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年会主席在会议上介绍了该共识发布的背景。尽管我们在最近的二、三十年积累了大量的证据,说明LDL-C与ASCVD尤其是冠心病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反对的声音总是存在。尤其最近一年中,有几篇文章包括荟萃分析和专家评论仍然强调LDL-C和动脉粥样硬化(AS)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不是因果关系,LDL-C只是AS的一种生物标志物。因此,EAS认为很有必要制定该共识,通过证据来证明LDL-C与AS之间存在非常明确的因果关系。
证据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基因学研究。随着研究发展,近一、二十年中,我们对引起AS或脂蛋白改变的基因有了新的认识。有一些遗传性的血脂代谢异常疾病,例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由于LDL受体基因或PCSK9受体基因的突变,导致杂合子或纯合子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LDL-C水平很高甚至极高,通常在青少年甚至幼年时就发生显著的ASCVD,例如心肌梗死或猝死。
(2)孟德尔随机研究,已知多种基因的变异可导致某些人群的LDL-C处于很低的水平,这类人群可以类比为从出生就随机分到了接受强化降LDL-C治疗组(而不是成年才开始干预),而没有这种基因变异的人群相当于从出生后就分入了“常规治疗组”。孟德尔分析显示,这些从小LDL-C水平很低的人群发生ASCVD的风险明显降低,发生ASCVD的平均年龄大大推迟,且LDL-C水平越低,发生冠心病事件的终身风险就越低,有明确的量-效关系。
(3)流行病学调查,对不同国家不同LDL-C水平的社区人群队列进行数十年的前瞻性随访,发现较低的LDL-C水平伴随着较低的ASCVD事件发生率,两者呈很强的对数线性相关。
(4)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作为循证医学最主要的调研手段,可通过随机双盲入组来排除很多混杂因素。试验将基线特征相似的患者分入安慰剂对照组和治疗组,后者接受各种降脂药物,包括胆酸螯合剂、他汀、他汀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的治疗,或者肠道旁路手术,这些治疗通过不同机制降低LDL-C水平。所有这些试验均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与安慰剂相比,降低LDL-C的治疗有显著减少ASCVD事件的效果。EAS认为,这四方面的证据水平等级很高,且证据非常全面,证实LDL-C与ASCVD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LDL-C水平增高是ASCVD的关键性致病因素,胆固醇水平降得越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