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伴侣间忽略这件事,再爱也走不下去 ·  17 小时前  
简单心理  ·  阿德勒心理咨询:让自卑成为蜕变的能量池 ·  3 天前  
壹心理  ·  当代年轻人的聊天记录,扎心到我不敢看 ·  3 天前  
武志红  ·  成长经历里,藏着你的赚钱能力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招新贴 | 点击走进2024年大学堂作者们的生活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09-23 20:00

正文

作者 | 大学堂作者团



大家好,我是你们亲爱的学堂君!又到一年秋季,想到接下来会遇到的新朋友和小长假就忍不住兴奋到搓手手!在过去一年里,学堂君和小伙伴们和各位读者一起共同探索了很多问题,有心理学的各种现象,有社会热点,也有日常生活中的”不平常“。


不知道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脑子里面也有着各种问题呢?或许,在学堂君这里这里你能找到一部分答案!



(图源网络,侵删)



/睡眠不佳?

本人,特种兵大学生,在ddl面前丢失了「睡眠」



/失去偏好?










/有点恋爱脑?




// 购物车清空了一次又一次?




/嗑cp不香了?




/被卷到躺不平?


点击标题卡片,查看往期热门



这些问题林林总总,奇奇怪怪,读的时候你可能会好奇,这些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学堂君和小伙伴们怎么想到这些话题的呢?


去年这个时候,学堂君选了一些有趣的问题采访了我们的一些作者。收到了大家非常温暖的回应。今年,学堂君再次带着一箩筐有趣的问题走进作者团。请一起来探索,大学堂的推文是如何诞生的吧!


开启一段新的旅程,总需要一个契机,是什么让作者们开启科普写作之旅的呢?




Q1: 能分析一下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写科普的吗?


其实是因为一个比较朴素的认知:写科普好酷诶!把一些比较科学的的东西转化成有趣的读物感觉本身就很令人愉快。再一个就是,学了心理学之后意识到自己从前对于心理学的偏见以及身边人对于心理学的误解,其实很想去有一个渠道去告诉大家心理学是什么样子的(真的不是读心术和读取别人大脑信息的特工啦!)
——水石


大一的时候就是京师大学堂的忠实读者啦,当时就觉得这个公众号做得蛮有意思的,大二看到招新就很高兴地成为了作者,于是开始写一些有趣的心理科普。
——叶雅斓


一方面出于对心理学的热爱,我自己平时喜欢阅读心理学的书籍,乐于探索一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也希望心理学的知识能够以大众易于理解的方式,为人们所重新认识。这是因为一直以来,心理学在人们眼中像算命、星座一样充满玄学色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这意味着很多理论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并不是不可证伪的。而科普,正是联系心理学这门科学和大众社会的媒介,帮助我们为一些普遍现象、预先经验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为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关系重新赋予更正面的力量
——粥粥


开始写科普的契机是一种分享欲,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我能够深刻感受到心理学前沿研究的创新性和趣味性,于是想要将这些有趣又有意义的内容传递给更多的人,而不只是停留于“圈内自嗨”,而科普就是一座大众与专业的桥梁,坚实的承载着我的分享欲。
——periscope


愉悦、热爱、分享、榜样的力量……作者们写作的初心都闪耀着温暖的光芒。既然选择了科普写作,那作者们又是如何看待“科普”,如何平衡“科”与“普”的呢?



(图源网络,侵删)



Q2:科普,如何平衡“科”与“普”?

其实我对于科普的理解是“将一个科学的东西用比较朴素又有趣的说出来”的过程。科学是科普的基础,但是全是冷冰冰的理论会比较枯燥,就感觉很难看下去(比如我x)。科普的“普”大概像是把某个魔法典籍撕碎放进锅里然后注入魔法煮一煮的过程(oh好奇怪的比喻)!在保证科学的基础上把枯燥但有趣的理论和我们生活中真正接触到的东西放在一起,让大家真正看到这些有趣,把科学知识放在生活的趣事里煮一煮端上桌
——水石


作为科普作者,首先需要了解”科学“,才能进行知识的”普及“。我认为”科“与”普“并不在平衡木的两侧,好的科普文章是兼具科学性和生活性的,二者是一个交融的状态。在这里面,科学性要占比多少,生活性又要占比多少,具体还得根据内容选题和读者受众来权衡。
——叶雅斓


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抽象的东西具象化,用生活实践来解释实验室的研究结果,用社会热点来引入专业理论的讲解。简而言之,就是用“人话”来表述“专业”。
——periscope


从第一次写作开始,作者们就深刻思考过“科普”,也用精彩的作品为我们展现出“科普”的魅力,这个过程一定兼具挑战与满足,那他们从中收获了什么呢?



(图源网络,侵删)



Q3: 科普写作让你收获到了什么呀?



一方面是收获了很多从前不知道的心理学知识,在写文章查文献的时候接触到了一些不同于平时学习的部分。另一方面其实是想借文章和读者对话,尝试着将心理学的温暖传达出去。一想到可能会有作者看到我写的科普之后感觉到有趣或者开心,我就超级高兴!
——水石



(图源网络,侵删)



文章发出来后很有成就感!有时候朋友们读完也会说”真有意思!“
——叶雅斓


让我对一些感兴趣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边查找文献、边阅读他人有关选题的解读时,总是会有“Wow!原来还有这样的说法”的惊喜。而且,梳理写作逻辑帮助我将复杂的现象表面逐步剖开,直到摸透现象本质,再让它变得简单易懂,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打开了我的逻辑思维。当然,我也会喜欢编辑给我修改稿子后与我进行的互动,它让我意识到Ann…原来梳理完的思路还存在着如此狭隘的不足,看来还有很多可以进步的空间,这也是一种“照镜子”似的自我成长
——粥粥


热爱的事物总能带来满满当当的收获,尽管产出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产出之后的评价却是让作者忐忑的存在。作者们会对什么样的评价印象深刻呢?




Q4:收到过什么负面或正面的评价吗?

对您有什么影响吗?



其实写科普的时候一直会很忐忑,怕自己的语言没有正确地将意思传达出去,也怕自己写得不够好不光让编辑费心,还让读者看完之后觉得不开心。不过每次看起来都没有发生我担心的事情啦!虽然可能不会像其他作者那样厉害,但是能被看见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偶尔也会在评论区看到有读者夸夸,真的超级开心。每一次都希望可以有进步,然后争取让大家看得更开心一点!
——水石


我个人一直觉得写作这件事就像对着大海扔漂流瓶,熬夜赶稿倾注心血的时候肯定都渴望着回应,但能否获得自己期待的回复纯凭运气。有时候写得很煎熬交稿时惴惴不安,却得到了诸多赞誉,有时候写得顺畅交稿时志得意满,却反响平平。因此我对他人的反馈没有很高的需求,更多的依赖自己内心的读者,在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批判和自我鼓励。但开始在大学堂写作之后,读者的评论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在这里我们既能收到专业读者给出的建议,又能看到普通人读后得到的启发。这些共鸣和建议实打实的成为了我写作的养料,让我有更大的动力和更强的能力继续写作。
——periscope


收到的正面反馈比较多,关注大学堂的朋友们都挺温柔的!虽然我不是很常翻评论区,但还是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留言说“看了有很多感触,好像能解决现在困扰自己的问题了”之类的表述,会觉得很开心,很满足,会更加迫切地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文章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哪怕只是一瞬间的抚慰也很好。
——8小时


写作不仅仅是能力与经验的沉淀,有时候也是灵感迸发的瞬间,使用特定的方法、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作者们的灵感会不会更加充沛呢?


(图源网络,侵删)




Q5:会有特殊的写作习惯吗?比如时间地点?



不知道算不算写作习惯……我每天睡觉前都会莫名其妙感觉灵感爆棚,想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切入点,然后第二天迅速实践(当然第二天清醒之后发现不能用是另一回事orz)。
——水石


一般会在一个相对硬核的专业工作的准备阶段开始科普文写作,虽然这样会让自己变得异常忙碌,但这种写作就像一个热身的过程,能让我快速进入状态,从而更好去应对专业工作的挑战。
——periscope


个人实践表明——有音乐相伴的夜晚最适合写作,夜越深可能灵感越多(熬夜不好!)。
——8小时

走过一段路之后,回过头总会有万千感触,听听作者们对即将入门的小萌新们有什么寄语吧!




Q6:对刚开始写科普的人会有什么建议?

分享一下写作技巧吧!



感觉比较重要的是逻辑和换位思考!一个话题要如何展开才能有趣但不跑题,紧凑又不枯燥是需要思考的。同时也要明白读者并没有像自己一样了解过相关的知识,有的部分可能就需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不要因为觉得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就就此跳过哦~
——水石


我认为选题超级重要,选题贴近生活并且具有科学性,那就已经有一个很好的开端啦!其次需要自己把文献读懂读透,再多多结合自己的经历,从读者的角度去输出内容!
——叶雅斓


(图源网络,侵删)



建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查找有关资料时思路打开,一开始先不局限于某个主题,静下心来思考选题背后可能涉及到的心理机制有哪些,再一个个地去搜索查找,最后敲定核心机制,制作大体框架思路。科普的核心当然是易读性,所以一定要注重读者受众,风格要足够有趣,内容要足够有料。关于写作技巧,第一部分通常是对现象的简短引入,要吸引读者;第二、三部分直指现象本质,循序渐进地解读研究/理论,这部分需要详细的数据样本、方法和结论,像文献综述一样梳理总结观点,当然笔风依然避免严肃死板,倾向于选择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最后部分回归现象本身,对现象提出建议或看法,可以和读者进行互动,同时莫忘记对全篇进行简要的总结~
——粥粥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个非常焦虑和拖延的人,不要一开始就以“我要写出一篇惊世骇俗妙语连珠的文章”为目标,试试“只是把想到的东西写下来,不管好坏”,生产出一篇完整的“垃圾”之后,再开始对自己吹毛求疵。就像画画的时候有草稿-线稿-上色-细化的步骤细分,写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整理信息搭建框架开始,一步一步往前推进,踏实的写作、持续的付出,一定能带给你满意的答卷。
——periscope





这样的大学堂有没有让你心动呢?快来加入我们吧!招新问卷填写截止到9月25号中午12:00~





对大学堂的作者团队还有其他好奇?

有别的话题想跟大学堂的小伙伴一起探索?


请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吧!




作者 | 大学堂作者团队

编辑 | 8小时

策划 | 洛洛西

招新海报制作 | 奕君 N

美编 | N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欲擒故纵 | NTR 男子汉 | 择偶 | 分手

心理绘画 | 心理人 | MBTI | 心理咨询

家暴 | 出柜 | 吵架 | 童年 | 生育

同性恋 | 抑郁症 | 性教育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