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这些的,是我们内在原始的自恋。
健康的爱乃至健康的无条件的爱是这样的:
我给你我所能给的,不以回报为目的,就是无条件的爱你。而非给出你想要的全部。
我尊重自己能力有限,无法给到你想要的全部,而不必自责,这就是无条件爱自己。
我尊重你因为没被满足而愤怒、受伤,知道并尊重这是你应对匮乏感的方法。而不必责怪你不该有情绪,不该有需求。这时候我静静陪着你受伤,就是无条件的爱。
就像这样一个妈妈:
孩子想要一个200块的玩具,妈妈不想买。但她不会指责孩子贪婪、不懂事、不体贴,更不会找一堆为你好的理由解释为什么不买。妈妈只是温柔的诚实的告诉孩子:妈妈心疼这200块钱,觉得这个玩具很贵,不舍得给你买。
听起来很残忍,可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妈妈。
孩子就开始闹脾气了:你就是不爱我了,都不舍得给我花钱!
然后妈妈就停下手里的事,静静地看着他哭闹。告诉他:妈妈是更爱钱,可妈妈也爱你。妈妈还是会给你买不贵的玩具,会给你做饭、洗衣服、照顾你、供你读书、,这些都是妈妈爱你的表现。
陪伴和安抚,就是妈妈能做到的。
孩子哭了会儿,说了句:那我能要这个20块的吗?
妈妈说,可以呀。
这是个真诚的妈妈,她给出了能力内能给的全部。让她为孩子花钱买她认为贵的东西,她就是下不了手,超出了她的心理接受能力。但她不会因此否认孩子的需求有问题,也不会让孩子觉得不买就是不爱了。
她帮助孩子看到了:妈妈是有局限的。妈妈给不了你无条件的满足,但妈妈还是有给你爱。没有100分,但不是0分了。那么他长大后也就知道:别人即使没有给我100分,也还是在爱着我。并不因为此刻没有满足我就放弃我了。
这个过程,一开始的确是难受的。不被满足的确很难受。
可我们终究要面对自己的这部分丧失:这个世界,无法无条件满足我们的全部。
这个丧失,孩子小时候妈妈没有能力帮他面对。长大后,他就需要自己更艰难地在感情里一次次面对。
网上有个故事说,妈妈不给孩子买房,理由是告诉他你应该独立。真的不如直接告诉他,妈妈不舍得给你花这些钱。
如果你怕看着别人不被满足的时候难受,其实是你自己忍受不了不被满足,然后投射为他也忍受不了。
忍受孩子中间的这部分哭是煎熬的。煎熬在于:妈妈不能接纳自己的能力有限。更
不相信孩子可以在失望里学会自己面对。妈妈想承担孩子的全部,拒绝给他成长的空间。
恋人之间也是这样的。他们不能看着另一半作啊闹啊,因为
他们不能接受自己“我给你的爱是有限的”,他们总觉得给出全部才是爱。
这个也不是冷漠。跟冷漠的区别是:我只是满足不了你这个需求,但其他我能做到的,我还是愿意为你做的。我并不因为你向我索取,而对你有意见或因此而惩罚你、离开你。我
没有办法消除你的贪婪和不开心,但我能给出的这部分,是心甘情愿不带诱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