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下午,和大家半年没见面的三联阅读汇又回来了。这一场,我们邀请到了秦始皇陵博物院考古工作部主任张卫星老师。
张卫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工作部主任,考古学博士。2009年以来一直主持秦始皇帝陵园的考古工作,参加发掘的秦俑二号坑第一阶段发掘成果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上周末,张卫星老师暂时告别了目前正在进行勘探调查与发掘的50平方公里秦始皇陵大遗址,来到这座公开讲堂,为我们这些圈外人分享了一个考古人眼中的秦始皇与秦陵。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去做一次周游全国的文化旅行,很多人会把西安选做第一站,先去看看秦陵和兵马俑。不仅是国人自己,如果一个外国人想要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这三座城市也许非去不可——北京、上海和西安;如果再圈定几个景点,那么其中必然会有故宫和兵马俑。
秦始皇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皇帝,13岁继位,执政37年,从质子到帝王,最后嬴政把自己的陵墓选在了今日的临潼的骊山脚下,可以说他的生前和身后都给历史留下了诸多猜不透的谜团,今天更是全世界人都想知道:秦陵里到底有什么?
如果用东电体描述秦始皇嬴政,大概就是这样了
秦陵依秦岭余脉而建,南靠骊山,北临渭水,巨大的封土正好静卧在半月形的骊山臂弯里,两千纪过去了,期间秦陵也遭遇大大小小的盗掘,但封土下的地宫依然未被破坏。据史书记载,这座陵墓是不仅规制超出想象,很可能至今都机关密布,项羽曾经“盗掘其陵墓,燔烧其宫观,三十日运物不绝”。
骊山周边地势:南高北低
我国对秦始皇陵遗址的考古发掘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经探测,整座陵区面积约56.25平方千米,除了封土下的帝陵还有便殿、数不清的陪葬坑、工程区和大面积陵邑区。
秦始皇陵遗址平面图
1974年,兵马俑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这些面容不一、姿势不一、衣着区分明显的人形军队整齐地排列在东侧。兵马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作为秦始皇陵遗址一个生动的切面为人熟悉,但就整个陵墓遗址而言,气势恢宏的兵马俑坑还不过是冰山一角。
很可能就是这些兵马俑的原型帮助秦国横扫了六合
进入80年代,秦始皇陵遗址又陆续发现了南宫墙、几条大型墓道、排水渠和水禽器陪葬坑等。其中秦始皇陵东侧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在《水经注》确有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
封土西侧的车马坑中还发现了两家保存完好的彩绘铜马车。《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秦始皇陵遗址中出土的器物一一反映着两千年前秦王的生活。
截至目前,秦始皇陵遗址区内共发现的大大小小陪葬坑有400余座,大部分陪葬坑中的器物陶制品为主,造型栩栩如生,工艺精湛,还有一些是专为随葬制作的石制甲胄。正如纪录片《复活的军团》中描述的:一支地下军队守卫着秦始皇陵。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尽管秦陵所在地区的空气和土壤中确实测出了一定量的汞挥发,但秦始皇陵的真正面貌还沉睡在巨大的封土之下。
面对未知,我们始终抱有好奇心,“有生之年能否见到秦陵开启”的疑问也萦绕在每一个人心头。但发掘伴随着不可避免的文物损耗,以保护性发掘为前提,秦始皇陵的考古并未主动触及封土核心。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这座伟大的陵墓——利用GIS、遥感技术等现代测量方法和虚拟现实技术,考古学家可以建立起“数字博物馆”和“VR实景演示区”,最大限度的保护已发掘区域、向公众展示考古成果,不仅在中国,这也是目前通行全球的新博物馆展示方式。
复制网址,查看陕西数字博物馆
http://www.qinling360.com/bingmayong/tongchema/
学术科考前路漫漫,面对公众的好奇与疑问,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的夏鼐先生曾评价:我们评价一项田野工作的好歹,不应该看挖出来的是什么,而是应该看怎么去挖的;不是“为考古而考古”,而是为了要阐明古代社会发展过程的规律而进行考古研究工作。
这大概就是考古的意义,考古的价值不体现在一块陶片或一件单一的器物上,而是那些曾经的遗迹和今天的我们所深居的历史语境。
皮埃斯:想起来几年前考古圈流行过的一个梗,美国考古界的抗议点是:我们不挖恐龙!中国考古界的抗议点则是:我们不盗墓!
误解常有,但愿我们能及时刷新自己。
周末再见!
下 期 预 告
『 说说你不知道的齐白石 』
点击上图或阅读原文即可购票
▼ 点击阅读原文,走进齐白石的“人生和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