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就讲求一个「门当户对」。店厂合作,也是如此。
最近跟定制工厂打交道比较多,得到一些有意思的反馈。
一位衬衫定制工厂负责人跟我讲:她想找几个量大一些的客户,现在都是小订单客户,她很担心订单不稳定。
而另一位原来做女装大货,现在准备做女装高定的工厂业务负责人也提到:他们是数量1000以下的订单工厂说了算,1万以上的订单客户说了算。因为对于批量订单客户,工厂能够很好地安排加工资源,成本能够大大降低。
对于定制工厂而言,人工成本高企,造成外贸订单大量外流到东南亚(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中国服装加工企业不得不从事高附加值的订单。这也是很多传统大货工厂转型做定制的根本原因。
但是,当很多工厂开始做定制业务后,却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所以,昨天,「定制邦」在推送里问了一个问题:定制工厂的难点是什么?
有一位用户的回复很有见地:
他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定制工厂与定制店之间,目前存在一些不合适的「拉郎配」。每家定制工厂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看似都是做西服加工,但是他们本质有自己适合的定制店客群。
在订单不充分的情况下,定制店与工厂间开展了合作,却因为基因(性格)不匹配,实际往往很难做出合适的衣服,让最终的客户满意。
在婚恋市场上,人们常说,男、女双方要讲求门当户对,这样才能走的长远。这句话是真理:千姿百态的男人,五彩缤纷的女人,两者结合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两个家族的事情。在常规情况下,只有双方家庭匹配度达到一定及格分数或者之上,婚姻长久才有了基础。
类似地,在定制加工市场上,定制店和工厂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内在基因,就如婚恋市场一般,双方的匹配度要高于一个及格分数之上,双方才能碰撞出火花,达到美妙的合作成果。
那么,如何评估定制店与工厂的匹配度呢?有如下指标是可以考虑的:
1、对专业度的包容程度
不同定制店专业度参差不齐。有的定制店可能不能准确下单,不能提供成衣尺寸,不能准确描述特殊体型并且给出修改意见。
工厂能够多大程度上接纳客户的不专业度,比如是否愿意替客户加放成衣尺寸,是否愿意长期忍受定制店的
「
不学习
」
?
此外,反过来也一样,有的定制店会很专业,而工厂则
「
大条
」
的多,非常粗放,定制店多大程度上会容忍工厂的不专业和不细致,也是一个问题。
2、对定制的理解
工业化大厂的定制,是以标准化单件流或者小批量流程,由很多个岗位配合完成,来迎合终端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他们对尺寸、体型的把握,因为有较好的基础版型的保证,往往质量会很稳定,但是他们对于特殊体型调整、特殊需求的照顾,出于效率的原因,会不得不忽视。
作坊式中小型厂,也是以个性化的单件流流程,有可能是很多岗位,也有可能由少数岗位甚至1个人完成全过程,来做出一件适合终端客户的衣服。作坊式小厂的质量稳定度会差一些,但是他们往往会满足定制店客户各种
「
事无巨细
」
的需求:也就是什么都能做。
3、对衣服的理解
定制,本质是工厂与前端定制店一起合作,去生产出一件衣服,并且卖给合适的人。有一句话是这么讲的:
定制,是一个寻找同类的过程。
那么,定制店主,是如何理解自己出品的衣服,它会承载强烈的风格和审美吗?而工厂老板,可能也会有自己的审美,他自己工厂出品的衣服,也会反映出工厂主自己的审美。
两者的审美能达成共识,双方也许才会开始合作。国内某些工厂的负责人,在与某家店合作前,是会要先面试的,也就是要与店主沟通半天,确认对方是对的人,才会开始合作。
4、对信息化、标准化的理解
有的工厂管理很好,从下单、生产到发货,全部通过标准化流程、信息化来进行,这些往往存在于一些工业化大厂。
有的定制店,则会非常随意,手写订单,微信发送,怎么舒服怎么来。
是按照标准化流程,来提高我的效率,降低成本?还是委曲求全,迎合各种各样的客户,降低自己的管理水平去迎合客户?
如果说国内目前有数万家定制店,大几百数千的加工厂。现状则是有些店在不断找合适的厂,工厂也在不停地接不同的定制店。
在生活中,现在的离婚率还真蛮高的,比如北京,就是接近40%。那么,在店厂合作时,由于一开始的门不当户不对,造成的双方终止合作,也就是,
「
店厂离婚率
」
又是多少呢?
我估计会与生活中的离婚率旗鼓相当,你认为呢?
最后发一则征集信息:定制邦的《供应商黄页》产品已经开发完毕,现在正在逐步录入加工厂、面料商、辅料商等信息。
欢迎广大供应商提供信息给我们,加微信:neican301即可。
定制「供应商黄页」准备上线,信息收集中
▼
— 推荐阅读 —
只有「前店后厂」模式才能做好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