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谋杀
文
/Ming
(根据陶崇园事件改编)
实验楼的形状,远看像一把盒子枪,枪口朝上,直指苍穹,巍巍然的样子。
几天前,魏航爬上了实验楼的楼顶,就站在枪口的位置,没有一丝犹豫,纵身跃下,像一颗灵巧的子弹。
这颗子弹竖直向上腾跃了一小段距离,在空中划出了一段优美的曲线,然后,就跟随地心引力的召唤,划过漂浮着柳絮的天空,径直向下坠落。
魏航曾仔细计算过,从楼顶跳下,需要四秒才会落地,而这四秒的短暂飞行,让他感受到了以前从未体验过的自由。
魏航感到,自己的身体像变成了一朵云,半明半暗,轻盈漂浮在空中,耳边隐约有遥远的歌声,空气中有柳絮在飞舞,他感到一种隐秘的幸福,隐隐约约,若影若现,像是禅机和隐喻,这种感觉让他觉得有些熟悉,他在混沌的记忆中努力打捞这久违的感觉,但却始终是徒劳。
四秒后,魏航听到脑后一声闷响,视野中出现一片厚重的血红色,魏航感到人群聚集过来,接着是刺耳的尖叫,杂乱的脚步声,警车的鸣响,女人的哭泣……
疼痛开始浮现出来,魏航感到体内的骨头正在碎裂,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自己终于解脱了。
这一年,魏航二十六岁,正是他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而就在这个温暖的春天,他选择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唯一让他感到后悔的,是他死时的样子,实在很难看。魏航一直是个体面的人,对于自己的形象,他向来是一丝不苟的。
强大的冲击力把魏航的整个身体揉成了一团,他的头向后歪斜着,眼球飞出了眼眶,在离自己两米远的水泥地上旋转,像是一个陀螺。鲜红的血液从动脉喷射出来,形成一个小小的喷泉。脑浆和血液一齐向四周迸溅开来,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放射状图案,像一朵花,红得刺眼。
魏航的母亲在五分钟以后赶来,虚弱得像一根草,站也站不稳,哭也哭不出声,只是张大了嘴,颤抖着,拼了命地从喉咙里扯出已经干瘪的嚎哭,巨大的悲痛把她的哭声堵在了喉咙,那哭声低沉,喑哑,无力。眼泪在她脸上冲刷,眼窝成了河床,她浑身瘫软,被两个人扶着,使出全身仅剩的那点力气,要往魏航的尸体前扑。旁边的人拦住她,用手遮住她的眼睛,不让她看魏航的尸体,她却疯了一样,咬伤了那人的手。作为一个母亲,这是她经历的最为沉重的苦难。
魏航自杀了,这个消息迅速在校园里传播开来。所有人在听到这个消息时,脸上最先浮现的都是难以置信的表情。
什么?谁?魏航?不可能吧?他怎么会自杀?
魏航是全校两万名研究生中的佼佼者,是所有人羡艳的幸运儿,是教授们赏识的人才,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他身上有太多人求而不得的东西:优异的成绩、保研、满绩点、国家奖学金、科研经费、学术成果、教授的赏识、出国留学机会……他的人生一帆风顺,他的前途是平步青云,两万名学生都在趋之若鹜地追求的东西,他全部都得到了。
他这么幸运,还有什么不满意,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他怎么会自杀?
在所有人看来,魏航是被各种光环加持的,神话一般的人物,本科期间,魏航成绩优异,获得报送至外校的机会,但研究所的所长王教授很赏识他,希望他留在本校,做自己的研究生,并承诺,每月补助他
5000
元生活费。
多好的机会啊,魏航家在农村,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为了供他上学,父母辛苦操劳了大半辈子,每月
5000
元啊,对魏航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字,魏航需要这笔钱。
王教授是研究所所长,科研中心副主任,
40
来岁,在本校,甚至国内,都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很少有学生能成为他的研究生。能得到王教授的赏识,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魏航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下来。
但此时的魏航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这一抉择,是把自己关进了一个黑暗的牢笼。
友善,亲和,德高望重,一丝不苟,这是人们一直以来对于王教授的固有印象,但王教授接触了一段时间以后,魏航发现,王教授似乎并没有人们印象中那样亲和,相反,他非常严格,他的严格甚至到了一种偏执的程度。
和魏航一起进入王教授门下的研究生一共有四名,第一次小组会议上,王教授就声色俱厉地对四名研究生约法三章:任何时候严禁迟到,随时保持联系,务必随叫随到,等等。
用王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要将科研当作一场战争来对待,在战争时期,必须保持精神的高度紧张,思想的高度集中,组织的高度统一,战友之间要密切地合作,做事要有纪律、有原则,学习要有计划、有效率。
魏航觉得好笑,他认为王教授这样的比喻很不恰当,科研不是战争,科研需要的是专注,是热情,是耐心,更需要自由的人格,活跃的思想,创造性的思维,而不是紧张和严肃。紧张严肃的科研只存在于文革时期,一切为了斗争,斗争为了一切,科研也要服务于斗争。
王教授还在小组会议上夸夸其谈,讲述自己年轻时如何艰苦奋斗,如何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又如何迎来科研的春天,如何喜获学术上的丰收……
王教授口若悬河,声情并茂,讲到动情处,他甚至手舞足蹈,声泪俱下,颇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的气派。
王教授的四肢粗短,体态臃肿,头发已经开始出现中年人所特有的稀疏,脸上的油腻反射着投影仪打下来的白光,反光镜一样。
王教授滔滔不绝的样子有些滑稽,四个研究生都努力绷紧了脸,怕自己会忍不住笑出来,魏航感觉自己的脸上有一种似笑非笑的尴尬。
王教授敏锐得像一只鹰,他迅速察觉了学生们表情的微妙变化,他严肃起来,瞪大了双眼,严厉地盯着四位被他纳入门下的学生。
四位研究生都是王教授从两万名本科生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人才,他们都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聪慧和灵性,他们年轻,充满活力,充满干劲,对科研有着极大的热情,王教授要好好栽培他们。
都给我严肃点!别人讲话的时候,保持倾听,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都是研究生了,这一点还需要我强调吗?王教授严厉地训斥。
魏航和其他三位同学都不敢再笑了,他们默默低着头,像四株植物,等待着王教授的栽培。
王教授声情并茂的演讲被打断了,他很生气,一时想不起来自己讲到了哪里,他像一个赌气的孩子那样,把手里的材料往会议桌上使劲一摔,大吼一声,散会!然后愤然离去。魏航和其他三位同学面面相觑。
魏航自杀的当天,魏航的母亲哭得几度晕厥,当她顶着巨大的悲痛赶到到医院时,尸体已经被送去火化了,她没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
学校当天给出解释,魏航的死因,初步判定为自杀,出于人道,学校会给与家属五万元补偿。
这是很明显的表态了:这事与我无关。
魏航母亲无法接受这样一个近乎于敷衍的解释,她不相信,一直优秀的魏航会无缘无故地自杀。
魏航母亲知道,儿子的死,是王教授害的。
魏航曾不止一次地向母亲诉苦,说导师王教授太严格,太强势了,他感到压力很大,受不了王教授,但却没有办法。
魏航母亲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儿子,只有高中文化的她,完全不了解儿子大学里、研究院里的那一套规规矩矩,条条框框。儿子很苦恼,她很担心,但她的担心没有任何作用,她无法医治儿子的苦恼,更无法提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她只有宽慰儿子,不开心的时候就想一想爸爸妈妈,或者请假回家住一段时间。
魏航曾告诉母亲,导师王教授每天都要求学生为他买午餐,还经常要求学生去他家里帮他做家务。魏航说,王教授根本没有把学生当人,魏航心里苦啊,但王教授权力太大了,魏航不敢轻易得罪他。
上午在医院的时候,魏航母亲见过王教授一面,王教授表示,魏航是他优秀的学生,魏航的离世,令他感到遗憾,希望家属不要过于悲伤。简短的表态过后,王教授表示要先行离开。
王教授的表态非常冷漠,不痛不痒的,他的样子有一种自命不凡的高傲,脸上没有一丝波澜。
魏航母亲彻底愤怒了,她扯着王教授的衣领,发了疯似的咆哮,你就一句解释都没有吗?魏航就是被你害死的!魏航不是自杀的,这是谋杀!你就是凶手……
在魏航自杀的当天下午,魏航的母亲来到大学的门口,在学校门口的铁栏杆上挂起一条横幅,上书“理工大学,还我真相!”白底黑字,格外显眼。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
学校的保安在五分钟以后赶来,要强行收走横幅,魏航母亲拼命地护住横幅,那保安身强力壮,魏航母亲哪里是他的对手,于是,一个母亲全部的悲恸终于在这一刻爆发,她扯着那块写着“还我真相”的破布,瘫软地跪在马路边上,嚎啕大哭,她所承受的悲痛太过于沉重了,她要把这悲痛哭出来,传染给其他人,这样她的悲痛也许能还减轻一点。
收走横幅的保安只对她说了一句,你不要无理取闹,然后便扬长而去。
私下里,魏航和同学们将王教授称为“老板”,对于他们来说,王教授不像是自己的导师,更像是一个包工头,王教授在他带领的研究生小组里有着绝对的权威。魏航和他的同学们都知道,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就是他们无上的领袖,他们发表论文、评奖评优、项目申报、顺利毕业……哪一项不需要导师的肯定,哪一项不依靠导师的认可?
王教授已经年过四十,但他依然是单身,用旁人的话来说,他是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研究院,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科研事业。
没有家庭的王教授拥有大量的时间来栽培自己的学生,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手握的权力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的一句话、一个签字、一个声明,就能肯定或者否定一个学生的全部价值,他能让一个学生平步青云,也能让一个学生一败涂地。所以没有人敢得罪他,更没有人敢违抗他。
王教授显然很享受这种权力,他很乐于看到,学生在自己面前唯唯诺诺,点头哈腰的样子。
王教授经常把自己的文章发给自己的学生,故意问他们,大家帮我看看,这篇论文有没有什么纰漏?
学生们都明白,这是王教授在炫耀自己的学术成果了。于是纷纷赞叹,王老师太厉害了。
魏航进入研究所初期,还没有完全摸透王教授的脾气,有一次就犯了“大忌”:他挑了王教授论文中的几处毛病,当然没有直截了当地指出错误,只说,是自己对该课题的一些思考和改进思路,用了标准格式,润色了语言,语气相当委婉,用电子邮件发给了王教授。
王教授一看,这还了得,魏航这小子,竟然敢给自己挑刺,真是不识好歹。
第二天的研究生小组例会,魏航收到王教授的短信,今晚例会你不用来了。
谁都知道,例会不用来了,是王教授释放给学生的一个危险警告,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你犯了错,快点想办法补偿。
魏航想不明白自己哪里犯了错,他请教了研究院的一位学长,学长告诉他,各行各业都有一些潜规则,而在研究生院,最重要的一条潜规则就是,永远不要给导师挑毛病。
魏航恍然大悟,没过多久就提了几件家乡的特产,去王教授家负荆请罪去了。
魏航见到王教授,也不提论文的事,只是说家里寄了一些特产,想送给王老师尝尝。
王教授很清楚,魏航这是给自己赔礼道歉来了。
王教授说,魏航,你上次发的邮件我仔细看过了,你提到的改进思路,我觉得很有创意,目前,我也正在考虑怎么把你的想法付诸实践。
看吧,这就是王教授最狡猾的地方,明明心中不满,却偏偏不明说,不仅不明说,还藏起自己真实的想法,把话反着说,倒过来说。
你挑我的刺,否定我的论文,让我不爽,那我偏偏不和你正面交锋,我还要夸你,否定得好,批评得妙。反正我有的是办法整你。
这样一来,魏航的处境就很尴尬,仿佛这倒成了魏航的不是,是魏航格局太小,眼界太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看吧,王教授哪有那么小气,王教授还怎么会为这种事生气?
魏航说,那只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又反复研究了您的论文,觉得还是王老师的研究思路更好。
魏航传达的意思也很明确了:我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给您赔不是,不该挑您论文的毛病。
王教授说,你不要谦虚,我觉得你的想法很不错,思考得很深入啊。
看吧,王教授又把球踢回来了。这才一个回合,交锋还没结束。
魏航说,王老师过奖了,我后来又认真思考过,还是王老师原来的方法更好一点,考虑的全面,比如在软件仿真模拟的那一部分,我的思路是只考虑了理想情况下的模拟仿真,而您之前的思路是考虑到了现实情况下材料的不稳定性、单边受力的不均匀性、气相混合交叉影响等因素,确实更加精准一点……
这是魏航更加诚恳的道歉了:我不仅知道自己错了,还证明了自己确实是错的,不仅证明自己是错的,还证明了您确实是对的,再次给你道歉。
王教授依然坚持说,魏航的思路很对,而魏航依然坚持说,王教授的想法更好。
二人又继续交锋了两三个回合,王教授终于松口,说回头再研究研究,修改修改,魏航这才放下心来,心想自己算是得到了王教授的赦免。
魏航死后,魏航的母亲开始了与这所大学的周旋。
理工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
211
工程大学。魏航母亲没有上过大学,她深知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她将自己上大学的梦想全部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所以当初魏航考入工大的时候,母亲是多么骄傲,多么自豪啊。但魏航母亲怎么会想到,儿子带着希望和荣誉踏入工大的校门,最终却没能带着希望与荣誉走出校门。
其实魏航母亲非常清楚,王教授的长期精神压迫,就是造成魏航自杀的真正原因。
魏航曾经在电话里告诉母亲,王教授要求魏航,每天必须要随叫随到,每晚八点还要去王教授家做家务,迟到几分钟都会面临王教授的严厉责罚。
王教授惩罚魏航的方式太多了,他很清楚魏航需要什么,他需要优秀的成绩,需要学位,需要文凭,需要一张进入社会打拼所必须的船票,一张小小的毕业证书。
魏航是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生,除了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优秀的成绩,获得更高学位,他的人生还有什么捷径可走呢?
所以王教授对魏航提出什么要求都不算过分,王教授是他的研究生导师啊,是他的无上的领袖,是帮助他成长,用心良苦地栽培他、历练他的恩人。
王教授对于学生有一种近乎于变态的掌控欲望,当看到学生在自己面前低眉顺眼,俯首称臣,他就很兴奋,他觉得自己能呼风唤雨,是无冕之王。
魏航曾告诉母亲,自己真的很苦恼,不知道要怎么才能摆脱王教授。
魏航母亲恨啊,她恨理工大学,恨研究生院,恨儿子的研究生导师王教授。她也更恨自己,恨自己没能力为儿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恨自己无权无势,无依无靠,恨自己无法医治儿子内心的苦恼,无法减轻儿子所受的煎熬。
在魏航去世后的第三天,魏航母亲打开了儿子的电脑,电脑里面有儿子和导师王教授的聊天记录,这是证明儿子受到王教授压迫最有力的证据。
在聊天记录中,魏航母亲发现,王教授曾多次要求魏航为自己买午饭,去他家打扫卫生,为自己洗衣做饭……
除此之外,魏航母亲还在电脑里发现了一些魏航的日记,而在翻阅这些日记的过程中,魏航母亲感觉到毛骨悚然,她隐隐感觉到,王教授对魏航的压迫,远没有自己所了解的那样简单。
魏航母亲当即把这些聊天记录发布到了网上,并且详细描述了事故的经过,希望借助网络的力量,促使学校对事故原因进行彻查。
魏航母亲找了学校领导,找了警察局,她每天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游走,希望彻底查清儿子魏航的死因,希望能给离去的魏航一个交代。
学校给魏航的母亲提供了住宿,以便于处理后事,校领导也终于答应,将成立专门调查小组,彻查魏航死亡的原因。学校的书记表示,绝对会给魏航的家属一个完美的交代。
魏航母亲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她要求的不多,她只需要一个调查结果,一个正面的,不敷衍的解释。
魏航对王教授感到深深的恐惧,是从两年以前的夏天开始的。
那天晚上,魏航收到王教授发来的一条短信:魏航,请你买一份鱼香肉丝,一份饭,送到我家,谢谢。
当时已经是晚上八点,研究所早已下班,但魏航不敢耽误。绝对服从,坚决跟随,这是王教授的四位研究生长期以来用实践检验出来的真理,对于王教授提出的任何要求,哪怕是再小的事,都千万不能马虎,要知道,王教授掌握着他们的前程,他有的是办法来整治那些不听话的学生。
王教授吃完饭以后,要求魏航在自己家稍作停留,他一反常态,客气地给魏航倒了一杯水,说想和魏航进行一些学术上的交流。
王教授说,自己最近研究了柏拉图的一些学说,觉得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借鉴柏拉图与其弟子苏格拉底之间的一些相处模式。柏拉图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应该追求心灵的契合,排除一切人类所固有的肉欲。
王教授说,他想请魏航同自己一起做一个实验,学习西方先哲柏拉图和弟子苏格拉底那样,通过心灵来相互交流。这个实验要求二人对之间要绝对的信任,毫无保留,因此要求二人脱掉衣服,赤身裸体地相对而立,静默地注视着对方,感受对方的灵魂的脉动。
魏航有些尴尬,王教授对他提出过各种奇怪的要求,但这样的要求,还是第一次。
魏航很犹豫,吞吞吐吐地说,老师,这样,不太好吧。
王教授说,我是信任你才叫你来做这个实验的,你别紧张,只是一个简单的实验而已,放轻松。
魏航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只有依着王教授的要求照做。
魏航和王教授一起,脱光了衣服,毫无保留,赤身裸体地站在客厅里,静默着相对而立。
赤裸中,魏航看到,王教授的身体臃肿,肌肉松弛,皮肤粗糙,毛发稀少。而魏航正值青春,体态健美,肌肉坚实,与早已步入中年的王教授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来,魏航以为,这只是王教授一时兴起想起的一个奇怪的游戏,自己照着他的要求做了,也就万事大吉,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远远超出了魏航的想象。
王教授缓缓地向魏航靠近,他的脸上开始浮现出一丝神秘的微笑,魏航感到很紧张,这老头想要干什么?王教授用手势示意他不要出声也不要动,他依然保持着那种神秘的微笑,继续缓缓向魏航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