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苏智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创伙伴  ·  大厂人的35岁焦虑,靠买黄金治好了? ·  22 小时前  
经纬创投  ·  从 Northvolt ... ·  2 天前  
独角兽智库  ·  DeepSeek+政务概念股深度解析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苏智院

促发展、保民生!2025城投化债转型中,风险点在哪里?

苏智院  · 公众号  ·  · 2025-01-22 17:08

正文


展望2025年,城投债务监管重点将集中在平衡债务风险化解与区域发展关系,同时加速推动城投平台分类转型。10万亿化债举措支持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重心集中在抢 抓政策机遇推动化解债务风险,在此过程中同时面临平台“退名单”、城投市场化转型的新局面。


本轮化债工具与进展


广义地方债务可分为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平台带息债务和其他地方政府关联债务三大类,其中融资平台带息债务为本轮化债工作重点,具体又可分为隐性债务和经营性债务。 截至2024年6月末,融资平台中发债主体带息债务余额为63.33 万亿元。

本轮化债中财政、金融双管齐下。财政工具主要通过特殊再融资债、特殊新增专项债、置换债等降低地方债务化解压力,是最主要、效果最直接的化债工具;金融工具则主要针对经营性债务的重组和置换,侧重于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债务成本,以时间换空间。


财政工具:

置换债+特殊新增专项债+特殊再融资债


可用于置换隐债的6万亿限额已下达各地,年内两万亿发行计划已披露完毕。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的决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其中提到:安排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地方存量隐性债务,一次报批,2024-2026年每年安排2万亿元,且将新增债务限额全部安排为地方专项债务限额。据财政部介绍,11月9日已将6万亿元债务限额下达各地。

截至12月11日,2024年内两万亿置换债额度各地区分配情况已披露完毕。置换形式上,均为再融资专项债券,募集资金用途表述均为“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区域分布上,除广东(含深圳)和上海外,其他各省市均有涉及。具体而言, 江苏披露规模最高,为2511 亿元,其次为湖南、河南、贵州、四川、山东5地,披露规模均在 1000 亿元以上



金融工具:

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降低成本,以时间换空间


金融机构在本轮化债中充当重要角色,包括债务重组、债务置换、央行提供应急流动性借款和债券统借统还等方式。

首先,在政策指导下,金融机构可按照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参与融资平台经营性债务重组和债务置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各省金融化债进展差异较大。



分不同债务类型看:


1)对于贷款,多数通过银行展期降息、自接自盘的方式调整期限和成本;
2)对于债券,名单内融资平台借新还旧通畅,多数选择保留债券额度,少数通过贷款进行置换,以调整债券占比,缓解刚兑压力;
3)对于非标,产品成本普遍较高,置换紧急性和必要性高于贷款和债券,同时受制于底层项目、资金用途等问题置换难度较大,是金融机构债务置换中的重点和难点,融资平台往往优先选择与原债权人协商展期降息,若无法达成一致则考虑协商银行贷款或银团贷款进行置换。


从参与化债的金融机构类型看,政策行、国有行是金融化债主力,本地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也有较高参与积极性,此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整体看,融资平台经营性债务重组、置换仍有较大开展空间,后续随着特别国债发行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后,大行资产质量将改善,金融支持化债力度或进一步加大。


城投退平台开启


随着一揽子化债推进,以重庆、江苏为主16个省份92家城投声明自公告日起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根据9月以来部分发布声明企业公告,退平台必要条件为:

1)隐性债务已清零
2)已剥离政府融资功能、完成市场化转型
3)若经营性金融债务尚有存续且征得三分之二金融债权人同意后,可申请退出融资平台名单

从形式上来看,退平台意味着企业后续将按照市场法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仅在出资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

短期看,一揽子化债政策逐步落地见效,城投整体安全性较高;长期看,退平台企业债券“城投信仰”将弱化,回归基本面是趋势,调整中达到风险收益再平衡。

在城投转型过程中以下几点风险值得关注:

1)政企关系重塑中或面临政府支持弱化风险;
2)新旧业务衔接中业务稳定性及可持续性风险;
3)市场回归基本面定价过程中带来的估值风险和融资成本提高。

可以预见的是,平台转型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整合和出清,未承担实际职能的弱资质平台以及不具备竞争优势、造血能力极差的平台或将面临淘汰。随着隐债化解完成,“城投信仰”退色,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城投主体分化格局或将重启,建议 谨慎对待尾部及舆情高发区域融资平台,在原来判断区域职能重要性基础上,进一步重点关注业务实质、债务压力、股权划转、财政补助等边际变化


来源: 政信指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