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6日至29日,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在德国汉堡召开。图:Nina Weymann
世界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平。
即便我们都是记者,都有刨根问底、每天阅读大量信息的习惯,坐在一起,还是会在大大小小的议题上显现出一条隐形的鸿沟。
这条鸿沟不光是政治议题、工作环境,也有思维习惯、文化背景造成的区别。
在汉堡,我见到了来自全球的记者,越交流越知道,永远要警惕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伊藤诗织胜诉了!
」12月19日中午,我的朋友圈被这则消息刷屏,很多微信好友都在庆祝这则消息:
日本女记者伊藤诗织起诉前 TBS 华盛顿分局长山口敬之对其实施性暴力,这则官司持续了四年,终于有了结果,法院判决山口敬之需向伊藤诗织支付330万日元的赔偿金。
发朋友圈加入庆祝队伍时,我找到了今年9月末在汉堡,在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拍的一张伊藤诗织。
那是一场关于如何报道性骚扰/性侵案件的分享,伊藤诗织是三位女性主讲人之一,也是在场我们几位中国记者最期待见到的嘉宾。
伊藤诗织讲,她夏天刚刚在中国结束了一轮《黑箱》的读者见面会,这本书记录了她被性侵和去起诉的过程。
最早,她听说过2015年中国「女权五女」事件,以为中国的女权环境会非常恶劣,这本书不会有中文版,没想到很顺利就出版了;
来中国巡讲之前,出版方很谨慎,反复叮嘱她,不要提 feminism 这个词,讲座时要强调这个故事的日本背景,以保证巡讲的安全。
出乎预料的是,在不同城市、在不同的书店里,每次轮到读者发言环节,所有人都在讲中国。
伊藤诗织非常惊讶,这些中国读者站起来告诉她:
同样的故事也在中国上演,这不是日本自己的问题,这在中国、美国、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这是女性共同的斗争。
来自德国、法国和日本的讲者,在第十一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分享她们在对性骚扰、性犯罪的报道中的经验与心得。图 via @Mad_Firenze
那个汉堡秋日的清晨湿冷、安静。
讲座教室有巨大的落地窗,阳光打在海面上,折射出一片细碎的金光。
我开始有点困了,这场讲座的交流没有太新鲜的内容,反性侵、反性骚扰,女性共同体……这些信息对我来说已经很熟悉了。
教室里一大半座位都是空的,可能是清晨第一节的时间太早,也可能是 #MeToo 的话题已经不够前卫,听众大多是女性,这更像是女性记者们在一起互相打气。
直到最后的提问环节,一个塞尔维亚女记者走到话筒前,她二十七、八岁,扎马尾辫,衣着清爽,张口却问了一个过于基础的问题:
你们是怎么开始这些选题的呢?
她问,你们编辑部的男性领导层不会忽视这些话题吗?
你们怎么说服他们去报道这种新闻?
新闻一旦报道出来,你们的媒体不会遭到社会抗议吗?
我从瞌睡中瞬间清醒,扭头看着这个提问的女生。
她的英语很流利,提问也很有逻辑,打扮看起来也跟我们差不多,然而我看到了一条隐形的鸿沟:
女生最后说,在塞尔维亚,还没有人提 #MeToo 这个话题。
站在报道大会的会场,身边的人看起来如此相似:
满屋子的黑框眼镜、运动鞋、轻便休闲装,大家带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随时能找到一张食堂的桌子,或者一块空闲的地面席地而坐,喝一口咖啡开始干活儿——来自全世界的记者们工作的架势都高度雷同,可一开口聊天,鸿沟总会即刻出现。
这条隐形的鸿沟,不光是 #MeToo 的运动普及程度,还有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对欧洲难民潮、企业工会、特朗普、香港……各种议题的认知上。
哪怕是一起排队等待午餐的烤鸡胸肉,随口的几句闲聊,这条鸿沟也会隐隐地显露出来,而且远比我想象中要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