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创始人马歇尔接待不少父母后,发现一个现象:
大部分父母都想给孩子好的教育、玩耍的教育、健康的环境……
可现实中,一个家庭的谈话方式却充满暴力,比如评判、指责,带有攻击性的言语。
也许这些谈吐,不会在当下爆发冲突,但暴力性的语言,能在后续的日子里,引发自己和孩子的痛苦。
接触过不少中年家庭,孩子大多已经懂事,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
如果父母意识不到这些问题,还习惯当着孩子的面说这4句话,很可能伤害孩子却浑然不知。
看过一个女孩对妈妈的吐槽,真实,引人深思。
在她看来,妈妈权威又霸道,口头禅就是“我说不行就不行”。
她想剪刘海,妈妈霸道地拒绝了。
她很不满,反问“为什么不行”,妈妈却一脸理所当然地回应:“钱是我的,我做主。”
有时候同学约她出去玩,明明是普通日常小事,妈妈也会毫无征兆地说“不行”。
总之,妈妈就很任性,只有她说的话才是圣旨,说行才行。
这,多么熟悉的中国父母形象。
高高在上,不允许孩子挑战权威,一旦孩子反叛抗议,就以毫无根据的理由打压和否决。
就像家里唯一的话事人,什么事都要他批准通过才行,他只要不同意,休想有商量的余地。
长期生活在专制、强权的环境下,孩子很难自由,没有自主权、掌控感,个性拧巴纠结。
想起博主@王博文分享过的博士朋友。
从小父母对他管得严,什么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连拿筷子的距离、买衣服的款式都要听父母的安排和决定。
要是发现他看课外书,妈妈第一时间撕毁,还翻抽屉看他的日记。
结果他30岁被查出癌症,不是害怕恐慌,而是长舒一口气,像是解脱了一般。
把一个孩子逼到这样的境地,宁可生病,也不愿继续受父母的管控,这教育太可悲了。
《P.E.T父母效能训练》中有句话说:
专制严厉的爱,换不来孩子真正的理解和尊重,更无法让孩子按着父母既定的轨道往下走。
孩子绝不是任由大人摆布的木偶玩具,他有自己的主见和个性。
既然他懂事了,长大了,就放下手里的指挥棒,让一让他,放他独自飞翔。
自由的孩子,才有足够的生命能量,变得自主、自强和自爱。
女儿刚上一年级那会,我在教育上犯了一个严重的毛病。
她起床稍微晚点,我就笑她“懒虫,爱赖床”;
她穿鞋动作慢,到点了还不出门,我就唠叨她“整天磨磨蹭蹭,跟乌龟似的”;
连她考试成绩不理想,我都会唉声叹气,不停说“怎么bp分不清”“这么简单的数学题都不会,下学期该怎么办”……
原以为这些不过就嘴皮上的牢骚,女儿听了也会忘记。
结果她全听进去了,做事更磨蹭,学习状态更差,好几次课堂测试都不及格。
后来认真反思,我才意识到:
女儿的问题,就是被我“说”出来的。
《原生家庭》中,作者写道: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他是最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群体。
一遍一遍给孩子贴标签,总在孩子面前强调“你真慢/笨/蠢/自我”,甚至给他描绘未来某种灾难化的可能。
最后,孩子无可避免地,难以摆脱负面消极的“语言诅咒”,最终越变越糟糕不幸。
知乎上有位父母发出一段求助:
骂孩子时,孩子只会回答“没关系,我就是垃圾”,不会激烈反驳,这体现了孩子什么心理?
据描述,他平时就喜欢数落孩子各种问题和错误。
结果孩子不知道怎么回应,只是默默地说:“没错,我就是垃圾。”
一个把父母的话当成真理,用父母评价自己的话语来描述自己的孩子,会有怎样的人生?这不难想象。
都说父母是孩子心中的第一面镜子。
来自父母的讽刺、贬低,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会否定自己,无法相信自己能行,能做好。
孩子生来都有自己的特质,有自己看待人生的方式,自我的成长节奏。
不乱给他贴标签,才是尊重的开始。
不轻易给他下定义,学会发自内心接纳他、欣赏他,孩子才有获得成就和从容的一天。
临床咨询师赵文滔有位来访者,从小都活在跟妹妹的比较中。
妹妹很优秀,读资优班,而她,却喜欢画画,对学习没太大兴趣。
爸爸每次看到她,都忍不住会唠叨她“我都不知道你在干嘛”。
甚至还不断质问:“你为什么不能像妹妹一样优秀?为什么不能像妹妹一样好好念书……”
长时间“被比较”,让她内心满是压抑,从初中起就特别叛逆,高中常常想要自杀。
因为她觉得自己根本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自己是个很烂的人。
即便后面走进婚姻,也会花很多时间,一直确认丈夫和孩子是否爱自己,脾气暴戾,没有安全感和信心。
现实中,很多父母就是这样,喜欢“踩一捧一”的比较。
拿别人跟自己的孩子作对比,虽然本意是希望借此刺激孩子化压力为动力。
可那个莫名其妙,无端端被父母拿来比较的孩子,听到的全是否定、打压、嫌弃和不满。
就算他原本有一丁点想上进的动力,也会因此被消磨殆尽。
换个角度想,我们大人尚且不喜欢在单位里被别的同事比下去,在领导嘴里听到别人多好自己多差。
凭什么话到自己嘴边,就能奢望孩子爆发强大的胜负欲,逼自己做得更好证明给所有人看。
父母越喜欢比,孩子越对“别人家的孩子”感到恐惧和厌恶。
就算他努力向别人学习、看齐,可最后,哪怕他真活成别人的样子,也会失去真正的自己。
所以,别总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好,数落他的坏。
转变一下心态,多看看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值得欣赏和骄傲的地方。
越主动拥抱这个已经很棒的孩子,肯定他的成绩,越有机会见证自信满满的他,目睹他一步步走向成功。
心理咨询师王立宁青春期时,最看不起的人,就是爸爸。
在她早期印象中,爸爸胸无大志,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从不追求大富大贵,只想守着家。
更谈不上给她山一般,可以靠一靠的感觉。
放学路上看到爸爸买瓜,她都觉得丢脸。
因为爸爸挑瓜特别挑,摸一摸、瞧一瞧、听一听,才慢悠悠挑到满意的带回家。
而这些对爸爸的负面评价和观念,全是从妈妈那里来的。
因为妈妈整天在她面前说:“你爸胸无大志的,树叶掉下来都怕砸脑袋。”
话里话外,全是对爸爸的嫌弃、贬低。
以致于她很长一段时间,也很厌恶爸爸的平庸。
满脑子能想到的全是爸爸爱吃东西这件事,丝毫看不到爸爸的温柔、善良和从容。
后来爸爸去世了,她闯荡世界,吃过无数山珍海味,见过许许多多人,才发现再也见不到像爸爸那么温和的人。
从那以后,不管她跟前夫关系如何,从不在女儿面前说“你爸那没出息的”“你爸都没为你做过啥,只有伤害”。
过去,妈妈看待爸爸的视角,给她灌输的错误形象,曾狠狠摧毁掉她对爸爸的认知。
吃过亏后,她很努力守护女儿心中爸爸的样子,教会女儿爱爸爸,修炼爱的能力。
而女儿,也学会用更纯然的爱反哺她。
有人说:“给另一半差评,是喂给孩子最毒的药。”
当着孩子的面,夹枪带棒地指责伴侣,用最狠的话攻击孩子最爱的另一个人,就是赤裸裸在孩子心里插刀子。
孩子怎么不痛,不撕裂?
面前站着的,都是和孩子有关的血肉之亲,孩子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皆由父母而来。
结果父母却互相诋毁、嫌弃,甚至还拉孩子站队,劝孩子别跟爸爸/妈妈一样。
如此拆台,不仅活生生拆掉孩子对父母的爱,还拆毁孩子的未来。
爱孩子,希望孩子能从容安静成长,一定要管住嘴里对另一半的差评。
有多大的怨,多深的恨,都别往外说,孩子不该成为背负父母不幸的替罪羊,他有权利享受爱和温暖。
诗人安琪洛说:
话语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弹,射入肉眼所不能见的生命领域。
虽看不见,它们却成为一种能量,充满在房间、家庭、环境和我们心里。
在一个家里,父母的嘴,是孩子一生的风水。
会好好说话的父母,更是孩子一辈子的福气,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礼物。
为了孩子未来拥有自信力、憧憬感,充满无限的动力和能量走在自己的人生路。
从今天起,父母一定要学会把伤人的话咽回肚子里,多表达温暖、和善的言语。
唯有爱和自由,才能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更亲密,让孩子的生活更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