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被永久封禁,这是新号: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早下了一个出口:我最近想到的一个比方 ·  昨天  
求是网  ·  明日出征!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确定 ·  2 天前  
CHINADAILY  ·  正义不会缺席!人贩子余华英被判死刑 ·  5 天前  
求是网  ·  扎根人民生活:文艺创作最牢靠的方法 ·  5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余华英案重审宣判:愿天下无拐 | 人民锐见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思客WeThinker

如何优雅地跟孩子谈论死亡? | 微思客

微思客WeThinker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4-26 06:48

正文

用一首歌的时间,与微思客一起思考。

颜志豪 | 中山大学哲学博士,供职于广州北师大南奥实验学校,从事中小学教育,专注于儿童哲学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

清明时节,前往墓地拜祭先人,随行的孩子往往会询问死亡话题。成年人避讳谈论死亡,却无法避免孩子的好奇。前几天,记者找到我,想知道我的课堂是如何与孩子讨论生死问题。大人如何优雅地跟孩子谈论死亡问题?


清明前后,我并没有在哲学课堂上专门安排应景的生死主题,但日常的课程设计里就包含生命教育。


一、绘本故事是生命教育的好素材

有一次,我们在课堂上阅读《一片叶子落下来》绘本,二年级的孩子就此讨论起生命的轮回。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童话,作者通过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来呈现生命的历程。本书的卷首语这样说道:“献给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孩子,献给对这种事无法解释的大人。”

确实,一般人对这个话题是无能为力的。孩子要么缺乏死亡的认知经验,要么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亲人离世。


绘本故事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载体。绘本以拟人的方式,用孩子的语言及生活经验来解释其中的生离死别。发芽、落叶、风霜雨雪、归于尘土,树叶的四季变化、生命轮回是孩子们日常生活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是他们的直接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理解生命,孩子们能够平和地认知死亡这一自然规律。


绘本里,每片树叶都有自己的名字。我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来演绎叶子们的一生:诞生、生长、成熟、衰老、死亡、别离与消解。

by Karthik


表演完毕后,带上孩子到大树底下看树叶、捡树叶,并体味秋叶的静美。用植物的生长与凋敝切入孩子的生活经验,同时又以角色扮演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课堂的讨论气氛也因此热烈起来。


接受了这样的自然知识,联想到故去的家人时,孩子就会淡定很多。这种生命教育早介入比晚介入好,回避则是最糟糕的。


二、永生不朽是值得追求的吗?

以绘本为载体来开展哲学讨论是儿童哲学课堂常规模式。不过,在我的课程设计里,儿童哲学课还包括情景创设教学:

“假如你有隐身戒指......”,“假如你能创造世界……”,“你最想拥有什么特异功能”等等。

在“特异功能”一课中,我通过导入科幻电影中的特定情境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分组合作,讨论出最合理的最值得拥有的特异功能。在小组展示过程中,也有学生提及了死亡问题。

Superman from http://www.dccomics.com/characters/superman

展示小组的同学认为,永生不死是他们最想要拥有的特异功能。台下同学开始讨论并反驳。其中一位同学认为:永远不死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什么都尝试遍了,最终生活可能会很无趣,无趣了还没法死去,绝对是个悲惨的结局。


在小学生中高段的哲学课堂上,这种讨论细节很常见,无须刻意设计,时有学生自然而然地涉及死亡议题,教师只需要捉住时机,及时给予积极回应即可。


三、如何面对宠物的死亡

在另一次情境创设课上,我设计了死亡小狗模型的现场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构想合乎情理的故事,就像侦探面对案发现场,需要进行溯因推理,构建最可能的解释方案。


围绕小狗之死,学生们同样地开启辩护与反驳程序。

“小狗在地震中死了。”

 “为什么会有地震,如果在地震中,有人被压在石头下面,压了好几天,饥寒交迫,你会用火烤心爱的宠物吃掉吗?”

最终话题引到有关吃狗肉的伦理问题,我对学生的回答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其他同学的回应,刺激同学间的论辩与反驳,让他们学会反思彼此的观点分歧:吃狗肉的理由与不能吃狗肉的理由。


哲学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参与投入进来,体验哲学论辩的魅力。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更积极的刺激与引导,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们朴素的观念加以哲学化的呈现与提升。

Photo by S. Curtis/Shutterstock

在能否吃宠物的问题上,有同学近乎“执迷”地拒绝食用,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有些成年人往往无法理解孩子与宠物之间的情感关联,以及他们对宠物的责任担当。


粗暴地否定或漠视孩子在宠物身上注入的情感与意义,可能导致孩子今后倾向于隐匿自己的真实情感,也可能导致孩子趋于冷漠,对周遭无动于衷。这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是恰当的情感教育。 在哲学讨论的一般看法中,情感背后没有理由支持便是可以消解或改造的,但从学生们的讨论来看,他们持有的特定伦理情感,逻辑上是可以自足的。

编辑:元嘉草草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经“儿童爱智坊”授权转载,长按二维码 关注“儿童爱智坊”。

封面图片:http://lifehacker.com/how-to-talk-to-your-kids-about-death-151742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