倒计时——创业、阅读写作、性格分析,每天记录我在三个主题上花费的时间。
6 年多,2016 年底,我的一万小时倒计时在创业上,已经到 0 了。一万小时倒计时改变了我,让我完成了很多之前不敢想象的事情:
创业上,我做了三个品牌:HeyJuice 排毒果蔬汁、原麦山丘面包连锁店、ZeeTea 茶饮。HeyJuice,我是最早的联合创始人,完成了这个品牌从 0 到 1 的阶段,那时候我们的销量每周都要翻 6 倍。原麦山丘面包连锁店,我见证的是一个小众品牌做成一个大众品牌的过程。我加入时,它只有一家百万流水的门店,两年后我离开时,它在北京才 9 家门店,却是近一亿的年流水了。而 ZeeTea 这个才半年多的创业项目,是我对 3000 亿美元的茶饮市场里的新切入点的尝试。这也是我第一次做 CEO,对消费品有了更多战略层面的反思。
阅读写作上,我在过去的六年里,每年都看一两百多本书,还出版了自己的两本书。
性格分析上,我拿到了美国 CPP 官方的 MBTI 证书,做了 1000 个一对一咨询和很多场性格分析的课程和培训。
这个语音就是和你们分享这个生活实验和我的故事。
@会员 刀刀
1、何时开始都不晚,但越早越好。
每次听彭萦的语音分享都特别激动,正能量满满。知道彭萦始于豆瓣,几年前在豆瓣上关注,她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更新特别快,而且多是那种费脑力的书和电影。从那时起彭萦就已经在实践 10000 小时理论了吧,所以今天才可以自信地分享这一个漫长的行为艺术。
彭萦说她 23 岁生日那天看了《苍蝇的最后一分钟生命》,开始实践梦想 10000 小时的实验,而我 23 岁是在做什么呀?直到今年才开始去做一件真正喜欢的事,已三十有余,惋惜错过了太多精力旺盛的优质时间,现在记忆力下降,精力不再那么充沛,生活琐事各种干扰,但是不想放弃,不想到生命的尽头,发现竟没有一件真真正正热爱并且为之努力奋斗过的事。
2、实验的心态和行为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光努力还不够,关键是努力是否有效。无效的努力,基本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怎么判断努力是否有效?还是 PDCA 循环的方法,plan-do-check-action 必须记录,不记录下来就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多少努力,取得了什么成绩,还可以怎样修正和改进,离目标还有多远。像彭萦那样,就是以一种实验的心态和行为,在为自己的梦想铺砖加瓦。
我今年学习了手账,收获的不仅仅是做出漂亮的手账,关键是目标感、执行力更强了,还有积极心态。手账也是一种记录方式,听语音给我的收获是可以加上时间统计和倒计时
3、我的故事和问题:我是一个全职宝妈,今年开始学画,报了班,也花了很多时间来练习,进步还是很明显的,在班上也算是比较突出的,当然我知道这才刚刚开始。
画画是我多年来最喜欢的事情,也愿意一直努力下去,现在的问题是不确定具体目标是什么?是想以教画画为职业?成为一个自由画师?我不想随性地去画,因为那样很容易就会懈怠和放弃,太过舒适就不能进步。
一想到这个问题,内心还是很迷惑,并没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如何如何」这是不是说明我只是喜欢画画,并没有深切的当成梦想?我该怎样去强化自己的梦想目标呢?谢谢彭萦老师。
彭萦:
有的时候,一万小时的主题你定下的时候就有明确的终极目标的,比如像我的创业的一万小时的目标就是要做一个连锁的大品牌。这个目标虽然是终极目标,但不一定具体,比如我可能不需要早早写下我要开多少家店多少个城市或者我做的这个品牌具体是茶饮还是面包还是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十年的目标,创业公司是极其难做十年计划的,更重要的是抓住大方向,然后每年每月每天都去做更快的优化和调整。
对于画画,你有一个终极目标么?比如我之前写作的终极目标是,我的小说要能摆在法国巴黎那家莎士比亚书店的书架上。后来,我为他们写的英文短篇的确被他们收入存档了,也算是完成了这个目标的一半?哈哈。也许你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一个职业画家?或者你的画能卖到多少钱一副?或者你的画能被展览在某一个艺术馆里?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终极目标也没有关系。因为有时候,当你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成就之后,你能认识这个领域更厉害的人,也知道这个领域其它可以实现的事情,还有了更多信息,那时候你会有你下一个阶段的目标。我语音里也说了,这就像跑长跑,你先定一个下阶段目标,跑到下一棵树,下一个建筑物,也许反而更好实现呢。
现在就加入会员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改变自己会员,就可以在本周日听到上一期的会员专属语音《一万小时梦想实践法》作为额外福利。
想知道会员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 秒钟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