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的难题,往往来自于教育的错序。
当父母把力用到点上,就能带着孩子开启正向循环。
——鹿妈
不善表达、不爱动脑、不会举一反三……
可能是缺乏思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想培养有竞争力的孩子,不能只靠背诵和刷题
9月2日
上午
9:3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教你如何让孩子善思巧辩、自信表达
掌握未来核心竞争力
▽
▽▽
作者 | 瑾山月
先问问大家:教育的路上,你是否崩溃过?
一大早催十遍,孩子也磨磨蹭蹭出不了门,你恨不能摔门先走;
忙一天回家,看娃写作业是又累又气,但也不敢有一点懈怠;
每天睁开眼就是忙,像个被抽打的陀螺,围着孩子转个不停。
然而,生活再辛苦你也能扛。
扛不住的,还是孩子学习上落了后,成绩上没起色。
有人疑惑:为什么中国家长这么累,还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有个回答一针见血:
因为大家都把教育的顺序搞反了。
恰如波兰作家莱蒙特所言:“一切事物都是有顺序的,如果没有顺序,那就会出错。”
无论是孩子的成长还是学习,逻辑错了,结果一定是错。
听他这么说,不少家长忽然意识到,自己这些年好像用错了功夫。
听过一句话:“塑造人的不是偶尔做的一两件事,而是一贯坚持做的事。”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作者就曾建议,以下这5种习惯,务必帮孩子养成。
1. 主动学习的习惯:
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调整。
Tip:建立学习进度笔记本,每天提醒孩子打卡,记录或是回顾。
2. 不断探索的习惯:
多范围涉猎,跨领域探索,一步步扩大认知边界。
Tip:建立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文档,每周和孩子尝试一件新事物。
3. 自我更新的习惯:
对知识进行联系、推敲、质疑和发展,及时更新头脑。
Tip:从一个知识点开始拓展,画一张“知识点思维导图”,之后随时添加新内容。
4. 学以致用的习惯
:
把书本上的理论,拿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进行验证和巩固。
Tip:和孩子一起动手,创作一本《生活行为指南》,用行动融合所学的知识。
5. 处理信息的习惯:
碎片化时代,帮孩子增强分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Tip:在手机上建立收藏夹,教孩子分类整理出各学科的资料和考试讯息。
有人说,当代教育的一大怪象,就是躺平的父母,在拼命卷娃。
自己明明一有空就玩手机,却勒令孩子多读书;自己明明熬夜追剧,却不许孩子贪玩。
教育短片《听,孩子们在说》里,有个画面,就十分讽刺。
一家三口坐在一起,爸爸打游戏,妈妈看剧,却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写作业。
女儿小声嘀咕:“你们要我好好学,但是你们通常自己都管不住自己。”
无法以身作则,起不到模范作用,只靠着“家长”的身份逼孩子努力。
与其拼命鸡娃,不如自己先拿出积极生活热爱学习的样子。
建立年度阅读计划,报网课考证书,或是学点一技之长。
前几天,单位聚餐,我们组的销冠王哥说起孩子,真是一肚子苦水。
王哥说,别看我年薪几十万,俩孩子的私教课、游学团,就花个七七八八。
给孩子花钱我不心疼,我愁的是,这俩小子成绩一个比一个差。
明年老大就要中考,班主任已经暗示我孩子读技校的可能性很大。
我心里暗想,能咋办,谁让你这些年只顾工作,在家里当甩手掌柜。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赚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都抵不过他败家一年。
把钱和孩子的顺序搞反了,发愁的不止是我们,耽误的还有孩子的未来。
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为了不留遗憾,为了尽到父母的责任,还是呼吁大家平衡一下事业与家庭。
把时间和心思往孩子身上挪一点,毕竟,孩子才是我们的余生。
尤其是面对女儿,孩子有一点做不到位,她就忍不住吼。
这天,因为孩子放学忘了拿课本,乐乐妈一怒之下踹了女儿两脚。
“我多希望自己是邻居家的孩子,那样你起码还能对我好点。”
忽然地,这句话像针扎一样刺痛了她,她这才明白:这些年来自己是多么蠢。
只知道对外人好,忽略了对孩子的爱,只顾着外在的面子,伤透了家庭的里子。
更何况,心理学界早就证实,被吼大的孩子,将用一生疗愈童年的不幸。
父母的呵斥会刺激大脑中的杏仁核,令孩子无法集中精力。
哈佛教授Martin A. Teicher还发现:语言暴力会导致孩子的海马体(记忆形成的关键脑区)和胼胝体(连接左右脑的神经纤维束)缩减。
也就是说,不被父母善待的孩子,记忆力、反应速度、智商都明显不行!
除此之外,孩子的性格、内驱力、精神状态、能量饱满度,都深受影响。
看到这,你还忍心只把笑脸给外人,而不顾孩子的感受吗?
这段时间,高考总分705的韩博飞,也是家长圈的热议对象。
采访中,他不止一次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因为是父母点燃了他的梦想。
四五年前,爸妈带他参观了清北校园,从此他便立下了考名校的志向。
这个一想就令人兴奋的目标,帮他熬过了三年苦读,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力量。
还有考710分的李宇轩,也是小小年纪,就立志攻克癌症,早早投身于生命科学领域。
这些信念强大、后劲十足的孩子,背后站着的,是有格局有眼光有魄力的父母。
他们不会拿琐事消耗孩子,不会纠结于芝麻绿豆的小事,不会啰里啰嗦地瞎操心。
在学习上,太多父母把注意力搞反了,大事拎不清,小事算太精。
一天天,只关注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却不想着帮孩子做更长远的规划。
如此本末倒置的教育,只会钝刀子割肉般将孩子的能量消耗殆尽。
聪明的父母,从不拿琐事内耗孩子,而是懂得为他蓄能。
带他去更广阔的天地看看,允许他拥有更充沛的体验,鼓励他坚定自己的志向。
这样的孩子,拥有人生的无限可能,不会被早早庸俗化。
《说文解字》中,对“育”字解释,是“养子使作善”。
第一门是德行,第二门是言语,第三门是政事,第四门才是读书。
结果,高分低能的悲剧不断上演,评价体系也趋于唯分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