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GIJN
全球深度报道网(GIJN)致力于整合并分享深度报道资源,包括报道手册和书籍、国内外公开数据库、数据新闻工具包和深度报道的前沿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  ·  龙岩新罗:从要“脱薄”到要“争先” ·  昨天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参与诈骗的她受胁迫了吗? ·  3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马街书会上来了检察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GIJN

熊阿姨:我看见更大的世界露出了缝隙

GIJN  · 公众号  ·  · 2020-01-03 09:50

正文

在全球深度报道大会的这几天,我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露出的缝隙,这个缝隙需要我们自己去撬动,去往外挤,但首先要做的,是永远要警惕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2019年9月26日至29日,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在德国汉堡召开。图:Nina Weymann



世界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平。 即便我们都是记者,都有刨根问底、每天阅读大量信息的习惯,坐在一起,还是会在大大小小的议题上显现出一条隐形的鸿沟。 这条鸿沟不光是政治议题、工作环境,也有思维习惯、文化背景造成的区别。


在汉堡,我见到了来自全球的记者,越交流越知道,永远要警惕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1


「伊藤诗织胜诉了! 」12月19日中午,我的朋友圈被这则消息刷屏,很多微信好友都在庆祝这则消息: 日本女记者伊藤诗织起诉前 TBS 华盛顿分局长山口敬之对其实施性暴力,这则官司持续了四年,终于有了结果,法院判决山口敬之需向伊藤诗织支付330万日元的赔偿金。


发朋友圈加入庆祝队伍时,我找到了今年9月末在汉堡,在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拍的一张伊藤诗织。 那是一场关于如何报道性骚扰/性侵案件的分享,伊藤诗织是三位女性主讲人之一,也是在场我们几位中国记者最期待见到的嘉宾。


伊藤诗织讲,她夏天刚刚在中国结束了一轮《黑箱》的读者见面会,这本书记录了她被性侵和去起诉的过程。 最早,她听说过2015年中国「女权五女」事件,以为中国的女权环境会非常恶劣,这本书不会有中文版,没想到很顺利就出版了; 来中国巡讲之前,出版方很谨慎,反复叮嘱她,不要提 feminism 这个词,讲座时要强调这个故事的日本背景,以保证巡讲的安全。


出乎预料的是,在不同城市、在不同的书店里,每次轮到读者发言环节,所有人都在讲中国。 伊藤诗织非常惊讶,这些中国读者站起来告诉她: 同样的故事也在中国上演,这不是日本自己的问题,这在中国、美国、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这是女性共同的斗争。


来自德国、法国和日本的讲者,在第十一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分享她们在对性骚扰、性犯罪的报道中的经验与心得。图 via @Mad_Firenze


那个汉堡秋日的清晨湿冷、安静。 讲座教室有巨大的落地窗,阳光打在海面上,折射出一片细碎的金光。 我开始有点困了,这场讲座的交流没有太新鲜的内容,反性侵、反性骚扰,女性共同体……这些信息对我来说已经很熟悉了。 教室里一大半座位都是空的,可能是清晨第一节的时间太早,也可能是 #MeToo 的话题已经不够前卫,听众大多是女性,这更像是女性记者们在一起互相打气。


直到最后的提问环节,一个塞尔维亚女记者走到话筒前,她二十七、八岁,扎马尾辫,衣着清爽,张口却问了一个过于基础的问题: 你们是怎么开始这些选题的呢?


她问,你们编辑部的男性领导层不会忽视这些话题吗? 你们怎么说服他们去报道这种新闻? 新闻一旦报道出来,你们的媒体不会遭到社会抗议吗?


我从瞌睡中瞬间清醒,扭头看着这个提问的女生。 她的英语很流利,提问也很有逻辑,打扮看起来也跟我们差不多,然而我看到了一条隐形的鸿沟: 女生最后说,在塞尔维亚,还没有人提 #MeToo 这个话题。


站在报道大会的会场,身边的人看起来如此相似: 满屋子的黑框眼镜、运动鞋、轻便休闲装,大家带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随时能找到一张食堂的桌子,或者一块空闲的地面席地而坐,喝一口咖啡开始干活儿——来自全世界的记者们工作的架势都高度雷同,可一开口聊天,鸿沟总会即刻出现。


这条隐形的鸿沟,不光是 #MeToo 的运动普及程度,还有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对欧洲难民潮、企业工会、特朗普、香港……各种议题的认知上。 哪怕是一起排队等待午餐的烤鸡胸肉,随口的几句闲聊,这条鸿沟也会隐隐地显露出来,而且远比我想象中要宽。


2


「特朗普以一个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的形象赢得了总统大选。 他长期以来一直坚称,他的父亲、传奇的纽约建造商弗雷德·C·特朗普(Fred C. Trump)几乎没有给他提供任何经济帮助。


但时报基于大量的保密纳税申报单和财务记录进行的调查显示,特朗普从他父亲的房地产帝国获得了以今日价格为计至少4.13亿美元的财产,财产的转移从他蹒跚学步时开始,一直到持续到今天。


告别伊藤诗织,我和朋友们去了一场叫「特朗普时代的调查报道」的讲座。 在讲座上,来自纽约时报的记者 Russ Buettner 跟同行们分享了这篇《特朗普家族「逃税门」》 (https://cn.nytimes.com/usa/20181008/tax-report/) 的制作经验。 这篇稿子有3名作者,他们来自纽约时报最高精尖的调查报道团队。 3人花费了一年时间,揭露了特朗普财富积累过程中涉及的逃税问题,这也戳破了特朗普一直以来「白手起家」人设的虚伪。


这场分享非常详细,PPT 上列举的贴士都长达数页。 比如团队回去搜索二三十年前的纸质会计记录,统计上面出现过的名字,拿着这份名单,把他们当做信源一个一个逐步突破,陆陆续续要到大量的旧发票记录。


记者们要学习财务术语,要熟记手头资料的时间、人名、项目内容等琐碎的细节,还要去采访涉及行业里的独立专家,要提前了解这些信源的个人情况,其中了解的情况详细到,他们离职时的职位、目前社交网络上呈现的政治倾向、目前和你采访对象的关系、他们是否曾经签署过保密协定,如果签过,那他们破坏协定的代价是什么……


这些技巧让我大开眼界,但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那个隐形的鸿沟: 我从来没有,也不会用这些方法做稿子的。 一是领域不同,二是媒体环境截然不同。 坐在这看这些硬核的调查技巧,有点像观赏屠龙之技。


Russ Buettner 在分享中展示了纽约时报为这篇稿子做的动画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DxJE5H0hwk&feature=youtu.be)


在轻巧的架子鼓声里,旁白是特朗普在不同场合里发言的集合,他一直在信誓旦旦地讲自己如何赤手空拳建立了财富帝国,「我父亲从未给我任何一个子儿」。 而画面上,镜头不紧不慢地在纽约的黑白 3D 图上滑过,一个一个接一个地,绿色高亮光标标注出老特朗普赠予儿子的地块,和这些地块高昂的市场价格。


根据统计,特朗普从父亲那里获得了1.773亿美元的财富。 而特朗普画外音的最后一句依然是: 「没人帮助我,我自己缔造了这一切。


视频结束时,全场记者大笑,纷纷鼓掌。 Buettner 也感到自豪,这篇报道获得了2018年普利策解释性报道奖,而这条制作精良的视频,「我无论第几次看都不嫌多。


当天下午,在跟一位驻美工作的中国同行聊天时,我复述了这场讲座的内容,感慨美国调查新闻的开放度和那条视频带来的震撼体验。 然而当我说完,同行有不同意见: 特朗普自称没从父亲那继承财富,这在美国是人人心知肚明的谎言。 花了一年时间戳破这么一条谎言,然后呢? 这么珍贵的团队,把这一年时间投入到更有突破性的选题上,不是更有价值吗?


又一条鸿沟出现了。 对美国媒体的调查性报道、对普利策新闻奖,其实我也是带有刻板印象的,全然以一种「高水平」、「完全合理」的角度来看待。 从未想过这些稿子也有其弱点,像国内的很多中文稿子一样, 价值、意义、文本独特性、社会反响,常常并不是统一的事情。



3


参加大会之前,中文世界的记者们都在会议 App 上相互介绍。 我说完个人信息后,表示期待能在这场会议上寻找一种工作的意义。


「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最近一年反复困扰我的问题。 国内舆论环境的持续收缩,大家有目共睹,具体到一个小编辑部内,是选题范围的持续收缩。 过去我还认为,不管在什么样的范围内,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个纵深的方向持续挖掘下去,最终能找到一个社会共通的思考角度。 然而,今年我反复意识到,这种收缩最可怕的,是让视野不自知地变得狭窄。 想想过去这个夏天吧,打开媒体的公众号,一窝蜂全在写乐队的夏天,写盲盒、写炒鞋、写流量,这些话题真的有那么强的影响力,以至于霸住所有媒体的版面吗? 我们当然清楚,写这些话题是因为安全,操作容易。 时间长了,同类的轻飘飘的选题越来越多,我们已经陷入了一种思维惰性。


汉堡这次三天半的课程,很多与中国的操作并不兼容,比如有课程会详细教授如何在网上调查一个人: 如果他的 Facebook 上锁了,你怎么从点赞互动的人里梳理出他的亲朋好友,再顺着好友目录去了解他的资料。 比如怎么用 Skype 的通话 IP 地址,找到一个逃犯的窝藏的国家。 这些在中国都不适用,而我们擅长的,是如何用一个小线索,配合天眼查、微博、支付宝等等中国网站,去核实采访对象的个人信息。


BBC 调查专家 Paul Myers 在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分享调查经验。 图: Nick Jaussi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