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脑极体
你的困惑,来自于无路贴近未知。我们在技术、思想、传播的异界,贩来极限脑量下的TM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运营研究社  ·  《小红书种草与转化实战手册》包邮送,真香! ·  22 小时前  
91运营网  ·  DeepSeek写爆款短视频文案 ·  2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2元管饱的县城地头蛇,集体打退网红店 ·  2 天前  
91运营网  ·  第一批因DeepSeek失业的受害者,已经出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脑极体

从方言对话这枚“落子”,看AI手机“棋局”的尴尬赛点

脑极体  · 公众号  ·  · 2024-10-31 18:24

正文


这段时间,手机厂商的新品发布会、开发者活动比较密集,我们团队东奔西跑,整体感觉是,手机AI确实火了,但这盘棋局,所有厂商都对弈得不太轻松。


一方面,各家都在想尽办法讲好AI故事。一位CEO在发布会后采访时就特别烦恼,“AI要讲场景,不讲场景用户没感觉,明年我们还要上很多新功能,发布会的两个小时根本讲不完”。这是手机AI越来越完善的一面。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家手里的牌其实都差不多,很少有哪家能靠一个或某个AI功能,就形成碾压级的体验优势。结果就是单点功能容易被复制,AI手机功能趋同。我就听过至少三个厂商表示:我们这个xx功能去年一推出就被致敬了,欢迎友商来“普及”我们这个AI功能……



假设AI手机市场是围棋对弈,观众们想看什么样的比赛过程?肯定是棋手们通过各种复杂的策略,展开激烈的劫争,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而不是各方实力差不多,导致比赛过程冗长乏味、难分胜负。目前的AI手机竞争,就有点后者的意思。


在大众对AI手机这一概念的兴奋劲儿过去之前,手机厂商们必须尽快找到更聚焦的策略和体系化攻势,而不能只关注浅层的、零敲碎打的AI功能。


举个例子,方言对话,就不是AI手机的一步好棋。



首先要说明的是,方言的识别、理解与生成、交互是非常重要,甚至不容有失的一个领域。


从技术能力上看,方言的语言资料少,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合成等模型的打磨,也比普通话等主流语种要更复杂、成本更高,是比较能体现科技公司实力的。


从社会效益上看,国内还有20%群体没有完成普通话的普及,确实有很多人存在方言对话的需求。而且,随着大模型的到来,低资源的方言如果不能被大语言模型所学习和训练,很可能越来越弱势,甚至消失。所以,从科技普惠、文化保护的角度,方言对话也是十分必要的。



今年的几个手机厂商活动中,我们就看到了方言对话成为手机AI的一个典型用例。其中应用场景包括:


1.方言的语音理解。 普通话不标准的用户发出的方言指令,也能被手机智能助手很好地理解。


2.方言的语音生成。 手机智能助手可以用本地方言跟用户聊天,播报新闻等,提供更个性化、更温暖的服务。


上述功能当然是有用的,但从市场策略上来说,方言对话真的是手机厂商在AI领域的一步好棋吗?未必。



之所以说方言对话不是一步好棋,答案在于, 市场策略的低效性


无论是短期或长期,手机厂商想靠方言对话来带动AI手机市场,都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


短期看,市场营销最看重的就是“效果”,即激发消费者的行动,这就要进行好的CTA(Call To Action,行动呼吁)设计。


比如传统电视广告会呼吁“赶快拿起电话订购吧”,网页时代会将“click”“立即咨询”等按钮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而近期手机厂商也意识到AI很难被用户感知,开始营造场景化、现场感的氛围,来让观众们身临其境。


那么,方言对话的用例展示,能够让用户做出关注、搜索、试用、购买等商业想要的行为吗?显然是很低效的。



“AI手机”的受众大多是对前沿技术、新锐功能比较感兴趣的年轻群体、极客、潮人等,普通话普及率是比较高的,方言对话固然有趣、有人情味儿,但并不会高频使用,所以转化到购买行为的概率很低。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方言对话很能彰显手机厂商的技术实力和人文关怀啊,这对品牌来说是一种长期利好,没错,但前提是手机厂商能在方言领域建立长期壁垒,而这几乎不可能。


一是成本很高。 语音识别、理解依赖于大规模语料数据,而方言数据的采集和标注成本比普通话更高。有业内人士分享,传统单一方言的识别,需要十万小时的标注数据量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这意味着,手机厂商要投入极高的研发成本,去开发一个市场前景未知的小众功能。


二是技术挑战。 即使有的手机厂商愿意在方言领域的耐心投入,但能否建立壁垒也要打一个问号。



目前,基础模型厂商如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V4.0)、商汤科技(商量SenseChat粤语版大模型)、阿里通义实验室(粤语识别与生成大模型),基础服务商如中国电信(星辰大模型)、字节跳动(豆包大模型)、喜马拉雅(珠峰AI音频多模态大模型)等,都推出了自研的、具备方言能力的语音大模型,手机厂商想要在这一技术赛道上做到“人有我优”并不容易。友商通过基于开源模型自研或与闭源模型合作等形式,就能补齐相关能力。



所以,想要靠方言能力建立壁垒,长期为品牌价值赋能,很难做到,投资效益比也要打一个问号。


总结一下,从短期市场行动到长期品牌价值上,方言对话带来的贡献都很有限,算是一个低效落子。


其实,类似方言对话这样零敲碎打的AI功能还有不少。这暴露了AI手机目前的一个尴尬处境,就是趋势向好、细节模糊。AI应用到底怎么做?这是很多厂商还没有想好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AI功能加入手机,却面对一种硬件新品的阶段性困境:


需求模糊,必然有大量AI功能注定失败。


AI大模型作为一种新技术,用户根本不知道怎么用,甚至手机厂商、产品经理们自己也不知道。以“产品成熟时才发布”而著称的苹果,在这一轮AI浪潮中行动也是头部厂商中最慢的。这种情况下,很多AI功能是厂家根据模糊的需求或自己的产品定义拿出的探索方案,其中必然会有很多是注定失败或被遗忘的。


多点开花,难以产生压倒性的说服力。


AI+手机相结合的场景众多,手机厂商在探索中很容易多点开花,如果不成体系,就很难形成具有压倒性说服力的产品。在消费理性化的市场环境下,结果就是无法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一个AI功能,A厂商有,B厂商很快也能推出,既然“等等党永远不亏”,那就干脆持币以待。



方言对话,就恰好是这样一种很难拉开差距的AI功能。


整体来看,相比去年,手机中的AI应用数量,有了极大增长,场景也越来越多,从简单的文生文、文生图能力展示,与输入法、摄影、系统设置、出行服务、点餐等诸多场景都有了结合。AI作为撬动手机新一轮换机潮的关键,越来越受到了用户、媒体与分析师的认可。


面对整体向好、细节模糊的“AI手机”大趋势,手机厂商当下最需要的就是聚焦。用更清晰、体系化的产品策略来展开市场攻势,一鼓作气形成突破,快速完成对细分市场份额的占有。


比如给方言对话这一步散棋出个主意,用“让父母大胆开口说”来撬动中青年群体为长辈换机,这就需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