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生命状态,有很多因素决定。说到底,是由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决定。从时间的维度来说,伸缩的余地不大;但空间的维度来讲,却能左右生命的质量。
旅游就是让生命和自然的生态空间组合在一起,让自己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更多的健康空间、更好的生活空间,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
今年的5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旅游日”,主题为“全域旅游,美好生活”。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在2018年“中国旅游日”主题宣传活动上表示,新时代下,我国旅游业要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通过发展优质旅游来持续增加旅游的有效供给和高质量服务。
2016年6月,夏季达沃斯论坛形成共识,消费的主导作用、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的优势在不断显现,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明确了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的定位,并将其列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幸福产业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加速升级旅游消费。
《意见》提出了多项幸福产业,把旅游产业放在首位,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综合性、带动性强的产业,旅游业不仅与文化、教育、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紧密相连合,还能够有力地推动这些产业发展,进而在百姓身体健康、心灵愉悦、增长知识、快乐养老和生活幸福中发挥更大作用。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要“促进旅游与健康医疗融合发展。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把鼓励发展健康旅游作为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重点领域。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养生养老成为政府、社会、人民越来越关注的事情,更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基本要素。
在“2018中国旅游科学年会”开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在致辞中说,“喜欢旅游的文化人一般比较长寿,这好像是一条规律。”从一般意义看,每个人都想要健康、快乐、幸福,而养生则是其实现的主要途径。与之相比,医疗卫生倒是相对次要和补救性的,大众化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旅游休闲也是重要途径,但都是可以与养生密切结合起来的。
医学之父、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讲过,“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按照这个古老质朴却饱含智慧的理论来诠释,旅行与健康的关系十分紧密,旅行中不但接触更多的阳光、空气,更能放松心灵,回归本源,对人的身心减压是十分有益的。旅游有利于身心健康,这是不争的事实。
2016年,教育部官网发布:“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文章,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经很好地诠释了研学旅游的方法途径,正是换个空间,
以旅行的方式学习、体验古今中外的自然人文知识,并通过这个过程感悟生活,提升自我,修养操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界是本书,不旅行的人只能看到其中的几页。
喜欢穷游的人大都知道背包客小鹏,他大学毕业后就没正经上过班,攒点钱就去旅行,从刚开始的父母不支持,直到他发现旅行也能攒钱,于是生活就变成了旅行,到最终获得家人的认可。相信在这期间,他收获的不光是金钱和快乐,更多的是感悟人生的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喜欢旅行,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没钱就是没时间。63岁的张广柱和61岁的王钟津这对生活在北京的普通老夫妇,已自助游览了欧洲、北美、南美等数十个国家,“花甲背包客”成为了背包客中的传奇。
旅行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也让他们因此变得年轻,旅行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看到无限的风景。
书是从你眼前流动过去的世界,路是你在其中流动过的世界。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风景,感悟不同的人生。
旅游让生命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