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报道了浙江部分中小学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将课间活动时间延长至15分钟的消息,以及学校如何安排课间活动、应对新增时间带来的挑战以及学生的反馈和变化。同时提到教育理念升级和平衡学业压力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浙江部分中小学将课间活动时间延长,以保障学生的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学校通过拆补课表、优化空间等方式安排课间活动。
学校利用空闲场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区域,设置德育类、体能类、趣味性、益智类等主题的贴地游戏模板,吸引学生参与。
课间活动时间的调整是立体化的育人实践,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持续协同努力来平衡学业压力与身心发展。
新学期伊始,“课间休息多5分钟”成了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记者了解到,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
浙江鼓励各地中小学将课间活动时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以保障学生的综合体育活动时间。
记者从区教体局获悉,
目前柯桥已有部分具备条件的学校自行探索实施。
那么,学校如何安排课间15分钟?
多出的时间从哪里“挤”?
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将有什么新变化?
近日,
记者采访了部分先行探索的学校,
一探究竟。
课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课表也随之“上新”。学校如何保障其他课时,对学生的在校时间进行“存量盘活”?
为了匀出课间一刻钟,并同时兼顾孩子上下学、午饭等时间,学校可谓是精打细算。比如鉴湖小学从原先40分钟的午自习时间中“拆”出2个5分钟时间,用以补充上下午课间休息时间。柯岩中心小学则将课内、课间、课后有机串联,呈现出多维立体化“快乐课间”活动体系。
上午9点半,随着下课铃声响起,柯岩中心小学湖东路校区的操场就热闹了起来。孩子们纷纷走出教室,开展有益身心的舒压活动。“刚开学我就发现了好多不一样的地方。”一(1)班学生李宜桐指着校园四周,向记者介绍这学期的新变化。
记者看到,柯岩中心小学不仅利用空旷安全的场地为学生合理开辟多元化的活动区域,还以显著、生动的图案标识出来,并为学生充分提供活动器具。教学楼走廊对面,一整圈跳格子图谱“画”进空地,簇新的配色很抢眼;楼道墙面上,贴上了摸高板、摸高灯;教室旁空地上,校园文化主题的地面飞行棋早就“一座难求”……多处趣味锻炼地标让校园内的空地颜值爆表,迅速晋升为校园最火打卡地。
“寒假里,老师们利用彩色贴纸、喷绘等,在学校的各处空地设计了多种游戏。”该校教科室主任张瑜告诉记者,学校重新规划课间活动场地,开发改造校内公园和花坛等区域,并在不同年级段不同楼层设置多种类型的活动区域,方便孩子就近找到娱乐项目。
在鉴湖小学,学校精心布置打造AI体育学习空间,AI化身成为“数字体育老师”,为孩子记录运动数据。“和机器人比赛跳绳,回家都偷偷练!”六年级学生陈彦哲说,最近,同学们回家都在努力练习,希望刷新跳绳纪录榜。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管宁实验小学鼓励学生参与课间活动的设计与管理,通过“班长会议”收集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课间活动。据该校校长柴利江介绍,学校引入AI技术,学生可以通过智慧体育平台进行自助式测试,实时了解自己的运动水平。此外,学校还因地制宜在教学楼及周边画上运动图案,增添棋类、球类、科技类、防近类、益智类等游戏类器具,不断拓展孩子们的运动方式和空间。
“游戏的花样很多”“是我们喜欢的运动”“时间更多了”……记者在校园里进行随机采访,孩子们纷纷围拢,给出的回答五花八门。
“我们通过融合传统体育智慧进行创新,吸引孩子们参与到有趣、有序的课间活动中来,达到学生身心两健的效果,以期实现‘把课间还给学生’的教育目标。”柯岩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濮朝阳介绍,学校设置德育类、体能类、趣味性、益智类等主题的贴地游戏模板,都是经过老师们的反复推敲,既有趣味性,也融合了传统文化,比如有垃圾分类飞行棋、综合体能闯关、二十四节气跳格子等,并融入加减法、乘法口诀等学科元素。
鉴湖小学在去年底已经先行试水“课间15分钟”,通过户外运动强化、室内活动补充走“动静相宜”的课间路径。一方面,每班配发一个“体育运动包”,鼓励学生到操场进行器材活动,如跳绳、球类等,提升运动量。一方面,在高楼层设置一些益智类游戏活动区域,适合课间玩,有利于锻炼大脑,提升思维能力。
“我们已经征集了一批孩子们喜欢玩的活动项目,寓教于乐,也便于孩子们调整状态。”鉴湖小学校长范信子介绍,延长的这5分钟,可以让孩子们卸掉匆忙“赶场”的压力,从容地走到户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愉快玩耍、自由社交。为保障孩子们玩得开心,玩得安心,该校还增加了课间值班老师和安保人员,并对课间活动进行指导,近段时间正在带领孩子们学习《少年有志》手势舞。同时这也将推动老师提高课堂效率,避免拖堂,确保学生得到充分的课间休息。
据悉,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针对1900余名家长做过调查,75.2%的家长认为身边中小学“安静的小课间”现象普遍,且在小学最为突出。这一串清晰的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现状:看似安全,实则透支。
课间延长到15分钟,是响应浙江省教育厅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需要。根据这一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切实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对于课间时间延长,很多家长举双手赞同,为学校课间活动的丰富优化点赞。“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让孩子加强锻炼,也可以学到更多运动技能。”家长普遍反映“孩子更愿意主动运动”,但也有声音认为要平衡好运动和课堂,呼吁建立长效机制。
课间活动时间的调整,是立体化的育人实践。有教育专家指出:“课间延长是育人导向的变革,需家校共同守护学生户外活动权利。”采访中,大部分老师认为,加强课间的监督管理,强化老师引导参与,也能跟学生一起放松身心,有益健康。“玩是孩子的天性,这增加的5分钟,不仅让孩子的身体动起来,让思维活起来,更让同学关系暖起来。”柯岩中心小学二(1)班班主任方芳说。
课间节奏慢下来,学生才有机会动起来。从时间优化到空间创新,从安全保障到监督落实,这场“以小见大”的教育探索,正悄然重塑学生的校园生活。如何平衡学业压力与身心发展,仍需学校、家庭与社会持续协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