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行走的音乐
古典音乐不高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茅台时空  ·  气泡“砰”动,UMEET蓝莓气泡酒助力时空维 ... ·  21 小时前  
茅台时空  ·  气泡“砰”动,UMEET蓝莓气泡酒助力时空维 ... ·  21 小时前  
Sugar House  ·  今晚10.2 深圳 | SUGAR ... ·  4 天前  
Sugar House  ·  今晚10.2 深圳 | SUGAR ... ·  4 天前  
OIL油  ·  10/05 | 湿辣迷幻Henning ... ·  1 周前  
OIL油  ·  10/05 | 湿辣迷幻Henning ... ·  1 周前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旷世绝恋的浪漫,听过才会懂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行走的音乐

带你轻松读懂音乐史 | 启蒙与狂飙

行走的音乐  · 公众号  · 音乐  · 2017-05-27 21:29

正文

第一期:很久很久以前-文艺复兴

第二期:巴洛克时期

第三期:古典主义时期(上)

第四期:古典主义时期(下)


1. 音乐家的孩子是画家

本篇开始,我们先来学个绕口令。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儿子,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的儿子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接着讲之前先容我吐槽一下外国人的名字。

一共那几个词儿轮着用啊有木有!就这几个词儿还一个比一个长啊有木有!再懒点儿直接加编号一世二世一直能编到两位数啊有木有!轮完一轮还能再来几轮啊有木有!读个书能让这些名字看瞎眼啊有木有有木有有木有啊!!!

好吧这些我都忍了你儿子名字起的跟老爸一模一样这是要造反啊!要在咱国家谁敢这么干,信不信老祖宗能气的从祖坟里跳出来!

呼!吐槽好了。咱继续聊这位小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他并没有继承巴赫家族祖传的音乐传统,而是拿起画笔,成为一名画家。

他的主攻领域是风景画,画的还算不错,假以时日也许能成为大家,只可惜1778年,他而立之年即撒手人寰。

小小巴赫的画作「田园牧歌」


2. 一对相爱相杀的法国男人

第一个男人

小小巴赫去世的这一年,古典主义正处于鼎盛之时。

意大利米兰,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在这一年落成;德国波恩,8岁的贝多芬举行了他人生首场音乐会,大获成功。

19世纪的斯卡拉歌剧院,二战时被盟军炸毁,后重修

法国巴黎,一位84岁的老人与世长辞。他主张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终其一生对作威作福的王室和教会口诛笔伐。

他在民众之中享有盛誉,也是权贵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些人明里暗里迫害他,先是把他扔监狱里面关了几个月,然后驱除出境断其财路。

32岁那年,他流亡到英国,前几周过的确实挺悲惨,可只用了三个月,他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成功打入英国上层社交圈。

1727年3月31日,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参加了英国为艾萨克·牛顿举行的盛大国葬。葬礼上,他与牛顿的侄女闲聊了几句牛顿生前的八卦,而后经由自己一番艺术加工,于是我们今天就都知道了「牛顿被苹果砸了头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个故事。

又过了两年,他终于获准回国,作为牛顿的粉丝,他微积分学的怎样我不清楚,但玩股票的技术绝对比牛顿高出不知多少个姚明。

牛顿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在股市里赔掉了自己10年的收入;他也用了不到一年,就在法国的证券市场赚了好几千万。

有了这第一桶金,他开始投资房地产和期货,而且几乎没赔过钱,可谓那个时代的索罗斯·富·巴菲特。

这刚入中年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余生全部精力就放在怎样花式吊打权贵阶级上了。

他位于法国费尔内的一处庄园

为了策反他,法国教会到他家游说的神职人员络绎不绝。

特别是他人生最后这年,眼瞅着他的身子一天弱过一天,那些教士们跑的更加勤快了,想趁着他脑子不清醒的时候完成这一终极业务指标。

那时躺在病榻上的他已经奄奄一息,有太多话想跟这些勤奋的教会业务员讲,只可惜实在没有力气,于是千言万语凝成铿锵有力的三个字儿——滚犊子!

至死,他也没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咽了气都不忘调戏一下教会。

他命人将棺材一半埋入教堂,另一半放在外面。怼了一辈子上帝,如果上帝大人宽宏大量不计前嫌,他就能从教堂中进入天堂;可万一上帝怒了要打他下地狱,还有一半儿在外面不是,脚底抹油快溜啊!

你们猜,教会会不会批准他这个要求?

1778年5月30日,他与世长辞。天主教会禁止他葬入教堂,甚至禁止他葬于故乡巴黎,将他的遗骨弃之荒野。

是他几位死党偷偷将他的遗骨运回巴黎,埋葬在市区墓地。

他是「欧洲的良心」,「法兰西思想之王」,他叫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还有个更加响亮的名字——伏尔泰。

伏尔泰 (Voltaire, François-Marie Arouet)

第二个男人

在伏尔泰逝世的同一年,巴黎东北一个小村庄,也有一位老人告别人世。

这位老人人生的最后一年,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祸不单行」。

穷困潦倒不说,他还深受精神分裂的折磨。趁着病情好点儿出门遛弯,能在18世纪真正字面意义上的「马路」上,被马车撞倒;挣扎着爬起来,路过的野狗又来补刀,再次将他扑倒还咬了几口。

这简直是电影中才可能出现的桥段,然而与这位老人传奇又极富戏剧性的一生比起来,这个片段简直不值一提。

1712年,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法裔家庭,他的母亲在他出生不久后去世。

8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人诬陷,被驱逐出境。他被送到乡下一位牧师家中生活学习。

他对童年这段经历印象深刻。老师朗贝西埃小姐对他非常严厉,每当他犯错误或者有问题回答不上时,就会责打他。

可在他看来,每一次处罚都让他更加热爱他的老师,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我感到在疼痛之中,甚至在羞惭之中,夹杂着一种快感,使我更加盼望而不是害怕今后再挨她的玉手的责打。”


他从此喜欢上了熟女和SM,十一岁去探望流亡的父亲时,他成为时年二十二岁的维尔松小姐的情人。

而且,他不仅早熟,还早早学会了脚踏两只船!

在与维尔松小姐相处的时光里,他还偷偷与另一位戈桐小姐厮混。而这一切不过都发生在他共十二章的回忆录中的第一章,他那既八卦狗血又波澜壮阔的人生大幕刚刚拉开一道小缝。

16岁那年,经人介绍,他投奔了意大利的瓦朗夫人。这位贵妇比他大12岁,婚姻破裂,已独居多年。

对照着他之前的经历,大家猜会发生什么?

与之前不同的是,他与这位贵妇那是真爱,直到分手还心心念念,在自传中写下这样的文字:


“那天是1728年的圣枝主日。我立即追了上去……我大概还记得那个地方;此后我在那儿洒下过不少泪水,亲吻过那个地方。我为什么不可以用金栏杆把这幸福的地方给围起来!为什么不让全球的人来朝拜它!但凡尊崇人类获救纪念物的人都应该跪行到它的面前。”


200年之后,人们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在他们相会200周年的时候,在此建起了金栏杆。

1736年,他28岁,终于如愿以偿跟瓦朗夫人同居。在之前4年不到的时间里,他自学了拉丁语、数学、植物学和解剖学。

这个时候,他的兴趣又被音乐吸引,开始自学作曲。

在音乐圈儿里,不精通任何乐器,28岁才起步,这绝对是地狱级难度。

可人家不是普通人啊,五线谱读不利索,就琢磨着用阿拉伯数字来记谱,在发明了一系列符号解决时值和八度问题后,这套记谱系统终于能够记录任何乐曲。

他写了篇名为《音乐新符号建议书》提交给法兰西科学院,我们今天管这个记录系统叫做「简谱」。

从此他对音乐的爱好一发不可收拾,1752年他创作了一部广受好评的歌剧《乡村占卜师》。

《乡村占卜师》序曲

为此法王路易十五还向他表示了愿为他提供天使投资支持他创作的想法,结果被他以不想失去自由为由一口拒绝。

就是如此彪悍的一个人,他的梦想之一却是能够得到伏尔泰的赏识。

1753年,第戎科学院搞了一次征文比赛,题目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它是否符合自然规律?」。

他花了两年时间,写下一本举世闻名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满怀激动的给自己的男神伏尔泰寄了一本,忐忑不安的等着回复。

伏尔泰确实给他回信了,可通篇三十五处评注,无一处赞同他的观点。

他的心一下子跌到谷底,心里拔凉拔凉的,开始对自己的男神由粉转黑。

1755年,搞金融赚的盆满钵满的伏尔泰在日内瓦买了一幢独栋别墅,时不时邀请朋友来别墅演出戏剧。在家里玩儿够了,还建议日内瓦当局在市区建一座剧院玩儿大的。

他逮着这个机会,给市政当局写了一封题目长内容更长的信,总结下来其实就一个中心思想。

不要建不要建不要建!

他得逞了,议会驳回了建立剧院的建议。

这事儿虽说闹得伏尔泰心里有些不爽,却也根本没拿他当回事儿,看过他那封言辞激烈的信后,连个回应都没有。

这下子他的玻璃心直接碎成了渣渣,1760年他直接给伏尔泰写了一封充满哀怨的信,大意是:

你好坏你好坏你好坏!

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

伏尔泰还是置之不理,全当他已经疯掉了。

在此之后,他又奔走努力了一年,终于让日内瓦议会彻底禁止了伏尔泰戏剧作品的演出。

这下子他终于成功吸引了伏尔泰的火力,一场旷日持久的相互攻讦正式开始了。

1766年,伏尔泰在给一位朋友的心中提到他,用尽了诋毁之词,像是「凶残的疯子」、「江湖骗子」等等,在信的末尾还不忘加上一句:

「让-雅克的命运只会是被世人遗忘」。

他就是让-雅克·卢梭,正是他的思想酝酿了后来的法国大革命,马克思也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共产主义最早的影子。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3. 启蒙与狂飙

在后人眼里,伏尔泰与卢梭之间这持续大半辈子的恩怨,简直就像两个未成年儿童在相互掐架。

数学家孔多赛曾这样评价伏尔泰:「要不是他对卢梭的不公让人感觉到他还是一个人的话,他简直可以封神!」

造化弄人,他俩怼了半辈子,却在同一年离世。

死后没多久,又前后脚被移入巴黎先贤祠,几乎面对面葬在一起。

他们两人再加上孟德斯鸠,一同被人尊为「启蒙运动三剑客」。

伏尔泰与卢梭

你可能会问,他们的故事,似乎也就卢梭的经历能跟音乐沾上一点点边儿,为何我要用如此之多的笔墨来描述。

至少有两个理由,其一,自中世纪起,属于上层阶级的音乐与属于普通民众的音乐一直泾渭分明,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二者完成了统一

当我们回溯音乐的发展,无论谈及哪一个时代,不可避免的,都要罗列一长串作曲家名字。

在我们印象中「标准的」古典音乐名字,也都是诸如XXX第X交响曲这样的形式。

可我们总是忘记,还有这些音乐,也都是从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

比如:

扩展阅读:往昔的时光 | 这段经典的旋律原来还能这样唱!

再比如:

它们的原始作者,或许有一些传说,但早已无法考证。这些简单质朴的旋律,就靠着口口相传顽强的存留着。

启蒙精神的核心,是自由平等,是开蒙民智,是不尊崇权威,是独立理性的思考。

在这种思想的鼓舞和推进下,音乐逐渐世俗化,作曲家们甩开包袱,开始将原本属于民间的旋律写进自己的作品。

扩展阅读:这是一首全世界的孩子都会唱的歌

某种程度上,这场运动构筑了古典主义的形制,也埋下了浪漫主义诞生的种子。


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身在德国的歌德这样评价伏尔泰和卢梭: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1774年,他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发表,这部作品所代表的风格,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及个性解放表现到极致,却又反对其严苛遵循理性的观点。

换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中二到死」。

这种思想显然更对艺术家们的胃口,最知名的作品就是莫扎特的这部g小调第25交响曲,也是《莫扎特传》中开始场景的配乐。

这部交响曲开头的主题旋律紧张激烈,一反莫扎特作品中快乐典雅的风格,难得任性了一把。

如果觉得这部作品表达的情感还是太抽象,那就再听听海顿这部第45号交响曲「告别」吧,我保证,你会秒懂我的意思。

扩展阅读:告别交响曲 | 来自音乐家们最文艺的抗议


4. 浮士德

1831年,歌德完成了他一生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浮士德》。

这部作品从1768年开始构思,前后历经六十多年,终于在他人生的倒数第二年完成。

它也许并不好懂,却足以震撼人的灵魂,现实与幻想交织在一起,故事套着故事,悲剧中还有悲剧,我大学时是在一连串「卧槽,这都可以」的感叹中读完了整本书。

2013年,我怀着朝圣的心态,访问了歌德在魏玛的故居。

魏玛的歌德故居

而后,又赴莱比锡,在《浮士德》中提到的奥尔巴赫地下餐馆吃了顿午餐。

莱比锡奥尔巴赫地下餐馆 (Auerbachs Keller)

体验是,膜拜歌德的人真是多啊,等位的时间足够让你肚饿到忘记情怀……

话题扯回来,在《浮士德》这部作品中,歌德完成了从狂飙突进这种「幼稚的浪漫主义」到真正浪漫主义的蜕变。

受这部作品的影响,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写下了音乐会歌剧《浮士德的沉沦》,舒伯特创作了《纺车旁的格丽卿》,李斯特完成了《浮士德交响曲》,舒曼写下了《浮士德的几个场景》……

前前后后有至少50位浪漫主义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将其奉为「浪漫主义的源泉」绝不为过。


5. 还有一个围观哲学家互撕的理由

围观伏尔泰与卢梭互撕的第二个理由,其实前文已经提到。

他们的确是伟大的思想家,可我们也常常忘记他们身为普通人的那一面。

他们与我们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也懂得喜怒哀乐,也会耍小心眼玩弄手段,也会爆粗口无节制的相互攻讦。

我们太习惯于将他们做成画像挂在墙上,将他们所说的名言警句奉为圭臬。他们是伟人,伟人又怎会犯错?

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每个人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都应当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才是他们想要传递给我们,想让我们融入血液的精神。

也正是吸收着这种精神养分,浪漫主义打牢了自己的根基。

很快,你将看到它破土而出,而后绚丽的绽放!



- 行走的音乐-漫游指南 -


回复“如何入门”,可以获得经典音乐的入门指导。
回复“有啥推荐”,可以获得最新的推荐音乐列表。

回复“电影”,可以获得电影中的经典音乐。

继续探索其它似曾相识的经典音乐,请回复“似曾相识”。

回复作曲家姓名,可以获得音乐家相关作品和故事。

现在支持的音乐家有巴赫、莫扎特、拉威尔、海顿、肖邦、奥芬巴赫、李斯特。




Apple用户打赏通道

打赏
行走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