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心理人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团委学生会两中心日常信息推送,活动宣传,风采展示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中医  ·  《中医药-桂枝》ISO国际标准发布 ·  昨天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4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早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心理人

学术心潮 | 趁着五一假期,学术心潮决定罢工,于是……

北大心理人  · 公众号  ·  · 2019-05-01 22:21

正文

本文字数:3459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罢工之余


还是苦逼地出了篇文章


今天


在“五一”这个神圣的日子里


我们再谈“996”


太长不看版

“996”对夫妻关系有这么大的影响?难怪跳槽后  跪搓衣板的次数越来越多……

孩子脾气老不好,难道是因为我的……工作?

兢兢业业的背后,“工作”两个字,臣妾已经倦了!

不过,总有一些法子帮你戴着“996”的镣铐起舞,尽可能做一只幸福的社畜!

(你确定不继续看下去吗?)


1

我和另一半的"996"


——溢出理论(spillovert theory)里的夫妻关系



张女士,39岁,夫妻双方均为武汉某互联网公司高级白领。

“我和先生几乎每天都是十点才回到家,看着堆积的家务活儿,免不了互相抱怨,而且两个人都很累了,常常在家务分担上斤斤计较,总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不体谅自己。经常吵架,甚至对婚姻感到失望和后悔。”



想兼顾事业家庭,做个好丈夫、好爸爸、好同事、好员工,却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信息时代劳动者们面临的最大困境。溢出理论认为,在扮演家庭、职场中多个角色时,个体缺乏时间和精力来履行所有角色的义务,个人在工作环境中的经验很容易因为超负荷而溢出到家庭领域(Sirgy, M. J., Efraty, D.,2001)。因此,“996”所引起的工作疲劳可能会极大地 抑制家庭角色需求的实现,打破家庭中的角色分工平衡


另外,因为家庭界限比工作界限弱,所以工作和家庭两个生活域的边界存在严重的非对称渗透。也就是说,工作域内的内容对家庭生活有更强的侵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仅受到工作压力引起的困扰和损耗,不能充分参与到家庭生活中,而且往往不自觉地将忧虑、烦躁等工作域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甚至可能通过社会互动 将宣泄欲转移到配偶身上,引发更大的家庭矛盾


2

我妈妈的"996"


——“工作—家庭冲突”视角下的儿童发展危机


王同学,10岁,母亲为民营企业员工。

“妈妈工作很忙很忙,很少和我待在一起。她经常像大耳朵图图妈那样头上冒火,每天都要发脾气。我很怕妈妈,也不敢找她陪我玩。”


被繁忙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一部分员工们差点忘记了自己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职业”——孩儿他妈(爸)。结束了“朝九晚九”的一天,回到家后面对孩子还在拖延的家庭作业、孩子时而别扭的小情绪,此时此刻的父母,怕是没有一点心思享受什么天伦之乐, 所有本该充满温情的亲子陪伴,都瞬间变成了严重挤压个人闲暇时间的任务与工作 。于是,抓狂的父母、委屈的孩子、散落在地上的作业、无休止的争吵夹杂着哭闹,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家庭里最常见的情景剧。



“工作—家庭冲突”集中体现在工作责任对家庭义务的干扰,也包括工作压力造成的紧张感对个体履行家庭角色义务的影响。Vahedi等人(2019)的多项研究表明,“工作——家庭冲突”一方面侵占了亲子互动时间,导致儿童成长期间父母陪伴的严重缺失;另一方面,父母在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时遇到的角色困难(role difficulties)将大大增加其与子女间不和谐的互动。


数据显示,父母在亲子互动中的易怒性将直接影响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 那些父母长期经历“工作——家庭冲突”的孩子,在学龄期与青春期内更容易产生行为与情感障碍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disorders)。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极易陷入内疚、抑郁,面对挫折事件时比同龄人具有更强的破坏性和攻击性。如果未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干预,这些问题对个体的影响可能一直持续到成年期。


3

员工们的"996"


——全情投入还是职业倦怠?



许经理,45岁,某咨询公司HR。

“公司刚刚成立时,为弘扬拼搏精神,强制实行996。开始时大家都拼了命一样地工作,时间一长,劲就松下来了。996的工作时间能保证,但员工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没了。前段日子几个项目组的职员集体辞职,给公司带来了不太好的影响。”


其实, 管理人员所推崇的全天候奋斗模式,很可能就是催生职业倦怠、扼杀员工主动性的罪魁祸首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指个体因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犬儒主义(cynicism)与低成就感(inefficacy)。多项研究证实,工作负担(workload)与个体职业倦怠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是影响员工职业倦怠的核心因素。除了侵占个体闲暇时间,直接催生倦怠情绪外,长期高负荷工作还会严重降低个体在工作中的控制感,进一步增加个体职业倦怠感(Maslach, C., Schaufeli, W. B.,2001)。



职业倦怠除了引起生理层面的慢性衰竭,给员工个人带来持久的疲劳、失眠、头昏眼花、腺体肿胀等诸多不适外,其对员工工作状态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职业倦怠严重的员工往往对工作产生挫折感、紧张感、惧怕感,缺乏激情和动力。具体表现为刻意与工作及其他与工作相关的人员保持一定的距离,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有更高的离职倾向。


4

怎么办?


——心理脱离助推工作压力缓解



如今的现实环境下,彻底消灭隐性强制加班远非一朝一夕之功。 那些打着“奋斗精神”、“拼搏文化”旗号、裹挟着上班族梦想与追求的加班制度是如此强大,强大到没有人敢在现实生活中对此做出实质性的反抗 。“996”风波渐逝,意识到高强度工作可能对我们个体健康、家庭关系的深刻影响,在个体自身层面我们又该如何作为?技术员小李的经验也许能给你一定的启发。


李技术员,28岁,某互联网公司工程师。

“真的没有想到,刚走出校门,就迎来了‘996’。工作压力确实非常大,刚开始的时候都有些‘自闭’。个人觉得自我调整对缓解精神压力非常重要,我给自己立个规矩,无论多忙多累,每天下班后必须游泳健身,和父母通电话绝对不聊工作。尽我所能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自己开心,干活效率也高”


经过长期追踪调查与反复论证,心理脱离(psychological detachment)被公认为在心理层面帮助个体由工作状态转换为生活状态、对抗工作压力、缓解“工作——家庭冲突”的关键要素(Sonnentag, S.,2012)。


心理脱离是指员工心理及身体都从工作中抽离出来,使自己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其在缓解工作压力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方面效果十分显著。同时,高心理脱离水平的个体更少地被工作中消极体验所影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研究显示,家庭活动频率、个人在兴趣爱好上投入的时间与员工的心理脱离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王广曦等,2016)。因此,个体要明确工作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界限,可通过强行屏蔽工作信息(如关闭手机)等手段隔离工作情绪,避免出现角色模糊与角色混同。要主动尝试有目的、有意识地分配工作时间与个人生活时间,闲暇时间里积极投入到家庭角色中去,多陪家人做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同时也应重视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在发展个人爱好、特长的过程中转移工作注意力,提升自我效能感与控制感,以达到释放工作压力的目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