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奥运跳水冠军全红婵回家看望家人却被围观打扰的视频引发关注。9月12日,全红婵坐车回到家乡广东省湛江市麻章镇迈合村,当天便被群众围观拍摄。当晚,因家门口围集人群过多,全红婵让粉丝们“小声一点,明天再来。太吵了,老人要休息了。”13日,人群仍聚集在全红婵家门口,有的在楼下用手机进行不间断直播,有人用无人机拍摄全红婵家中情况,还有旅行社推出“全红婵老家一日游”99元套餐。
图1 网络截图
9月12-19日,“全红婵和爷爷多次劝导大家离开”“人民网:别再打扰全红婵了”等话题登各平台热搜。清博舆情系统数据显示,相关话题负面情绪占比高达40.82%。网民多对该行为表示愤怒,称“她平时训练那么累,难得回家一趟,不能给她留点私人空间吗!”“很喜欢全红婵,但运动员的私人行程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图2 全红婵中秋回家被围观事件情感属性(来源:清博智能)
01
“围观全红婵”背后的体育饭圈乱象
“全红婵中秋回家被围观打扰”并非第一起受到舆论批评的非理性追星行为。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受到观众喜爱,畸形的“饭圈”文化逐渐蔓延至体育界。
观众饭圈化,网暴其他运动员或教练。
从曾经的球迷、跳水迷、游泳迷等到奥运会期间出名的“莎头粉”等,观众有明显向粉丝转化的集群化过程。而粉丝也在集群化的过程中不断放大运动员的个人魅力,为他们赋予一定期待与象征意义。因此,当运动员的表现不符合自身期待时,粉丝极易将失望的情绪转化为对其他运动员的网络暴力。如全红婵出圈后,部分网民打着粉丝旗号对其队友陈芋汐进行人身攻击。去年11月的全国跳水锦标赛上,全红婵输给陈芋汐后,有粉丝现场大喊不公平,认为裁判有意压全红婵的分,以至于全红婵当场回应“你别讲话了吧!”又如巴黎奥运会上,孙颖莎和陈梦会师乒乓球女单决赛,部分粉丝给陈梦“喝倒彩”,甚至比赛结束后在教练马琳的社交账号评论区质疑其“偏心”,或给陈梦“造黄谣”。
粉丝极端化,屡次破坏公共秩序、侵犯运动员隐私。
粉丝集群的形成极易产生“群体极化”,不仅体现为线上对运动员的统一应援和对他人的网暴攻击,也会延伸到线下,滋生聚集围堵、侵犯隐私等极端行为。以全红婵为例,早在9月1日,“全红婵被粉丝围堵疑被吓哭”就曾引关注。网传视频显示,疑似有男粉丝直接打开女厕所的门,进去举起手机狂拍。巴黎奥运会结束后,男子体操运动员张博恒在北京首都机场上了个厕所后也被粉丝围堵,不得已由民警护送离开。以上举动不仅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也侵犯了运动员的个人隐私,逾越了法律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现象进一步发展出“商业化”行为,如近期引发关注的“全红婵老家一日游”99元套餐、机场代拍、家门口直播等乱象,都是流量异化的结果。
图3 全红婵被围堵厕所事件网民评论截图
02
如何爱护“全红婵”们?
如何让粉丝关注运动员的行为合乎法律和社会规范,让运动员真正感受到爱护,而非被屡次打扰正常生活和训练,是社会各界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对运动员的全方位凝视及疯狂守护影响了全红婵等很多运动员的正常训练、比赛和生活。从网络平台开始清理违规账号,到司法机关介入处理诋毁运动员和教练的行为,再到体育总局召开专题工作会,都是好的开始,但想要彻底根除这一“毒瘤”,尚需多方持续努力。
主管部门
可出台明确制度杜绝体育饭圈化的发展,同时培养运动员理性看待名利问题,培养领导树立正确政绩观,摒弃投机心态。
网络平台
应制定管控措施,对于蹭运动员流量炒作、传播侵犯运动员隐私内容、辱骂运动员等乱象加强监管。比如微博8月4日就对超300个拉踩引战恶意攻击陈梦等运动员的账号予以禁言。
图4 微博发布禁言通知的截图
主流媒体
需把握报道尺度,不传播涉及运动员个人隐私的信息。同时有效引导、鼓励公众理性支持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