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此次也优化并新增了诸多结构性工具,针对当前经济修复的堵点作出应对。
存量结构工具优化主要针对房地产领域。一是延长两项房地产金融政策文件的期限,将房企存量融资展期、经营性物业贷款等阶段性政策到期日从2024年12月31日延长到2026年12月31日;二是优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将央行出资比例从60%提高至100%,加码对银行和收购主体的市场化激励,加快推动商品房的去库进程。我们认为上述政策可能会部分缓解房企的资金压力,但对终端需求的改善仍待观察,居民购房意愿的提振可能还需看到刺激居民收入端政策的加码。
新增政策工具则主要针对支持收购房企存量土地和激发权益市场活性,后者力度略超预期。
- 针对土地市场,央行提及正与金融监管总局研究允许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贷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市场化收购房企土地,盘活存量用地,缓解房企资金压力,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央行提供再贷款支持。具体政策上,我们认为一是可能扩展PSL资金使用用途,二是推出新的收购房企存量土地的再贷款工具。
- 针对权益市场,央行创设了两项新工具。一是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使用持有的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作为抵押,从央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提升相关机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计划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未来可视情况扩大规模,通过该工具所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我们认为该互换便利工具采取“以券换券”的模式,不涉及到基础货币投放,更多是缓解非银流动性压力,非银机构可以将手中存量信用债或存量权益等流动性和信用等级相对较弱的资产抵押给央行,换入国债、央票等流动性和信用等级更好的资产,并将换到的国债等优质流动性资产用于回购市场质押融资换取相对便宜资金,再将资金用于增持权益资产,加大对权益市场的支持力度,相当于央行为非银机构提供了相对低成本的加杠杆工具,提升相关机构股票增持能力,改善权益市场流动性。二是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引导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回购和增持股票,央行提供资金支持比例为100%,再贷款利率1.75%,商业银行对客户发放的贷款利率在2.25%左右,首期额度3000亿元,工具适用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不同所有制的上市公司。该项工具并非央行直接或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更多是通过激励机制,引导银行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发放优惠利率贷款,用于回购和增持股票。
债市影响:四季度银行间流动性料将维持宽松,政策放松仍有加码可能,资金利率中枢补降或提速,带动曲线走向牛陡
此次货币政策全面放松对债市影响上,我们认为:
-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四季度银行间流动性料将维持宽松。一方面降准释放长钱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行面临的负债压力,即便后续财政进一步发力,央行也提及会视情况进行再次降准操作,可见其对资金面呵护的态度较为明确。另一方面,不仅是央行投放支持力度潜在增大,在企业潜在结汇以及存款和货基比价效应推动下,资金可能也会加快回流银行存款,对银行负债和超储起到补充作用。结汇层面,伴随美联储明确开启降息进程,美元回落,人民币贬值压力暂缓,过去美元行情下积累的没有结汇的贸易顺差,在美元相对人民币息差压缩、美元机会成本下降的背景下,可能会开始选择重新结算成人民币,尤其是对于企业而言,四季度本身也往往是企业集中结汇高峰期,而结汇需求的增多可以间接丰富人民币存款,为人民币流动性提供支撑。比价效应层面,受债券利率下行快于存款利率调降影响,货基、理财等相对收益吸引力边际有所走弱,对应存款回流的倾向有所抬升,包括近期中金债市调查[4]显示,投资者对理财的偏好重新回落、对存款的偏好小幅回暖,我们认为存款“搬家”的效应可能已趋于尾声,同样利于银行负债的重新扩充。
- 其次,宽松流动性下将推动货币市场利率补降提速,考虑到四季度美联储仍会加码降息,央行降息进程可能也尚未结束,若内生需求修复偏弱,不排除央行进一步下调政策利率的可能,货币市场利率调降空间不低。降准、降息、结汇下的人民币回流、以及存款和货基收益率间的比价效应,一定程度上均指向了货币市场利率补降潜在提速。而且考虑到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四季度仍会进一步降息50-75bp,意味着央行后续进一步跟随降息的空间仍在。尤其是如果四季度内生需求修复仍偏慢、实体信心提振乏力,不排除央行进一步加大降息力度,激发资金活性,为物价稳定回升提供良好的货币市场环境。因此对于四季度,我们认为债市主线可能仍将围绕货币市场和短端利率展开,货币市场利率有望迎来大幅度的补降,进而打开中短端利率下行空间,短期限债券相比长债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安全垫,债市牛陡行情可能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