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军武次位面  ·  听说在山西,需要家长签字证明“已午睡” ·  2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引进32年!中国真的吃透苏-27的设计了吗? ·  4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英特尔,你得支棱起来啊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关注 | 一大波好战士提干路上“技能满格”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5-22 11:46

正文


兵的初心,伴他们一路前行

对北部战区陆军某部百名“提干生”成长情况的追踪与思考

■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通讯员 姜嘉霖

这些天,“提干生”卢志新上研究生的故事,在北部战区陆军某部引发热议。



从卢志新的军旅轨迹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精彩:从学习中提升自己,将提升的能力运用到工作中,在工作中得到更大的平台继而进一步提升自己。这种良性循环,让卢志新不断蜕变、不断前进。


记者前不久对北部战区陆军某部近百名“提干生”成长情况进行了追踪调研发现,卢志新于他们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了“提干生”们在坚守什么、在追求什么、在期盼什么。


“你没啥发展后劲了,咋还这么拼”



伴着穿透晨雾的号角,伴着连队官兵的整齐步伐,某旅坦克四连连长宋东光又一次跑在五公里队伍的最前面“带步子”……


一身泥土的他,似乎与当兵时并无二致,唯一能让人察觉的是爬到眼角的皱纹和竖在脖前磨旧了的“一杠三”军衔。


谁能想到,宋东光在基层已经干了17年!


和众多“提干生”一样,他也因学历较低、经历单一等问题,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当战士7年,等到他保送上军校两年后回部队当排长时,已经26岁了。和同年毕业的军校生、国防生比起来,他比别人整整大了三、四岁。


输在了起跑线后,在任职上也没占“便宜”。当排长3年,当连长又近6年,换别人可能早就待不住了,可宋东光干得特别欢。


“你没啥发展后劲了,咋还这么拼?”有人不理解。宋东光回答:我当兵就在四连,提干后又回到四连,对连队的感情特别深,干不好对不起老连队!


“这些年,很多人都说‘提干生’没有发展后劲,我们先不去管究竟有没有发展后劲,只问一点:我们要那么多后劲干什么?”颇有见地的宋东光曾专门做过一个统计:自己所在单位现任师、团职领导干部中,军校生占83.1%(含战士考学和地方青年考学),“提干生”占4.2%,国防生占12.7%。


抛开军校生原本基数就大的实际,国防生的发展后劲看起来比“提干生”好,可他们第一任职的成才率却远低于“提干生”。某旅旅长剑啸一针见血地指出: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好士兵都能当将军吗?


从这些数据里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成才率,不可能人人都成才;二是军队建设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既需要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帅,也需要敢打硬拼的连长、排长。


这句话说到了宋东光和众多“提干生”的心坎上——“提干生”最大的优势就是对部队感情深、扎实肯干、第一任职能力出色,虽然不少人到营、连一级就“到顶”了,可大家工作积极性比谁都高。


前不久,该旅组织优秀干部评选发现,受表彰的连队主官和排长中,“提干生”占了一半以上。


“不愿为自己抛光加亮,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跟石头一样”


3年两立一等功!提起某旅连长李庆昆,在全旅乃至北部战区陆军都是一个传奇。


奖牌背后有啥故事?面对提问,李庆昆并没有大讲特讲如何在全军比武中夺得第一的故事,而是将一枚旅里颁发的“苏宁奖章”递到记者面前。


胸前已快挂不下奖牌的他,为何如此看重这一枚?原来,这枚奖牌是他负责旅里一项理论成果攻关和数项装备技术革新后,被单位授予的。


奖牌虽小,凝结的技术含量却不低。“它预示着我军旅人生转变的开始!”李庆昆说,“以往的奖牌,大都拼的是身体素质、体能技能和意志耐力;这枚奖牌代表的却是,身为‘提干生’的我,也有专业技术方面的斩获了。”


可见,“大功连长”李庆昆不想被人一直定义为仅能靠体能制胜的比武冠军。提干后,他始终注重学习充电,先后探索出信息化条件下指挥通信“五步法”等成果。


如今提起李庆昆,很多人都忘了他是提干“出身”。谈起这,李连长感慨地说,“出身”决定不了一生,要想有发展后劲,必须靠学习改变命运。


这一理念,如今已深入众多“提干生”的骨髓。某旅教导队副中队长樊帅,当兵期间就自学考取函授专科学历。被提干保送到陆军军官学院后,凭借专科文凭,他按规定申请攻读本科内容,经过刻苦学习一举拿到了本科学历。


毕业回部队,樊帅并没有停止学习。这几年,他不仅多次被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标兵”,还参与编写全军维和训练大纲及教材,参与负责冬战冬训理论成果攻关,成为部队冬训指南。


该部“提干生”中,像李庆昆和樊帅一样,靠努力学习打破“提干生”桎梏的还有很多。


“提干生就像金子一样,起初熠熠发光,但随着时间的拉长,很多人不愿为自己抛光加亮,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跟石头一样。”某旅坦克二营副营长刘永利对记者说:“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既要看客观,更要靠主观。我们‘提干生’只有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才能跳出发展后劲不足的束缚!”


“我们追梦转身的同时,

领导也许应该转变思维”



谁能想到,一个优秀的标兵连长,竟在正连的岗位上就打算转业!


“现在想起来,当时一个看似正确的决定,却是做错了。”收到转业报告时,某部领导不禁扼腕叹息。


原来,两年前,恰逢该单位赴某地执行任务。面对险重的任务,领导“点将”让最优秀的三连连长参加。此时,提干出身的三连连长正准备到院校学习,补齐学历的短板。


“自己学历低、基础薄,要是错过了这个深造的机会,可能就再也不会有了……”接到命令,三连连长尽管心里不是滋味,但他还是坚决服从命令,与战友一起高标准完成了任务。


果然,三连连长错过进修的黄金期,又赶上单位转隶换装的改革期,面对熟悉的营区、陌生的装备,他变得要专业没优势、要发展没后劲,很快便触及职业的“天花板”……


这一纸转业报告折射了什么?“多年来,我们总觉得‘提干生’没发展后劲,于是习惯了光使用、不培养,使他们学习成长的几率大大降低。”该部领导深刻反思:军校生、国防生发展后劲大,既有他们初级学历教育高的优势,是不是也有我们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他们学习机会的原因?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熟知的《中国好声音》节目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北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一位领导感慨地说,“《中国好声音》一改过去面对面看的惯性做法,通过背对考生用耳朵听的方式,克服了过去看外表先入为主的问题,真正让那些有好声音的选手脱颖而出。”


一个转椅子的动作看似简单,但背后思维理念的转变何其困难。某特战旅“提干生”、营长徐忠海说出了众多“提干生”的心声:我们追梦转身的同时,领导也许应该转变思维,敢于为我们撕下“贫学”的标签,在选送入学、丰富经历、提拔任职等方面给予同等的机会。


给我一个舞台,还你一片精彩。踏访该部多个单位发现,不少领导干部的理念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


某旅高级工程师梁利就是一名“提干生”。今天的他,多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被评为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人才。谈起这些成绩,梁利激动地说:“如果没有领导9次送我到院校、研究所、装备研发单位学习深造,就没有我的今天!”


梁利这句发自肺腑的话,让正准备论文答辩的卢志新踌躇满志。他在提干同学的微信群里发了一句话:兵之骄子,你的未来不是梦!同学们,努力吧!


 


看!一大波好战士提干路上“技能满格”


“飞毛腿”“神枪手”“老黄牛”这些老观念得改改了,横在“兵”到“官”的这道坎,没几把刷子能轻易横跨?中部战区陆军某师预提干对象集训现场告诉你答案——



文化知识考核

“文化知识考核现在开始,现在可以答题了。”考官一下令,战士们便开始了答题。借用那句最经典的形容,“考场上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由于在一道大题上用了较多的时间,战士张波显得时间有点不够用,他一边奋笔疾书,一边不时的看自己的手表。



“好,时间到,所有人停止答题。”当考官发停止答题的口令后,他赶忙又添了几笔,直到交完卷才长长舒了一口气,“这紧张劲儿,简直像是又经历了一次高考”。



“刚才最后一题答案是多少啊?”“时间好紧张,差点没写完。”走出文化知识考核的考场,一直紧张的气氛终于放松了起来,几名女兵纷纷对起了答案,“那题不应该选B 吗,我算了好几遍呢,怎么跟你们不一样啊?”哎,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军事素质考核

军事素质考核对与这些优秀的士兵来讲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射击、百米冲刺、战术……一项项考核战士们纷纷考出了好成绩。战士张鑫和郑博本来就是比武场上的“老冤家”,今年两人双双被列为预备提干对象,这不,俩人又较上了劲儿……



“10 10 9 10 9”“10 9 10 8 9”最终,在射击考核中,张鑫以一环的优势打败了自己的老对手。不过,郑博在战术考核中又领先了张鑫3秒钟,这对老“冤家”在这次考核中又打成了平手,以后肯定还有更多的较量在等着他们。



“报告,包扎完毕!”女兵张琳是卫生队的一名卫生员,参与战场救护考核中,动作干净利索,包扎准确到位,报告声音响亮干脆,引来男兵们阵阵掌声,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作者:张雅东、郑岳明、樊怀乾、张哲


今天,我们怎么看待“提干生”

■ 刘建伟


在人民军队的序列里,有这样一个人才群体,他们就是优秀士兵保送入学成长起来的干部,俗称“提干生”。“提干生”和军校生、国防生以及近年来刚刚出现的大学生士兵提干干部一样,是我军干部队伍的主要来源渠道之一。尽管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提干生”在干部员额中的比重已经大大减少,但他们在部队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却一点不小。如何看待、怎么培养“提干生”,是部队各级领导机关必须直面的一个时代课题。



一如既往重视。有些领导总觉得“提干生”没有发展后劲。殊不知,人民军队从建军之初到改革强军的今天,历经无数次改革和人才结构的调整,“提干生”作为干部队伍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应该看到,“提干生”们在军营圆梦时所迸发出的巨大力量,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希望,更成为驱动部队发展的源动力之一,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社会青年投身军旅、报效祖国。


与时俱进看待。过去对“提干生”,大家的习惯印象是“飞毛腿”“神枪手”“老黄牛”。殊不知,随着我军人才选拔标准的不断提高,今天从优秀士兵中遴选出来的“提干生”,能力素质早已随部队建设的“水涨”而“船高”。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他们,我们就会发现,如今的“提干生”群体,跟军校生、国防生群体一样,人才辈出、高手如云。像曾升铨、何祥美、向南林、降巴克珠等典型,他们既是兵中的骄子、部队的骄傲,更是时代的典型。


△  何祥美

一视同仁培养。不可否认的是,“提干生”因“出身”的原因,往往年龄大、学历低、起步晚,成长的路上往往更加“脆弱”。这就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在培养“提干生”时,必须要一视同仁,不能因惯性思维而刻意“回避”甚至“忽略”。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机遇,对于学历起点较低的“提干生”来说,成长机遇就更少了,有的人甚至可能就只有一次。本期记者调查中一个标兵连长因错过一次学习的机会而抱憾离开军营的故事,在基层部队并非个别。


当前,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深入推进,武器装备和新型作战力量快速发展,对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解决了如何看待的前提之后,更关键的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头脑中撕掉固有的“标签”、打碎“条条框框”,统一按照新型军事人才的选拔标准选优去劣、优中选优,既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为“提干生”公平提供选送入学、任职培训、丰富经历等机会。如此,方能激励“提干生”群体不断奋进,从而培养出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本文刊于2017年5月22日解放军报

“军营观察”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