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生研究所  ·  红包界的“劳斯*斯”!把「118 国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改变自己

假日推荐 | 再看李安的父亲三部曲,这次感受到那种老去的孤独

改变自己  · 公众号  · 学习  · 2016-10-03 06:33

正文

#时间不会等你#


#每周多一点体会#


张辉:我很喜欢李安的电影,他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华人电影导演中的世界级大师。既能诠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又能诠释西方人的精神世界。能做到这一点的,我知道的只有李安一个人。


可以说,想从一个宏大的层面去理解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李安的电影不可不看。而想理解李安的电影,有一本书不可不读,这就是李安的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电影中没看懂,没看透的地方,看过这本书就会恍然大悟。


比如电影《卧虎藏龙》的英文名字: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这个Tiger和Dragon,据李安自述,就是指隐藏的欲望。电影的核心就是讲欲望和克制(或者说挣扎)。


此外还有《色戒》,还有《喜宴》,尤其是《喜宴》中,李安客串的一个宾客,在婚宴上,回头对着镜头说了一句台词:“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为什么李安在很多部重要的电影中讨论「欲望」?为什么理解「欲望」是理解人性的一把重要的钥匙?看《十年一觉电影梦》你会有很清晰的答案。


(对了,这次徽州走过,又一次路过宏村,南屏,路过电影《卧虎藏龙》的外景地...)


假日推荐 | 再看李安的父亲三部曲,这次感受到那种老去的孤独

本文授权转自库布里克的小丑(ID:joker-movie),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中国人总喜欢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善于表达的。


在李安的《饮食男女》中,朗雄扮演的父亲朱师傅,和三个女儿的关系一直看起来不是很融洽。


反而,他对于邻居的女儿姗姗,却很易于表达。 



大厨朱师傅每个礼拜天为三个女儿准备丰盛大餐,却在饭桌上和女儿们始终处于很怪的境地。


但对于姗姗,他却可以每天在厨房做出一道道好菜,打包成便当送到学校给姗姗吃。


甚至,还爱屋及乌地接受姗姗的同学们点菜,成为姗姗班级的御用厨师。 



这个事情还是有原因的,本片结尾已告知。


但我觉得朱师傅对姗姗的好,也不完全是因为结尾说的那个原因。


我觉得朱师傅从姗姗身上,看到了自己女儿小时候的样子。 



子女大了,却疏远了。


小时候的事,成为了回忆。


三个女儿虽然和自己住,但都有自己的生活,朱师傅依然感觉一个人孤零零。 



和三个女儿的关系或多或少有种角力在其中。


于是,姗姗成为朱师傅美好回忆的延续,也是顺理成章。



前几天,我重新看了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以前我看的时候,一直是站在子女的角度来看朗雄在其中塑造的三个父亲形象。那时候,我觉得这种父亲实在很奇葩。但这回,站在朗雄这几个父亲角色的角度上来看这三部电影,我突然觉得这三个父亲形象有一个共性:孤独。 



李安的第一部作品《推手》中,父亲老朱孤独得可怜。


老朱是一个传统到骨髓的中国男人,他在年老之时,被儿子接到了美国。


开场之时,李安就通过几个场景,来表述老朱那份儿孙在膝下,却享不到天伦的孤独。 

这主要原因就是文化冲突。



吃饭之时,父亲吃着红烧肉,而媳妇吃着面包沙拉。


老朱无法明白,为什么减肥要吃素,难道不是荤素搭配,达到平衡才是养生吗?


我也吃肉,为什么我就不胖? 



和媳妇之间言语不通,基本只能靠手势来交流,还交流得磕磕巴巴。


一个屋子两个世界:一边是洋媳妇玛莎在电脑前写作,一边是老朱早起练推手,看京戏打发时间。 



这样一个全景构图,再次表达了一个房里两个世界的疏感。



不仅孤独,老朱还无奈。


儿子好心接父亲到美国享福,却没想到,与文化,环境格格不入的父亲,不仅没享到福,还引发了儿子家庭大地震。 



扔烟头在草坪上,有媳妇可以在背后帮他捡;听京戏,媳妇虽然受不了,但依然想出折中的办法,塞可以给他一个耳机;但儿子天天在外面工作,媳妇有自己的事要做,没人能够陪着语言不通的他。


所以,无聊得要去家附近走走的老朱,自己走失了。


或许在以前年轻的时候还不会这样,但最后被找回来的老朱,说了一句:奇怪,怎么走着走着,就看不见教堂塔尖了。


其实,从表象来说,让儿子难做,让儿子家庭不和谐,并不是大部分父亲愿意做的。


老朱除了孤独,还有一种廉颇老矣,不能饭的无力感。


即使是练了一身好武功,但在美国的生活,老朱却处处受到掣肘。


这种无力感,说白了,就是已无力照顾子女,反而想着自己成为子女负担的挫败感。



他在这个环境下,也就只剩骨气了。那种骨气,是为了保留自己心中的那份尊严。 


《推手》的结尾还是比较和谐的,但老朱出走的那段,还是让我觉得五味杂陈。


儿子打算送他去养老院,但心里明白得很的老朱,不等儿子说,自己出走了。


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体谅儿子。


老朱这样的人,儿子开了口,难道他会硬赖着?只是,让儿子说出口,他心里的难受劲会更为加倍。


所以,他留下的纸条上写着:我老了,但这点志气还有,老人家用不着你们赶,我自己会走。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



到了第二部中的《喜宴》,朗雄扮演的父亲老高,虽然没有那么可怜,但依然孤独。


《喜宴》讲了一场闹剧:父母希望在美国的儿子能尽快结婚,但儿子隐瞒了自己是同性恋这事。为了应付父母,儿子在美国假结婚,没想到,父母闻讯,千里迢迢赶来把持参加婚礼。 


通过对于一场婚宴的描绘,李安拍出了在这样的场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众生相。


中国人含蓄,所以借着喜庆这类的场合,他们心理得到了释放,于是行为则较之以往出挑。


在婚宴上,大家玩亲新娘的游戏。 



名正言顺让新郎大喝特喝。 



玩平时我们觉得羞羞的整新人游戏。 



闹洞房,让新人在被子里面把衣服统统出去丢出被子。 


这一切行为,却是因为一个原因:喜庆,大家开心。


往往这些行为的开头,是大家入席,然后家长或主持人在台上致辞,感谢来宾,感恩,希望新人以后的路越走越顺。


在这场戏里,李安这句话说得好,也赤裸裸: 



可《喜宴》中这场婚宴,却是一番折腾后才有的。


本来儿子就想着简单公证下,晚上家人吃个饭就行了。


但父母不乐意了:人生大事,怎么能就这样草率了事?


潜台词是:我老高的儿子结婚,你这么草率,我面子哪里搁?


但面上却要说:你不能委屈了新娘子。


看,中国的文化就是这么精深。 



再说回父亲老高。又是一个老来孤独的老人。


当年的老高,是指挥上万人,威风异常的师长。老去,身边就剩下老婆,大厨。


可以说,他的人生愿望,就剩下看孩子结婚生子,让这件事来完满老高的人生。 



这样的老高,比《推手》中的老朱自尊心更强。


前半生的戎马生涯那一股傲气,让他到了老年更难放下自己心中的那股身段。


但现实是他真的老了,只是他不愿意承认。于是,他变得更为敏感。 恰恰,儿子擅自做主婚礼的事,打到了老高的敏感之处。


才会有后来,在美国餐厅遇到以前的下属,听到下属在儿子面前描述老高以前多受人敬重时,老高会那么开心。 



前下属要为他一手操办儿子的婚礼,并保证让老高很有面子之时,我觉得除了感激,老高心里更有一种骄傲:还是很多人敬重我的,即使在美国也有。 


所以说,人老了,很多时候就像个小孩子,要人哄。


儿子结婚当天,老高儿子叫过来,说着小时候,儿子最喜欢躺在他肚子上的故事。

仿佛,老高依然是那个能指引孩子的人。


儿子只能尴尬地配合着。


在新娘敬茶之时,一番中国传统式说辞,把新娘说哭了,老高的第一反应是:


我说的还不错吧,还媳妇都感动了。 


散场之时,下属问他还满意不,他依然是端着范儿,握手说出一声:谢谢你。


然后走了。 


其实他又何尝不知道大家在哄他,只不过他不愿意承认罢了。


这又是一种孤独。


明知道别人把他当孩子,但还不能说破。


这是很微妙的一种心理。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老高也在配合着大家。 



《喜宴》片尾,早知道儿子同性恋身份的老高,对儿子的同性伴侣说了很妙的一句话:

 如果我不让他们骗我的话,我怎么抱得了孙子呢?


这句话,可以说老高是老谋深算,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还不是因为老高觉得自己老去之后那种无寄托,才需要这样一个孙子来填补儿子的空缺。


所以,他也感慨了:我也不懂这(样做)是为什么?



这样的孤独,在李安这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中,得到了三者中最为圆满的结局。 



《饮食男女》中,朱师傅和三个女儿的关系一直不融洽,甚至还几次暗中角力。


他有着很多家长传统的价值观:--身为大厨,却不让女儿走自己的路,只因他觉得哪有女人家做大厨的。


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我觉得他是在告诉自己:一辈子和厨房烟火打交道,哪有前途啊。

但他却忽略了女儿的感受,女儿本身想走这条路,就被他硬生生地掐死了。 


还记得朱师傅喊二女儿起床的场景吗?


二女儿睡着之时,朱师傅是很轻柔很慈爱地喊她起床的。但二女儿醒来后,朱师傅立马变成另一个人,不是语气立马改变,就是转身出门。


这样一个男人,其实有着绝对的父权主义思想,很传统。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我一直觉得是全世界最为博大精深的。


吃得精,吃得细,不厌其烦,还要吃得漂亮,享受。


那一桌菜,更是中国人关系连接的纽带,桥梁。


而吃之所以会成为一种文化,就因为餐桌上的事,不仅仅是吃而已。


中国文化中,吃饭有吃饭的规矩,长辈先吃,主人招呼大家起筷,按照等级辈分,大家分着席上的座次,体现着身份尊卑。


那吃饭的心思,或隐而不发,或趁着大家都在把心事说出来,或借着餐桌明提暗示。


这种文化,久了,就成了只可意会无法言喻的内容。 



通过吃,借着一桌桌的菜,李安用《饮食男女》讲述了这样一段父女关系。


这次更为传统,不再有着那么重的文化冲突,而是讲述了中国人传统内核里那种细腻的情感。


那种情感,从来不在那桌菜式上。 


大女儿宣布嫁人是在餐桌上。


当天宣布,当天离家。


那天晚上,朱师傅只是站在门口,看着女儿和新女婿离开自己身边。


这女儿,原本还以为自己会陪着父亲走完一辈子的。 


三女儿宣布结婚,并告知家人自己已怀孕,也是在餐桌上。


同样,当天宣布,当天走。


那天晚上,朱师傅也是站在门口,看着女儿和新女婿离开自己身边。


依然,还是一句话不说。 



而叛逆的二女儿,也是在饭桌上告诉家人:我花了全部积蓄买了房,打算搬出去住了。


朱师傅心里当然也是不乐意,但依然不愿意表达。


但后来,二女儿宣布投资打水漂,依然是在餐桌上。


朱师傅为她夹起一块螃蟹,依然用着那种父亲的语调说出:“当然,这个家,你还是可以住下去。” 



是有这样的父亲,他会一直觉得子女很需要他。


年轻的时候,是由于对子女的责任。老了后,是害怕子女离去后的孤独。


但作为父亲,他又不愿意让子女知道自己脆弱的一面。虽然,他也明白父母和子女间的爱,是为了最终的分离。但,他或许很不愿意承认。 



就像李安让朱师傅丧失味觉,却总是下厨做菜的设定。那个厨房,只能他一个人用。


以下还是我的感受,不是解读:


女儿是他这一生中尤为重要的人,但父女相处起来却没有那么融洽,岂不是无味?


就像最拿手的厨艺,却随着年岁增长无法再尝出味道。


可即使如此,老朱还是在做菜给女儿吃。


这门手艺使他骄傲,尽管没有了味觉,岂能说放就放?


就像他和女儿,关系处到这个份上,却岂能说爱咋咋地? 


我觉得其实这不是父爱的伟大,而是一种家庭关系中存在的因素。


老去后完全放手子女的父母,其实生命很大一部分就空了。


如何能乐意?


长大后想要自由的子女,却还被父母当成小孩处处要管。


又如何能乐意?


但父母和子女间的纽带总归是断不了的。


所以,连接在这条纽带上那种说不清楚的爱,却成了两代人之间相互角力的点。 



随着这样的角力继续,父母和子女间会觉得双方慢慢疏离。


于是,对于老去的父母来说,这种孤独感慢慢起来了。



在《饮食男女》这个结局,其实我感觉老朱那种孤独走到了极致。


剧透就不要了,看过的朋友都知道,没看过的,会剥夺您的观影乐趣。


这种孤独,就是老朱在餐桌上宣布的那件事。


这事真的惊世骇俗,而惊世骇俗的原因,是因为父亲老了。


老了,所以让人无法理解,连自己的女儿也一下子无法接受。


老了,再没有时间把人生当成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 



但幸好,这一系列折腾后,《饮食男女》的结局,却是三部曲中最为圆满的。


最终父女关系破冰。


最终依旧镜头停留在饭桌上。


角色调换,父亲不说,心里却承认了自己的老去。


于是,厨房让给了二女儿。


每个女儿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最终,这餐饭只剩下二女儿和他一起吃。 



在李安的镜头下,这种情绪却也从来不用靠诸多言辞来表达。


父女间的感情,依旧无需太多言语,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父亲一句:我的味觉,恢复了。


女儿懂了。


女儿一句:爸。


父亲懂了。


足矣。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库布里克的小丑(ID:joker-movie)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会员 update:


9月26日-10月2日18点注册的所有的会员确认函已经全部发出,内含会员号码,请大家注意查看自己的邮箱,尤其是垃圾箱等文件夹。没收到的朋友请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邮件标题约定为“1610期会员号码”,邮件内容注明你支付时候填写的手机号。请按照邮件提示务必将[email protected]加为联系人或白名单以便能够及时收到改变自己的邮件。


本周彭萦的会员语音邮件已经发出,主题是「比钱贵的是时间,比时间还贵的是注意力,我是怎么把注意力投资在正确的事情上的?」请大家注意查看自己的邮箱,尤其是垃圾箱。没有收到的话请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标题约定为“未收到语音161002”。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张辉:上一期会员专享语音,我给大家讲的主题是:「如何面对意外和错误?」。这几年以来,我不断经历各种意外和打击,但是每次最终都能从这些「意外」中受益,变得更坚强,更富有,更具有开放心态。我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大家可以从中借鉴到哪些东西?


下面是精选的会员反馈:


@会员    大琳    

这期的语音是我成为会员后的第一期,感觉辉哥就像一个睿智的朋友在和我面对面交流。其中有提到意外和错误是生命给我们的一种反馈,很赞同。两年前我结束了短暂痛苦的婚姻,一切美好瞬间崩溃。在这两年里,我从自责的抑郁中慢慢走出,努力不再去为难自己,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自我认知,原生家庭模式等,慢慢让自己更强大。辉哥说到的一个信念很重要,不能打败自的,必会让自己变得更强。我坚信这一点,事实也证明,这两年我对自己和现实的接纳度更高了,内心的对抗仍有,但我已经开始觉察到对抗的存在,这也是成长的体现吧。

张辉: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最近在酝酿一个相关主题,也是我在成长过程中的思考的总结,敬请期待。


@会员    Duan    

跟辉哥有过类似的自我反思,但未成文记录。当处于焦虑和抵触之中时,我一般会问自己内心当中真正到底在抗拒什么,然后针对抗拒的点,采取行动。自认为,这两年的成长就是在于焦虑和自律做斗争,若是胜利了,人生一切都可以承受。所以,尝试健康饮食,作息,运动,以及用断舍离对待一切。辉哥的分享,使我知道,我并不孤单。

张辉:嗯,知道自己不孤单,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会员    张嘉嘉    

非常感恩成为了「改变自己」的会员,张辉的语音对我的影响很大,感谢!🙏


@会员    绿姿    

关注改变自己好几年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加入会员,这是加入会员的听到的第一篇语音。我从小就有习惯自我反省,并且记录下来。特别记得是高中时候,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压力也很大,所以每周的周记就成为我反省的一个工具,还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后来大学和工作后基本没什么反省,遇到问题只想逃避,反正也能过去,呵呵。听了辉哥这段语音后,我决定重新拾回那个好习惯,这个习惯或许能使我更快进步和成长起来。好吧,其实是最近工作和生活都处于比较迷茫的时候,我相信自己能调整过来。另外,最后辉哥讲的面对bug的三部曲,其实就是我工作中常常接触到的,CAPA(纠正预防措施)是一个意思,可是之前没想着把这个运用到生活中,决定试试。第一次写,好像有点语无伦次,见谅。

张辉:养成记录思想的习惯,会有很多收益。



想知道会员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秒钟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