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观察时事政治,揭开官场密码,帮你分析时事热点和新闻背后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爱折腾的人,最爱生活 ·  7 小时前  
LADYMAX  ·  ​突发 | Dior社交账号被黑客盗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那些伤害过章子欣家人的媒体,有几个道歉了?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 公众号  ·  · 2019-07-17 11:34

正文

摘要: 我并不认为追踪报道和挖掘真相就是“消费人命”,就是“吃人血馒头”的新闻秃鹫。 但怎么去报道,盯着什么报道,为了什么而报道,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对那些一直在现场不断告诉公众最新消息的记者,用专业报道尽可能还原搜寻过程、在起底租客生活轨迹中还原作案动机的媒体,我充满敬意。而对那些不关心别人死活、不顾事实胡编滥造、不经同意就冒名发消息、不经核实抢发新闻者,充满鄙视。让人不安的是,流量逻辑很多时候已经成为一种压倒性的逻辑。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 |文


找到了失踪女童章子欣的尸体,但人们心中的很多疑团并没有解开,真相还需要继续去挖掘。挖掘真相是媒体的真相,但勿庸讳言,这个过程中有些媒体的表现让人很反感,那种把流量置于家属悲痛之上、为了抢新闻而不惜造谣、把传言当成独家新闻、编造耸人听闻邪恶故事的10万+吃相,真给媒体丢脸。诸种难看的吃相之下,“上观新闻”一篇题为《在章子欣家守了几天之后:替没有被看见的痛苦辩护》的文章,让公众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公共媒体应有的理性态度:事实、克制、尊重、善意,也反照出某些媒体流量欲望后的扭曲面孔。


这篇文章的作者在事发后多次到子欣家中采访,作为在场者,他看到子欣爷爷奶奶看得见、看不见的痛苦,看到了外界那些恶意猜测和攻击给这个家庭带来的伤害,还原了他们面对网络暴力时无力的躲避。想起了一句话: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是啊,对于这起事件,越是在场,看到了更多事实,越表现得克制和理智。越不在场,对事实知道的越少,靠着二手、三手、四手消息的,表现得越为狂躁急切,正义感爆炸,仿佛自己比孩子的父母和老人更爱孩子。多少自媒体站在道德高地、凭着推理去审判孩子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多少如“周冲”那样的自媒体在耸人听闻地编造邪教作恶的谣言,多少媒体报道和传播着未经核实的传言,妖魔化“三山国王”的正常民间信仰。

女童死于人性的邪恶,在她身后,另一种“邪恶”继续包围、折磨和消费着她的家人,让她的家人陷于网络暴力中。不明白那两个拉着孩子一起死的租客出于何种邪恶动机,但某些媒体的动机很明显,就是流量,为了流量不要脸,不要道德、底线和人性。他们看中的,不是什么事实真相,不是一条人命的份量,不是一个让人扼腕的悲剧,只是一个可以给自己的平台带来巨大流量的话题。人们关心死者父亲的态度,那就编一个他的态度;人们关心租客动机,那就编一个曲折离奇的邪恶动机;人们关心孩子如何下葬,那就编一个关于海葬的消息。可怕的是,流量诱惑下,面孔扭曲的不是一两个自媒体新媒体,而是前仆后继。


比如“海葬”的假新闻,背后就有多家媒体沦陷。有媒体报道称,家人商量后决定将子欣海葬,可章子欣父亲随后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没有和哪个媒体说过“海葬”,他呼吁媒体不要做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他没确认情况下擅自作主发一些没确定的信息,伤害网友的感情。他们家长还在等警方调查后的进一步通知,调查没结束他们不能认领遗体。――不知道“海葬”这样的消息是怎么传出来的,更不知道这样所谓的“独家新闻”有什么意义?此前警方在调查和搜寻过程中,也充斥着类似不明来源的“独家”。


还有对作案动机的猜测,一些自媒体更是赚足了眼球,以自媒体大号“周冲”那篇《杭州失踪女童尸体找到了,整个事件令人不寒而栗》为代表。估计这种胡编的惊悚故事会文章早写好了,把网友各种猜测东拼西凑、抄这抄那、洗成自己的文章,等着警方找到孩子尸体后第一时间发出来标上原创收割流量,没有任何禁忌、伦理、敬畏和专业操守。引发网民抗议后,自删文章了事。流量赚到了,打赏赚到了,收割流量自删后好像什么损失都没有,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

消费这类奇案、怪案、惨案,不作任何采访,没有事实来源,胡编滥造写故事,已经成为一些自媒体吸流量的惯用题材,别人的愤怒、悲伤、好奇、焦虑、眼泪成为他们的流量母题。比如前段时间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某涉嫌猥亵女童案发后,一篇自媒体公号文章题目为《她9岁,向妈妈哭诉被强奸,强奸者是57岁百亿富豪!》——光看题目,以为是某家媒体采访到了受害者当事方,以这种方式叙述和还原真相。可打开一看,浑身不适,极度恶心,一头怒火,完全是用猥琐的目光消费“猥亵女童案”。这种下作和下流的文字,明显就是另一种猥亵。为了流量,人心人性扭曲如此,真是不择手段、无恶不作。


章子欣的悲剧,事关人命,关系到一个家庭和留守儿童的命运,也关系到人们的安全感,案件留下太多疑问,媒体当然应该追踪,我并不认为追踪报道和挖掘真相就是“消费人命”,就是“吃人血馒头”的新闻秃鹫。但怎么去报道,盯着什么报道,为了什么而报道,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对那些一直在现场不断告诉公众最新消息的记者,用专业报道尽可能还原搜寻过程、在起底租客生活轨迹中还原作案动机的媒体,我充满敬意。而对那些不关心别人死活、不顾事实胡编滥造、不经同意就冒名发消息、不经核实抢发新闻者,充满鄙视。让人不安的是,流量逻辑很多时候已经成为一种压倒性的逻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你能写出这样的10万+吗?这种沾沾自喜虽让人恶心,在行业内却颇有市场,让很多人效仿,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如果抢的真是独家新闻,我佩服。为真正的新闻而抢,为公众知情权而抢,那是专业上的光荣。操场埋尸案中去抢独家啊?孙小果案去抢独家啊?内蒙五原“撞墙死”案也去抢独家啊?这些涉及舆论监督、有一定介入风险的报道中,看不到他们的身影,而一旦嗅到流量的血腥味,这些脸上写满10万+欲望的大号小号就兴奋起来。我担心这种流量逻辑会对专业形成驱逐,百度新闻在被批评后很快道歉和处理小编,说明还是有职业耻感和专业追求的(章子欣父亲最新一条状态说:感谢所有对我提供过帮助的媒体,也包括百度,虽然中间他们出现过一些错误,但他们确实真的帮了我很多)。但诸多媒体和大号被证明造假和造谣后,连声道歉都没有,更别说什么处罚了,流量继续蹭,热点继续跟,打赏继续骗。


谈起当下的媒体转型,人们常说传统媒体要向新媒体转型,但正如我在此前一篇文章中说过,当下流量欲望导致的种种问题恰恰说明,新媒体应该向传统转型,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完成传统伦理和专业基因的积累,提升专业素养,用新闻伦理规范采编行为。前几天有一篇题为《自媒体大溃败》的热文,谈到了自媒体在生存、广告、变现上的大溃败,如果任由那种流量和商业逻辑支配,没有完成向传统转型,溃败和消亡将无法阻挡。




吐槽青年近期热门文章


高级黑低级红的十种表现及防范应对策略

翟天临人设算个屁,我只在乎招考公平的人设

不要让基层公务员白了头又寒了心

面对人血馒头你才明白,新媒体需要向传统转型

关于性侵,几种不要碧莲的逻辑

西安,一座官员宜居的城市

新华社记者不听社长的,只听事实的

为什么说是高铁害了座霸那货

批评个厕所都给媒体颜色看,舆论监督弱化惯出的臭毛病

昆山反杀案后,人民用咆哮进行正当防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