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叙拉古之惑
西方保守主义思想研究和推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泽平宏观  ·  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 ·  昨天  
阑夕  ·  物理学硕士学历的勤杂工 ... ·  2 天前  
罗辑思维  ·  从爆火的“相亲分析师”,看新职业趋势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叙拉古之惑

注释

叙拉古之惑  · 公众号  ·  · 2017-06-19 00:14

正文

【注释】 

①谈火生:《卢梭的“共同意志”概念:缘起与内涵》,载《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6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鲍桑奎:《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汪淑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32~134页。 

③梁启超:《卢梭学案》,载《梁启超全集》第1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07页。 

④参见亓冰峰:《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版,第198~201页。 

⑤陈独秀:《论政党政治》,载《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页。 

⑥在五四时期,对卢梭的公意思想有深刻了解和学理研究的,当推张奚若。张奚若在1920年发表在北京《政治学报》第1卷第2期的《社约论考》,对卢梭的公意说做了准确和细致的介绍。参见《张奚若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3~54页。 

⑦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载《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⑧高一涵:《民约与邦本》,载《青年杂志》第1卷第3号(1915年11月15日)。 

⑨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载《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⑩李大钊:《强力与自由政治》,载《李大钊全集》第3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8页。 

11李大钊:《平民主义》,载《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154页。 

12参见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中的社会想象》,李尚远译,台北:商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184~186页。 

13郑观应:《论议政》,载郑观应:《易言》上卷,第45页,转引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页。 

14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15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刍议》,载《王宠惠法学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16周锡瑞:《改良与革命》,杨慎之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页。 

17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载《梁启超全集》第4册,第2503页。 

18梁启超:《敬告政党及政党员》,载《梁启超全集》第4册,第2635页。 

19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载《梁启超全集》第4册,第2507页。 

20《宋教仁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60页。 

21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载《梁启超全集》第4册,第2494页。 

22参见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60、163页。 

23梁启超:《敬告政党及政党员》,载《梁启超全集》第4册,第2638页。 

24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载《梁启超全集》第4册,第2504页。 

25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284页。 

26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第281页。 

27关于跨党议员的数据,参见陈志让:《袁世凯传》,王纪卿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48页。 

28关于清末和民初国会选举的具体情况,参见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49~110页。 

29黄远生:《官迷论》,载《远生遗著》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1页。 

30参见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第58页。 

31黄远生:《一年以来政局之真相》,载《远生遗著》第1卷,第79页。 

32黄远生:《三党合并论》,载《远生遗著》第1卷,第4页。 

33张东荪:《战后之经营》,载《庸言》第1卷第17号(1913年8月1日)。 

34严复:《说党》,载《严复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6页。 

35参见史华慈:《卢梭在当代世界的回响》,载许纪霖、宋宏(编):《史华慈论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94~110页。 

36参见拙作:《为何权力代替了权威:辛亥革命百年反思》,载《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37黄远生:《一年以来政局之真相》,载《远生遗著》第1卷,第85页。 

38布鲁斯·阿克曼:《自由革命的未来》,黄陀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39黄远生:《对于三大势力之警告》,载《远生遗著》第1卷,第101页。 

40秋桐(章士钊):《政本》,载《甲寅》杂志第1卷第1号(1914年5月10日)。 

41严复:《与熊纯如书》,载《严复集》第3册,第624页。 

42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载《康有为全集》第10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43梁启超:《进步党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载《梁启超全集》第5册,第2615页。 

44关于康有为、梁启超民国初年的主权在国思想,章永乐有很好的、细致的研究可资参考,见章永乐:《旧邦新造:1911—1917》,第3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2~109页。 

45参见卡尔·施米特:《宪法学说》,刘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0~61页。 

46黄远生:《袁总统此后巡回之径路》,载《远生遗著》第1卷,第35页。 

47辜鸿铭:《中国牛津运动故事》,载《辜鸿铭文集》上册,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321~322页。 

48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载《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第296页。 

49参见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0邱昌渭:《议会制度》,上海书店1991年影印本,序第2页。 

51赛巴斯提安·哈夫纳:《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回顾德意志国》,周全译,台北:左岸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85~186页。 

52李大钊:《中心势力创造论》,载《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677~678页。 

53梁启超:《痛定罪言》,载《梁启超全集》第4册,第2778页。 

54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第333页。 

55唐德刚:《袁氏当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56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第369页。 

57朱执信:《国会之非代表性及其救济办法》,载《朱执信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84页。 

58参见秋桐(章士钊):《政本》,载《甲寅》杂志第1卷第1号(1914年5月10日);秋桐(章士钊):《政力向背论》,载《甲寅》杂志第1卷第3号(1914年8月10日)。 

59张东荪:《制治根本论》,载《甲寅》杂志第1卷第5号(1915年5月10日)。 

60陈独秀:《答汪叔潜(政党政治)》,载《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第202页。 

61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载《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62高一涵:《民约与邦本》,载《青年杂志》第1卷第3号(1915年11月15日)。 

63参见李大钊:《民彝与政治》,载《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340、352页。 

64李大钊:《调和之美》,载《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447页。 

65参见李大钊:《立宪国民之修养》、《议会之言论》,载《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525~527、507页。 

66李大钊:《暴力与政治》,载《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740页。 

67参见李大钊:《强力与自由政治》,载《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24、27页。 

68陈独秀:《一九一六年》,载《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第173页。 

69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载《梁启超全集》第5册,第2987页。 

70晚清之时杨笃生如此解释中等社会:“诸君占中等社会之位置,惟自居于士类者成一大部分,而出入于商与士之间者附属焉,出入于方术技击与士类之间者附属焉。而主持全省之议论思想者,惟士林而已。”杨笃生:《新湖南》,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629页。 

71关于研究系知识分子在1918年之后的国家建设构想,吴炳守做了很好的研究,参见吴炳守:《研究系知识分子群体的国家建设构想及其实践(1911—1932)》,第3章,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72张东荪:《司法问题与教育问题》,载《庸言》第1卷第23号(1913年11月1日)。 

73参见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载《孙中山全集》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74转引自吕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对新思潮的回应(1914—192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版,第159页。 

75朱执信:《我们要一种什么样的宪法》,载《朱执信集》下册,第515~522页。 

76朱执信:《国会之非代表性及其救济方法》,载《朱执信集》下册,第604、587页。 

77参见顾昕:《“五四”激进思潮中的民粹主义主题(1919~1922)》,收入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册,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第507~529页。 

78朱执信:《中等社会的结合》,载《朱执信集》下册,第767页。 

79廖仲恺:《立法部之两院制、国民全体议决制及财政监督——在上海女子青年会演讲》,载《廖仲恺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5页。 

80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载《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0页。 

81转引自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李恭忠、李里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8~59页。 

82强世功在中国文化论坛第七届(2011)年会圆桌会议的发言,见王绍光(主编):《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求》,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315页。 

83参见科配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范德一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53页。 

84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第474页。 

85谈火生:《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