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因“去中心化”诞生的货币正陷入一场因权威消失而带来的麻烦。从未被外界势力打倒的比特币,更可能死于自己的分裂。接下来的一个月至关重要。
刘泓君
|
文 发自硅谷
宋玮
|
编辑
“
The Genie is out of the Bottle
”(妖怪已经放出了瓶子)。比特币钱包公司
Xapo
总裁
Ted Rogers
这样形容这场比特币内战。这句谚语源自《一千零一夜》里阿拉丁神灯的故事,意思是妖怪一旦放出瓶子,就会对世界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用这个故事来形容现在的比特币最恰当不过了,“妖怪”指的是比特币扩容事件。
比特币是世界金融史上的一个怪胎,一种完全没有政府信用的“虚拟货币”造就了无数财富传奇,根据现有交易价格计算,这个经济产业链市值已经达到
910
亿美元,相当于一个百度。它的发明始于一个名为“中本聪”的账号写的一篇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中本聪的真实身份,这个神秘代号的主人,是比特币史上的最大谜团。
早在
2009
年中本聪创建比特币时,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比特币早期很便宜,只要花几美分就可以发出非常多的垃圾交易,恶意地把区块数据撑大,撑满硬盘导致正常交易无法进行。所以他加了一个
1M
区块限制。白皮书发布之后,他自己在社区留言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未来存在的比特币扩容隐患。
目前每个比特币的区块大小为
1M
,每秒可以处理
7
笔交易。
2015
年以来随着比特币价格上升、交易火热,这个容量已经不够用了,导致比特币网络日益拥堵,扩容势在必行。
比特币是由一系列的共识规则决定,扩容就意味着修改共识规则。一旦规则改变,一个依托于比特币主链基础的新货币就会产生,一个关乎哲学与信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比特币是否还是比特币?新旧币究竟谁才是比特币?
理想的情况是,如果修改方案所有人都认可,一个新的货币就可以理所应当地替代比特币;但当扩容方案存在争议时,就存在着一场算力(指挖掘比特币的能力)与技术开发的竞争,新货币也将面临身份认同的危机。
如果把比特币比作一个王国,不同扩容方案的支持者就是这个王国的不同政党。目前比特币两大对立政党分别是:比特币核心开发团队派和纽约协议派。前者控制着比特币的代码以及关乎信仰的权威;后者是交易所和大矿主组成的联盟,他们是在今年
5
月“纽约协议”签订的那一刻产生的。
其中,纽约协议派的一家中国公司比特大陆(
Bitmain
),它的最终决定将直接影响比特币的走向。这家世界上最大比特币矿业公司在今年
8
月初为了狙击对手,对比特币做了一次分叉,一种依托于比特币主链的新货币——比特币现金诞生了,比特币的王国由此分裂。
在这场内战中,没有权威的声音可以判断对错,这正是比特币今日危机的根源。当年中本聪创建比特币的初衷——建立一个不依托于政府信用、去中心化的货币。这导致中本聪消失后,比特币的世界里只有民主、没有权威,但民主是无法解决民主自己的问题的。比特币拥堵自
2015
年以来已经非常明显了,但当不同利益团体都在试图解决行业重大问题时,他们必然无法达成一致。
所有人都在密切关注比特币今年
11
月
17
日即将发生的第二次分叉。这是代表矿池与交易所的纽约共识派与比特币核心开发团队的对决。
如果说政府的监管以及其他虚拟货币的发展是比特币王国的外患,从未被外界各种势力打倒的比特币,很可能死于自己的内乱分裂。生死大考之时,比特币神秘的操控者们逐渐浮出了水面。《财经》独家专访了这场事件的主角和利益相关方,试图还原比特币分裂始末。
纽约共识与香港往事
纽约共识是一场大矿主与交易所的妥协。而核心开发者的缺席,为接下来的一系列闹剧埋下一个长远的伏笔
2017
年
5
月,来自
22
个国家的
58
个公司代表从全球各地飞来,聚集在纽约的酒店里参加了一次秘密会议。这个会场几乎汇聚了比特币产业链最具有价值的公司,包括交易所、矿场,以及这个产业链上新晋的实权人物。
Blockstream
的首席战略官繆永权(
Samson Mow
)接受邀请来到纽约参加比特币扩容会议,临进场却被
Barry Silbert
拦在门外。
Barry
是这场会议的组织者,同时也是虚拟货币风险投资机构
DCG
的合伙人。
“他们只想相互妥协,不想开发者参与,因为开发者参与了就无法达成共识。”繆永权作为开发者的代表说道,“他们既不能代表公司,也不能代表用户,也没有发邮件问开发者,怎么能算达成协议。”他认为,这是一场不懂技术的商人为了商业利益进行的相互妥协。
比特币核心开发者的缺席,为接下来六个月的纷争和种种闹剧埋下了一个长远的伏笔。
要深入了解这场纽约共识背后的利益纠葛,首先需要了解一个中本聪的嫡系部队——比特币核心开发者团队(
Bitcoin Core
,下文简称“
Core
团队”)。
繆永权背后的利益代表者是
Core
团队。在中本聪消失之后,比特币的开发维护任务由中本聪传给了加文·安德森(
Gavin Andreesen
),加文又把代码权限分权给了其他
4
名开发者,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加入,形成了今天的
Bitcoin Core
。
你可以把这支开发团队理解成为一个松散的志愿者团体,他们没有工资,在一个公共的社区为比特币安全、扩容等技术问题提供服务。在比特币的众多开发团队中,
Core
团队因为良好的技术能力与声誉,赢得了
90
%以上的矿池、交易所的支持。
后来,又有众多
Core
派志愿者加入
Blockstream
。
Blockstream
这家公司就与
Core
团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
Core
团队的发言人与利益承担载体;
Core
团队在比特币社区的威望也在帮助
Blockstream
的商业化。
除了对比特币做安全维护,
Core
团队核心职责是寻找比特币扩容的安全方案。从
2014
年开始,以加文为首的
Core
团队一直在提大区块扩容方案,但是加文的方案一次次没有通过其他人的认可,一个标志性事件是,
2015
年加文和他的合作伙伴
Mike Hearn
将区块大小提高到
8MB
的提议未被
Core
成员认可而被剥夺代码合并权。因此,
Core
团队内部也有过分裂,涌现出各种小团体。
比特币要扩容,需要获得
51
%以上的算力支持,才能让升级的方案存活下来。这就是说,一直以开发团队扩容方案为主导的比特币,现在多了一个一言九鼎的势力方——矿场。
此时,被称为“全球比特币最具价值的公司”的比特大陆实际控制人吴忌寒浮出水面。他执掌着比特币
30
%的算力,拥有着事实上的否决权。
简单概括这场扩容方案的争议焦点——是否维持比特币区块大小不变,争议两方分别是:代表比特币核心开发团队的
Core
团队,以及吴忌寒为代表的大矿池。
Core
团队支持保持
1M
的区块大小不变,而在比特币上层使用隔离见证,并在区块上多搭一层闪电网络来解决拥堵问题,控制大多数重要比特币协议的开发者
Blockstrean
公司可从侧链和闪电网络中的有关专利产品中收取手续费;以吴忌寒为代表的大矿池希望扩容方案能扩大区块大小,他们认为只有大区块才可以根本上解决拥堵降低手续费,而大区块有利于大矿池的中心化。
隔离见证是为了让区块链承载更多的交易量而设计的,区块上的信息分为交易信息和见证信息。每笔交易里,如果隔离了见证信息,就可以让区块承载更多的交易;闪电网络则将交易放到传统区块之外进行以缓解拥堵。
最终,这场
Core
团队缺席的纽约秘密会议约定的是分两步实现比特币的扩容:
1.
首先启动隔离见证(
Segwit
)方案;
2.
六个月内将比特币的区块扩容到
2MB
。这在业内被称为纽约协议或纽约共识。
这与去年达成的香港共识的内容几乎一样,不同的是,这次共识的方案分两步执行,而不是直接把区块容量扩大到
2MB
。
2016
年
2
月
21
日
,
在香港的数码港曾产生一项“香港协议”。这项协议是
Core
团队和大矿主共同参与达成的。但最终因为
Core
团队的临时毁约而没有执行。毁约原因是因为双方在细节上以及对执行的理解上仍存在分歧。因此,“香港协议”破裂。
Core
的“毁约”直接触怒了吴忌寒。他在去年
10
月份依然没有听到硬分叉的事情,表现的非常不高兴。
硬分叉是指当比特币系统升级时,用户需要升级钱包才能继续用下去;如果用户不需要升级自己的钱包也能继续用下去,就是软分叉。硬分叉的风险在于,所有交易所、钱包以及用户都需要进行安全升级,是牵动产业链的大事件。如果有用户没升级自己的钱包,那他就留在了旧版本的比特币上,他会发现自己的比特币,和升级了钱包的比特币是不兼容的,就产生了两个比特币,系统就会产生混乱,发生数字资产丢失事件。
繆永权是
Core
团队当时参加香港共识的代表。他称香港协议只是有四五个来自
Core
的开发者答应愿意一试当时讨论的扩容方案,这四五名开发者并不能代表
Core
团队,而
Core
团队并没有毁约,也做了技术展示。
香港协议破裂以后,一支叫做
Bitcoin Unlimited
的团队尝试去除区块容量限制进行硬分叉,通过市场发展决定区块大小,最终因为开发能力不足,出现几次
Bug
之后被迫停止。目前,这个团队宣布支持吴忌寒的
BCC
(比特币现金),他认为这场失败也部分源于理念过于超前。
香港协议谈判破裂以及
Bitcoin Unlimited
的失败,意味着比特币核心开发团队与比特币大矿主吴忌寒之间的关系破裂。
与
Core
团队关系破裂之后,今年
5
月,大矿主却拉来了原本在这场争议中持中立态度的盟友——交易平台。
当以太坊智能合约的发展带火了
ICO
,以太币同期价格一度上涨到
2800
多元,市值曾一度达到比特币的
70
%,这个外部的冲击让比特币群体产生了危机感。同时,迫在眉睫的扩容问题又迟迟没有结果。所以,焦虑中的矿工矿池和交易平台在纽约会议中达成妥协。
发起“纽约共识”的
Barry
是一个商人,他擅长于对各不同利益代表说不同的话语取得大家的认同。这导致的后果是——一些签名者并没有意识到这场所谓的共识并没有得到
Core
团队的认可,这就意味着共识并没有真正达到意见统一,他们升级的结果,可能成为血缘不正统的“山寨币”。
也有一部分当时支持签字扩容的人公开宣布退出纽约协议。截至今年
10
月初,已经有鱼池、
Slush
等矿池宣布退出纽约协议。若排除这两方,纽约协议仍然有
85
%的算力支持。
比特币安全提供商
BitGo CEO Mike Belshe
最初是这场大会的反对者,他拒绝参加这次大会的原因是:“这些解决方案在
2016
年的香港共识中已经谈过了,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开一次一样的会。”最终,他同意了纽约共识的方案。
Ted
是当时在纽约共识上签过字的人。他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研究清楚比特币扩容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当时的决定让他没有明白签下的字意味着什么。
搅局者
比特币现金的诞生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它将在未来与比特币争抢算力。这个新币诞生背后,是比特币扩容方案两种哲学理念的对决
由于
Core
团队拒绝参加“纽约共识”会议,并且宣告不管是否有人同意,都将在
8
月
1
日强制推出隔离见证方案,由用户自行选择是否支持。该事件也成为
UASF
,即激活用户的软分叉。
最终,为了狙击
Core
派强制实行隔离见证,吴忌寒联合比特币的开发者提出了一个叫做
UAHF
的硬分叉方案。这一方案是,在对比特币原链上的所有数据备份后,该方案取消了隔离见证的升级和
1MB
区块大小限制,采用动态区块大小,最高限制到
8MB
。
比特币原有的主链上,硬分叉产生的新货币诞生了。这种货币被定义为“比特币现金”(
Bitcoin Cash
),也称
BCH
,更多业内人士习惯性称为
BCC
。
吴忌寒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详细讲述了隔离见证的技术原理,他认为这项技术本身并无好坏。但是他在
8
月份坚持没有让
UASF
通过的理由是安全风险,他也不能接受
Core
派把这项技术变成与大区块方案对抗的政治武器。
这并不是比特币唯一的一次分裂,早年
Mike Hearn
创建首个大区块扩容版本
Bitcoin XT
时,就尝试分叉,但最后以失败告终。他自己在总结失败理由时说道:“比特币系统(矿业)目前已经完全被中国控制。”同时由于分叉导致比特币社区分裂,这个协议也遭到了强烈的攻击。
比特币现金诞生以后,谁是真正的比特币?伴随着
11
月比特币还将迎来第二次分叉,这个有点哲学却又现实的问题争论不休。
在《财经》记者采访的诸多业内人士中,大家对吴忌寒如何定义比特币与比特币现金非常关心,这关乎这个新币种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比特币未来的走向。
吴忌寒向《财经》记者这样描述双方的关系:比特币现金就是比特币现金,比特币就是比特币。比特币现金有自己独立的路线,对以后的前景和未来发展,有不同于比特币的理解。在比特币分叉之前,跟比特币有一段历史渊源,但是分叉之后就是自己的独立社区,仅此而已。
对于什么是比特币,吴忌寒认为:“比特币社区已经被
Theymos
给掌控了,以
Theymos
为核心的少数四五个人可以对比特币做出任意更改,他们说什么是比特币,什么就是比特币。”
吴忌寒口中的
Theymos
是一个匿名的网络代号,属于比特币核心开发团队。他掌控了海外绝大多数的话语权,控制一些比特币的核心信息发布渠道与社交网站,并且与
Blockstream
公司的一些工程师构建了联盟,他们在
Reddit
共同管理了一个订阅人数众多的频道。这个联盟中,他们还负责管理比特币技术专家经常讨论问题的邮件小组,而这个邮件小组是技术开发讨论发生最重要的地方。
他认为,接下来比特币现金将走一条与比特币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通过扩大区块,目前比特币现金的手续费只有比特币的千分之一到三千分之一。他反复强调,他对货币价值的认同,是货币的交易属性,可以买卖商品,因此需要低廉的手续费与快捷的使用体验。
比特币核心开发团队认为,比特币是法币的竞争货币,这个理论是哈耶克提出来的,哈耶克是
197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认为政府不可能抑制住滥发法币的冲动,最好的办法就是竞争,通过市场投票优胜劣汰。比特币要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他们需要货币的去中心化,未来的货币体系需要有很多不同的货币出现,相互竞争,而不再依托于政府的信用。
“如果你是开发者,希望做一个好的系统可以使用上百年,改变金融产业。如果是矿池,会更多受短期利益驱使,希望赚更多的钱。”繆永权称,“我们要平衡所有群体,不希望一方独大。”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诸多人士都对
8
月份的扩容事件敢怒不敢言,他们都会用“不高兴”这种态度去讨论比特币现金的诞生,但是却在认真考虑是否在交易所和钱包内上线代币比特币现金。
按照比特币现金的发展规划,它背后藏着一个强大的野心,解决交易的便捷性,让比特币从资产向货币过渡。分叉之后,比特币现金要做什么,吴忌寒要做什么,一直是大家聚会的讨论焦点,圈内也充满了关于吴忌寒的流言蜚语。
今年
8
月底,比特币大涨,一位演讲者在与圈内好友私下聊天中打开
K
线图称:“这轮比特币大涨是因为吴忌寒想要把比特币价格抬起来,然后强行推行自己的
BCC
。”
“
Bitcoin XT
就分叉失败了,要分叉除了矿池,你还要有支持你的交易所把币价抬上来。吴忌寒目前已经与一些中国交易所有合作,自己也投资了韩国的交易所。”
吴忌寒本人对《财经》回应称:“比特币总市值那么大,怎么可能抬得动呢,也没有投资韩国交易所。”
根据交易所官方资料显示,目前五个韩国交易所成交量占了
BCC
的
60
%,美国占成交量的
25
%,而中国只占
BCC
成交量的
5
%。
9
月,伴随着我国政府对
ICO
的一声禁令,要求清退所有
ICO
项目,一时国内项目发起人大量涌向海外:“现在有人故意把盘抬起来,因为他们算准了这个时间点中国创业者需要买入大量的比特币用于
ICO
清退工作。”
这些在币圈折腾了六七年的“元老们”,靠着炒币、
ICO
与国家大力扶植的区块链创业项目发家致富,也知道自己的庄家是谁。繆永权称:“比特币这个经济规模还不够大,目前权力也很集中,只要币够多钱够多不排除有操纵市场的可能性。”
根据
Coin.dance 10
月显示的比特币与比特币现金挖矿图对比,当天挖
BCC
的收益比
BTC
低
14.4
%,
BCC
的挖矿难度相当于
BTC
的
6
%。
分析人士称,图中
BCC
的挖矿收益显著超过了
BTC
几次,极端情况下,
BCC
链算力一度达到
3.5E
,而
BTC
链只达到
4.5E
,分流了
BTC
的接近一半的算力,这会导致比特币链上的交易大幅拥堵,
1
小时的确认手续费高达
0.003
到
0.004BTC
。
一个诡异的现象是,在比特币与比特币现金的矿工中,
90
%的比特币都是实名制挖,而挖比特币现金的有
70
%以上的匿名算力。这意味着,很多人在匿名支持
BCC
。
在中国政府出台种种对比特币不利措施后,币价一度跌至
3000
多美元。加上面临分叉的达克摩斯之剑,当时大家一度对比特币的信心降到最低点。
业内人士认为,除非比特币永远保证挖矿收益比
BCC
高,否则一旦因为扩容失败、再次分叉、价格自然回调等种种原因,导致比特币币价下跌,很多矿工就会选择继续挖
BCC
,从而导致比特币更加拥堵,更多人信心丧失抛售比特币,最后矿工更加转移到
BCC
,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比特币的崩盘。
“
BCC
的算力与收益率精准控制在略低于比特币的价格上。”一位核心人士称,这样就维持了比特币的正常运转。这或许解释了吴忌寒为什么这么盼望比特币发生硬分叉,这种精准控制的能力,正是所有人担心的——即使他没有作恶,但是他拥有控制的能力。
起底大矿主
令比特币社区不安的是,随着吴忌寒拥有的算力越来越多,他的话语权就会变得越来越大,这与比特币“去中心化”的初衷相背离
在内蒙古的达拉特经济开发区,有着八栋蓝色厂房,厂房外的墙壁上印着几个大字“
Bitmain
”,这是指比特大陆这家公司。这里曾是中国的煤炭重镇。如今,这个小镇厂房内,摆放着密密麻麻的机器和冷却风扇。
这只是比特大陆众多矿场中的一个,在新疆和云南,还有很多这样的矿场。在当地人看来,他们并不知道管理的这些机器在做什么以及运算原理,但是,这些矿机给了他们一份相对较高的收入。
这些矿场背后的主人是比特大陆,公司自己研发专为比特币设计的芯片,生产和销售了行业中
70
%的矿机。矿场的算力会聚集到虚拟的矿池进行挖矿,这家公司还经营矿池业务,比特币大陆经营的矿池大概汇聚了全球
30
%的算力。
31
岁的吴忌寒娃娃脸长相,回答问题思维缜密,擅长舆论引导。他
200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有经济学与心理学双学位,毕业之后从事风险投资分析工作,
2011
年五六月份接触到了比特币,并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购买比特币。后来他和端宏斌、长铗联合创立了比特币社区媒体巴比特。他主导翻译了中本聪的论文,被称为是“比特币的布道者”。
他也是世界上最大比特币矿业公司比特大陆(
Bitmain
)的创始人,这家公司拥有世界最大的比特币矿池蚁池
(AntPool)
和
Pool.btc.com,
还投资了
ViaBTC
以及在以色列开设子公司
Connect
。曾有媒体猜测,今年上半年比特大陆每月净利润为
3000
万美元,上半年净收益超过
10
亿元人民币。
根据中本聪发布的比特币运行原理,从
2009
年开始,全球计算网络每十分钟产生
50
个比特币,每四年递减一半。到
2017
年,每十分钟产生
12.5
个比特币,一天产生
1800
个比特币,因此比特大陆一天可挖掘
540
个比特币。根据比特币目前的价格计算,比特币大陆旗下矿池每天生产比特币的价值超过
300
万美元。
成本主要是硬件成本投入、场地租建以及耗电量。矿池生产出来的比特币,会按照拥有矿机的矿工的算力贡献,分配给矿工。这些矿池是比特币上游的生产者,他们有权决定以何种方式运行与挖哪种货币。如果矿工不同意,可以将挖矿权力转移至其他矿池。
但同样令比特币社区不安的是,随着吴忌寒掌握的矿池算力越来越大,他的话语权就会变得越来越大,这与比特币“去中心化”的初衷相背离。
最近,被称为“比特币耶稣”的
Roger Ver
也在开设自己的矿池,当问及他为何想要这时候涉及矿池业务时,他告诉《财经》记者:“因为想要对扩容问题有更大的话语权,就需要掌控更多算力。”
今年初,中国政府连出两项监管政策——禁止
ICO
与停止国内比特币交易所交易,也让更多人焦虑,政府何时将矿池纳入监管范围。
吴忌寒称他并未接到政府的任何监管信号。一位与当年吴忌寒一起入币圈的人士称,现在国家搞区块链创新,很多科技园的做法是先以科技创新圈地,然后吸引创业公司,最后挣租金收入;创业公司也在享受政策上的各种补贴。比特大陆的部分矿场也在通过优惠政策寻找低廉电,而矿场选址的核心要素是哪里可以找到廉价的电价,这种地方一般靠近一些廉价的发电厂。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比特大陆因为管不好用电问题,曾与新疆政府的关系紧张,吴忌寒回应对此事并不知情;一位云南矿场前工作人员称,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矿场被停电而被迫关停。
也就是说,这些在国内的矿场,面临着政策监管、地方关系以及用电稳定性等重重考验。
Roger Ver
是大区块方案和吴忌寒忠实的支持者。他与吴忌寒非常有缘,两人同样学习经济学,一个最早在日本翻译了中本聪的论文,一个在中国翻译了中本聪的论文。他称自己将更多的资金已经放入到
BCC
中,拥有了比比特币多很多的
BCC
。
这场背后的利益纠葛在
Blockstream
团队与吴忌寒的互相攻击中暴露无遗。
Blocksteam
指责吴忌寒的方案是大矿池的利益最大化,这种控制能力将最终导致比特币的中心化;吴忌寒则称
Core
团队是一群控制着比特币社区舆论并对他极尽诋毁的核心,他们反对大区块的核心理由是,只有比特币堵塞了,
Blockstream
投资的各种“山寨币”才会暴涨,构建“山寨币”之间的交易市场。
Roger Ver
认为,核心开发者是一群沉浸在技术乌托邦中的人,他们不理解商业与经济如何运行,货币只有在交换与使用中才有价值。因此,他支持吴忌寒。
价格对决信仰
比特币真正的分裂将在
11
月份发生,这是比特币核心开发者与纽约协议派的对决。无论是算力、价格、信仰,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比特币的崩盘
所有人都在密切关注比特币
11
月底即将发生的二次分叉。这是代表矿池与交易所的纽约共识派与比特币核心开发团队
Core
的对决。
Core
派开发组已经正式声明不会支持
11
月底的
2M
计划,继续以
1M
区块为上限规则。据称闪电网络已经成型,并且已经在莱特币上测试,一旦应用到比特币上,将很快解决拥堵问题;纽约共识派则决定
11
月底严格执行
2M
硬分叉,圈内把这种即将诞生的货币简称为
B2X
。
这场对决让比特币显得格外脆弱,无论是算力、价格、信仰,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直接导致比特币的崩盘。
“
11
月份的分叉事件一定会发生,关键是发生以后的长久稳定结果是怎样的。”吴忌寒说。
《财经》记者采访的众多人士认为,在
BCC
分裂出来以前,很多人签完纽约协议之后又有过反复与妥协,得不到核心开发团队的认可,意味着新分布来的币没有公信力,这次硬分叉本可以避免,
11
月份的分叉事件有极大概率不会发生。
“
BCC
分出来以后,吴忌寒应该会拿一部分算力出来支持
11
月份的分叉,当主链再次分裂,
B2X
与
BTC
竞争,事情更乱之后,他就可以推动
BCC
的上涨。如果没有
BCC
,吴忌寒不敢做这个事情。”繆永权说。
在
BCC
与即将分裂的
B2X
中二选一如何做选择?吴忌寒也在采访中告诉《财经》记者,未来他会严格执行纽约协议的内容。“我会一开始把所有的算力都放到纽约共识支持的算力中挖矿,但我们矿池算力的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其他的矿工,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是两难的,既要保证执行纽约协议,又要保证矿工利益的最大化。目前正在制定方案,保证两者兼得。”
原本想要解决比特币扩容的问题,但如果比特币只有现在算力的
60
%,那么出块速度也会是之前的
60
%,这就会让比特币的网络更加拥堵。如果
11
月份按照纽约协议的规则,有绝大部分算力支持
B2X
,很可能导致原有比特币的算力不足
51
%。
当小算力想存活下来时,就必须启动一个叫做“重放保护”方案。比特币的核心开发者之一
Bloq CEO Jeff Garzik
在近日公开称:“他拒绝对比特币启用重放保护方案。”
一位业内人士称:“不知道
Core
哪里来的迷之自信,可能他们眼看着要崩就会去修改代码。”
比特币会不会因为分叉崩盘?这个问题在矛盾的双方得到了同一个回答:“一旦比特币价格出现危机,
Core
派会及时调整挖矿的共识规则继续硬分叉,以稳定市场。”
这次的硬分叉是两个团体、两种技术路线的对决,真正决定对决输赢的是价格。只有价格高的一方,挖矿才能带来更多的收益率,才会吸引更多的支持。而双方的开发团队,都将面临一段极其困难的时期。
每次当比特币分叉前期,市场一片哀嚎之后,比特币价格就会应声上涨。在采访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对同样事情的预判,大家在价格上升期与下降期的说法完全不一样。当比特币价格下跌,所有人都焦虑这场分叉会不会发生,发生会不会引发崩盘;而在价格上升期,大家则乐观于每次硬分叉都能带来价格的上涨。
在华尔街对比特币的指责中,这种虚拟货币的反对者认为它之所以是一个“郁金香泡沫”是因为它无法提供价值,因此整个生态系统的繁荣,要看比特币能否把自己打磨成一个好的产品——安全、稳定、有应用。
繆永权认为,长期来看,得不到核心开发者认可的比特币现金与分叉之后的新币都没有希望。数字货币需要开发团队的维护,马上比特币的智能合约体系也会上线。“一个数字货币没有开发团队,最初可以通过市场把价格推上去,但是没有新功能的产品,长期不会看好。”
数字货币的价格的确与这些开源项目社区的繁华,以及世界各地广泛的开发者的支持关系密切。以太坊就是通过自己的智能合约体系,创建了
ICO
,成功将以太币市值发扬光大。同样,在莱特币加入隔离见证以前,币值一直在
18
元左右,之后币值很快冲到
300
多元。
吴忌寒关心的,也是培养自己的开发团队。目前,已经为比特币现金争取到了五支开发者团队。
曾有网友把这次的对立结构比作美国的三权分立体系:矿场是总统;
Core
开发组好比法院,制定规则;资本背后的是人民和共识,它好比是国会,可以通过投票价格引导矿工挖哪个币,可以通过硬分叉来决定是否废除现有开发组。这套互相制约的设计,也会在谁的控制力更强中左右摇摆。目前,比特币还是资产,如果按照
BCC
的发展规划看,当它被越来越多引入商品交易中,有可能完成向货币的转换。
分叉出来新币之后,谁是真正的比特币?吴忌寒认为:“这个要问
Theymos
,他们承认谁谁就是比特币,其他都不重要。”
如果上升到对数字货币的发展脉络,坚信“去中心化”的
Core
派的目标极可能是发展一个繁荣的数字货币体系,在比特币实际已经成为中心,甚至面临着被操控命运时,就会出现各种虚拟货币来与现有的比特币竞争。比特币可能死亡,但是整个数字货币系统会更强大。然而,他们最近在
Reddit
上的删帖与言论审查也正在被诟病,引起大量忠实粉丝的质疑。
吴忌寒说,非常有趣的一点是,他在
2011
年接触到比特币时,大家对不是政府发行的、不受管控的这种货币感到很悲观,一种货币的诞生需要政府背书。
“今天大家对比特币开发小组
Core
的崇拜,让我觉得与社会普罗大众对政府货币权威的崇拜如出一辙。他们都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对比特币的谬误,就跟早年对比特币嗤之以鼻的人发现自己的谬误是一样的过程。”
可以想象,未来
12
个
-18
个月,比特币会经历最艰难的生死存亡,所有人都有一段难熬的日子。
Ted
在谈及扩容时叹了十几次气,他认为这个问题关乎信仰——一个“去中心化”的理想能否实现的信仰。他认为比特币出现了并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没有什么可以让它消失。而大众的信仰,是无法操控的。
(本文首刊于
2017
年
10
月
30
日出版的《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