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就诊三分钟确定抑郁症并开药?
你好,这里是壹心理旗下行业媒体:心榜。
壹心理
是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一直致力于更好地服务广大的心理从业者,帮助大家在专业上成长和进步。
焦虑、厌学、抑郁……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引人关注。随着相关知识普及,许多家长不再认为孩子心理问题是闹情绪、矫情,转而认同其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但与此同时,却又有很多家长走入另一个误区:
他们把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简单画等号,相信“生了病吃药,吃药就会好”,过度依靠药物手段,导致药物滥用现象时有发生。
前不久,新华社旗下的半月谈在多家医院走访了解到,未成年人精神专科和综合医院心理科门诊人数逐年递增,而当前不少家长第一选择是求助于医疗机构,让孩子服用门诊开具的处方药。
在湖南长沙工作的刘娟告诉半月谈记者,读高中的儿子出现了厌学情况,不愿意去学校,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熬夜玩手机,如果没收手机就威胁要跳楼,甚至出现了幻听症状,说班上同学要害他,经过多次劝说,儿子才答应到一家医院精神科就诊,结果到了医院——
“
医生简单问了几句就判定孩子中度抑郁,开了舍曲林等药物,整个诊疗时间不到3分钟。
”
这种简单粗暴的诊断,且一味强调药物作用的治疗方法,引起了不少专业人士的警惕。
湖南省脑科医院精神科主任周旭辉博士认为,要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区分普通心理问题和精神心理障碍,即使对于精神心理障碍,也要视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一般而言轻度精神心理障碍,原则上选择心理治疗。以抑郁症为例,轻度抑郁发作,原则上以心理治疗首选,
只有当心理治疗疗效不佳时,才考虑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医院)、杭州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中心主任王奕權表示,在以往病例中,曾出现一味依靠药物手段治疗,部分孩子吃药后病情加重的情况。
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余波曾接诊过因为严重心理问题过度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学生,“把抗抑郁药和安眠药一起吃,造成严重身体损伤”。
受访专家表示,各种精神疾病的国内外治疗指南都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不是所有诊断抑郁症的青少年都必须使用药物治疗。
然而,这种一味依赖药物治疗的抑郁症“医疗化”倾向,却一直在国内蔓延。
学者彭小华就曾经撰文指出:
抑郁症作为一个精神医学概念,于上世纪80年代从西方传入中国。近几十年,尤其是近10来年,用社会学者肖易忻的话说,经过药企、学界、政府、媒体广泛宣导、传播、教育,抑郁症在我国完成了概念建构,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认知,患者数量也随之越来越多。
......
然而,从诊断、致病原因到治疗,抑郁症的生理—精神医学模式并不可靠,在西方已经受到很多精神病学者、心理学者的批评。而在我国,这个概念和认识模式则处于主导地位,并且有继续扩大的势头。这个现象令人担忧。
治标不治本的抑郁症药物
为什么“这个现象令人担忧”呢?
我们先要理解抑郁症的“发病”诱因。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学生抑郁的原因77.39%在人际关系,69.57%在家庭关系。其他调查报告的结论都大同小异。
湖南省脑科医院睡眠障碍科主任曾宪祥在接受半月谈访问的时候,就认为:
养育方式粗暴、家庭气氛压抑、亲子关系紧张、学业压力大、人际交往问题以及遭遇校园霸凌等,是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国际上几十项抑郁症研究结论也差不多。例如,英国的一项研究指出,75%的抑郁症是由“羞辱或困顿”性事件所致,20%由损失/丧失所致,5%由危险事件所致。
进化精神病学奠基人、《坏情绪的好理由》作者兰多夫·内塞指出,抑郁是情绪症状,不是疾病本身,就像发烧、咳嗽是症状,而不是疾病本身一样,生理-精神病学对抑郁症的认识是犯了
“把症状当疾病”
(VSAD)的错误。
换句话说:抑郁症是关系问题、适应问题,不是生理疾病。
但现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一些家长认为“生了病吃药,吃药就会好”,一进医院就要求医生开点药,对药物的作用过分期待,而不是给孩子一个心理适应和节奏调整的空间,也不愿意去改善跟孩子的关系问题。
这样的治疗,其实
不触及导致患者精神/心理痛苦的真实困难
,只是“把症状当疾病”。这种不问病因,只处理情绪症状的治疗方式,并不能真正该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抑郁症问题。
以美国为例,过去20年里,美国接受抑郁症治疗的人增加了3倍,每10个美国人就有一个在服用抗抑郁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儿童超过50万人。抗抑郁药的使用量在持续攀升,但并未减少抑郁症患者住院的数量。
就像彭小华指出的:
抑郁症医疗化是一个超级成功的概念建构和传播现象,正在建构出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患者,其结果就是把本来只是遭遇人生困难的人“打发”到病人的位置,让大家都去吃药。这个情况对于个人、家庭、社会都不是好事,可能会造就一个马丁·塞利格曼所说的“抑郁、脆弱的社会”。
心理疾病“医疗化”对青少年的危害
不同于其他生理疾病,抑郁症等心理障碍至今无法以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的方式进行诊断,只能通过各种量表进行诊断。换句话说,抑郁症之类的心理障碍的诊断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性的,甚至可以发展到“医生简单问了几句就判定孩子中度抑郁”的程度。
这种主观乃至随意的诊断,很容易给遭遇心理/精神困境的青少年贴上病人的标签,而生理-精神医学式的治疗,往往不以彻底解决青少年遭遇的困境为目的,而是依赖药物改善症状,甚至认为很多患者需要终生服药,这就形同把患者判处了终生监禁,不得翻身。
要知道,我国从2021年起,就开始有着手准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动作,
如果抑郁症等心理/精神障碍被视为需要“终生服药”、会反复发作、不能彻底解决的生理疾病,无异于给这些青少年学生永远贴上了标签,对他们之后的升学、求职、工作升迁乃至婚恋问题,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而且药物本身对青少年也会产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副作用。
2023年,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 Mental Health)的由京都大学医学研究院的Aran Tajika带领进行的研究,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了长期追踪,发现:相比于没有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人,长期用药的人显示出了更高的过早死亡率、更差的认知功能、更低的工作能力以及更多的精神病性症状。即便在考虑了基线严重水平和诊断结果后依然如此。
很多读者可能也知道,抗抑郁药物可能会带来糖尿病、肥胖乃至性功能障碍等等副作用。
范德考克也指出,药物让孩子们更容易管理,攻击性减弱,但也干扰了儿童的动力、玩耍嬉戏和好奇心,而这些
对于儿童成长为功能健全、对社会有贡献的成员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说,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的过度医疗化,不仅对患者本身会产生不良后果,对整个社会也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
如何改善
如何才能改善这种情况?
上文提到的范德考克指出,对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完全可以通过非药物的方式改变生理,实现内在(情绪)均衡。所谓非药物的方式,主要是心理咨询,或者谈话疗法。
但国内很多家长对谈话式的心理治疗既缺乏了解,也缺乏耐心。半月谈记者的调查就发现,有些青少年一开始接受了心理治疗,但由于心理治疗疗程较长,家长治病心切,听信短视频等网络平台的建议,设法购买相关精神类药物给孩子服用,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想要改善青少年心理障碍过度依赖药物治疗的现状,首先就要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家长群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尤其是让他们对心理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
湖南省脑科医院儿少心理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周亚男建议,
应通过社会多渠道宣传、学校家长课堂,引导家长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尽可能解除或减轻孩子们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同时,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增加大众对精神健康问题的正确认知。
同时,相关心理工作者也要提高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研究水平,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系统治疗手段,摆脱对药物手段的过分依赖,提高心理治疗的使用占比。
其次,是要
加强专业性人才队伍的培养
。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专家组成员史宇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缺乏,在病人增多情况下,门诊就诊时间不得不缩短。“初诊正常需要半个小时以上才能全面了解孩子情况,从而制定治疗计划,但医生只有3至5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
彭小华在文章中谈到过:
我曾参加一次抑郁症专题活动。其中一位分享嘉宾来自一家著名精神卫生医院。她自述平均四分多钟看一个患者。这样短的时间,只来得及开药,不可能进行有意义的交谈,不可能了解患者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什么抑郁,而只能提供给药这样一个“一刀切”的治疗方案。
如果不能提高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的供给,改善人才不足的状况,面对日益增多的患者,和巨大的救治压力,心理医生们也就“只来得及开药”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整体社会环境的改变,包括家庭、学校、社会都可以努力改善沟通方式、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满足青少年对安全、归属、尊重、爱的需要,解除那些导致他们陷入心理痛苦的人际压力。
大量的研究证明:
在一个平等、公正、贫富悬殊不那么大、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社会里,痛苦、焦虑、抑郁的人会更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减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与其一味地强调吃药,治标不治本地改善症状,不如所有人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群体营造出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专注于心理健康的全民普及。创业 13 年来,用户覆盖 137 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心理知识科普,发展到包括心理体检、心理培训、心理咨询、组织(学校)心理服务等在内的多形态、立体化的综合性心理服务平台。
为你推荐:
面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抑郁困扰,作为心理人,我们如何及早地对他们进行科学诊断与干预,减少抑郁症带来的悲剧?
首先当然是要学习专业的抑郁症诊断方法与实用疗法,今天心榜给大家推荐的
【抑郁症的临床诊断和5大实用疗法】
就是这样一套课程——
如果你
对抑郁症疗法感兴趣、有需求,想成为专业的抑郁症诊断与治疗从业者
,欢迎点击图片,即可报名参与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