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病了】太丢人啦!
这二十年来,欧洲整个错过了一个时代,互联网革命没有培养出一头像样的独角兽企业,现在只能靠对谷歌、微软、苹果等科技巨头罚款来分一杯羹。
想当初欧盟成立、欧元诞生的时刻,光荣与梦想,人们是多么欢欣鼓舞,千禧年乌托邦降临,多少经济学家预言欧洲将从美国手里重新夺回霸权。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美国依然如日中天,中国也已飞龙在天,牢牢占据全球老大和老二的位子,经济高歌猛进,而欧洲却成为明日黄花。
为什么欧洲一方面产业竞争力低下,人浮于事,而另一方面社会上种族冲突、阶级矛盾又连绵不断?深层次的原因是如今的欧洲已然病入膏肓,患上了不治之症——“欧洲病”。
欧洲经济积贫积弱已久,就像《红楼梦》里的荣国府,表面上光鲜,实际上已是空壳。“欧洲病”具体表现为“两高一老”,即高福利、高税收、人口老龄化。高福利造就懒汉横行,高税收令人不思进取,人口老龄化严重,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的增长主要依赖外来移民。有个美国学者Mark Steyn写了本书《America Alone》,预言从人口结构的发展趋势看,欧洲未来将会穆斯林化。
欧洲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发源地,是什么造成了它的衰落?答案就是白左倡导的大政府,非要走进步主义的道路。
二战以来,欧洲奉行福利国家政策,政府由传统的“守夜人”转变为“大保姆”,从摇篮到坟墓,什么都管,人民根本不想依靠自己,丧失了创业激情和自立精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政府这个保姆从来就不是免费的,高福利必然带来高税收和国家干预。随着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过度干预和对市场群体的过度保护,公民的自由日益被蚕食,其后果就是经济越来越丧失活力,人们越来越通过政治诉求和社会运动分配财富而不是通过个人奋斗创造财富。福利国家并没有带来经济繁荣与和谐社会。政府干预、经济不振、社会分裂,“大政府”积重难返,“欧洲病”至此成功地演化为社会之癌。
欧洲人并非不自知,几十年来,每届新上台的领导人都为治理“欧洲病”发出的豪言壮语。事实是,除了80年代撒切尔夫人在英国的市场化改革卓有成效,其他的努力都是空谈,现在“欧洲病”非但没治愈,反而愈演愈烈。
治已病不如治未病,其实早在“欧洲病”形成之初,哈耶克在其名著《通向奴役之路》中提出警告,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由善意铺就的,“如果人类放弃自由主义的精神,想凭着良好的意愿,自以为是地去计划、设计社会,必将把人类引向深渊。”该书锋芒所指,不单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盛行的纳粹主义、苏俄主义,也包括西欧社会普遍接受的福利主义、国家干预、计划经济、凯恩斯主义等形形色色的自由之敌。吊诡的是,欧洲最终战胜了纳粹主义,却没有战胜福利国家,自由以另一种方式被夺走了。
某种意义上,当代欧洲缺一个川普,或者是米莱,在关键时刻把航向转过来。不过现在说什么恐怕都来不及了,随着社会文化日益多元,人口比例此消彼长,未来欧洲会发生什么,不用我多说。
美国经济体量已是欧盟两倍
16年前,欧盟和美国的经济规模几乎相当。今天,美国的经济规模比整个欧盟大了 50%。以下是欧洲不断走向“经济自杀”的真相 :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数据:
• 美国 GDP:25.5 万亿美元
• 欧盟 GDP:16.6 万亿美元
而在 2008 年,这两个数字几乎持平。
欧洲选择了安全优先,而美国选择了创新优先。结果如何?美国诞生了 9 家市值超过 1 万亿美元的公司(全球最具价值的 10 大公司中有 9 家在美国)。而欧洲呢?一家都没有,连踪影都找不到。
但事情不止是数据差距那么简单……
欧洲人才正在大量流失。我发现大多数欧洲的创业者最终面临两个选择:
一、去美国,追求更高的薪资(科技岗位年薪 35 万美元以上)
二、去东南亚,享受更低的生活成本来创建自己的初创公司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欧洲本土获得成功几乎不可能。
以我曾住过的柏林的创业环境为例:创始人常常被怀疑,“创业者”这个词甚至等同于“剥削者”。我亲眼见过在当地的聚会中,科技创始人被称为“资本主义寄生虫”。
而与此同时,在硅谷和纽约这样的地方:创始人备受推崇,冒险精神得到奖励,失败被视为学习,而非耻辱。更糟糕的是……
欧洲人正在被繁杂的法规压得喘不过气:• 严苛的劳动法让雇佣和解雇变得几乎不可能
• 高税率压得小企业难以生存
• 合规成本扼杀了创新
在法国创办公司需要 84 天,而在美国只需 4 天。
就连法国总统马克龙都承认这一点。在对比欧洲与美国和中国市场时,他表示:
反创新的思维正在摧毁欧洲。比如,当马斯克在德国建设柏林超级工厂时,德国人发起抗议,喊出“拒绝技术殖民主义”的口号。特斯拉几乎因为繁杂的监管和当地社区的反对意见而取消了这个项目。而类似的情况每天都在规模较小的公司中上演。
欧洲的监管文化已经造成了一种“经济死亡螺旋”:• 人才流失
• 公司不愿投资
• 创新止步
• 经济停滞
• 更多的监管随之而来
这也就是“欧洲穷人”这种梗图出现的原因。
数据触目惊心:• 90% 的欧盟科技人才愿意为了合适的机会前往美国
• 欧洲科技岗位的薪水比美国低 50%
• 美国的初创公司融资额是欧洲的 5 倍
而那些少数成功的欧洲科技公司呢?
大部分也最终迁往美国:
• Spotify(总部现位于纽约)
• Klarna(在美国设有主要运营部门)
• ARM(正被英伟达 NVIDIA 收购)
这一趋势显而易见:
当欧洲在讨论 AI 的伦理时……
美国在开发 AI。当欧洲在监管加密货币时……
美国在创新加密技术。当欧洲在保护传统行业时……
美国在创造新行业。
我认为解决办法是:欧洲必须:
1. 大幅减少监管
2. 鼓励冒险精神
3. 支持创业者
4. 降低创新的税收负担
但会实现吗?
欧洲对监管的依赖太深,反商业的文化根深蒂固。正如我的一位法国朋友兼创业者告诉我的那样:“我热爱欧洲,但我无法在这里创造我的未来。体制不允许我这样做。”
这就是美国不断胜出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美国人更聪明,
而是因为他们的体制成就了那些想要创造未来的人。
欧洲已经成了一个“博物馆”:
• 善于保存过去
• 却不擅长建设未来
除非欧洲削减监管、拥抱风险,否则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这里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让人沉醉的美食,
全球最佳的电子音乐氛围,
只需两小时的飞行,就能抵达一个新国家,体验新的语言和文化。
但在这美丽的多样性之下隐藏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每个欧洲国家都有同样的反创业思维。无论是在柏林、巴黎还是斯德哥尔摩……
这个体制都在阻碍那些想要建设未来的人。
这逼迫了一代欧洲人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留在我们热爱的文化中,但放弃创业的梦想?还是放下一切,去追逐机会?
感谢阅读“毛有话说”,释老毛的私人书斋,期待财富与心灵的共同成长。知识改变命运,投资实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