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OFweek人工智能
提供人工智能行业最新热点新闻、技术、产品以及线上线下研讨会、产品资讯、市场信息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比亚迪汽车  ·  汉家族智驾版|轻松应对通勤难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OFweek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来袭,我们将何去何从?

OFweek人工智能  · 公众号  ·  · 2020-03-09 19:51

正文


文章|云天励飞王军

先讲两个笑话乐一下


1、问:人工智能真的会带来大规模失业吗?


某人工智能行内人士答:从目前落地情况以及各路AI独角兽的经营情况看,搞人工智能的面临失业的问题,要比它带来失业的问题更严峻。


2、某机器人大咖酒后吐真言:“搞机器人应用,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做成‘人形’的样子,因为观众一旦发现这家伙像人,他们就会禁不住调戏机器人,一调戏,马上露馅。观众大失所望,这哪是人工智能,这是‘人工智障’“。


鉴于人工智能的话题被炒的热火朝天,加上各种科幻大片带来的末世视觉冲击,不明真相的群众很容易害怕、焦虑,对未来迷茫。


所以,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行内从业人员,有必要给大家普及下常识,缓解下焦虑情绪,静下心来,应对未来有个初步认识。


言归正传,人工智能来袭,我们将何去何从?问题很大,其实可以分解为三个子问题:


1、当下的人工智能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2、人工智能有哪些改变社会的能力?

3、针对我这个行业,我该怎么办?

解答了这三个子问题,我们就可以大概了解人工智能的来龙去脉,结合自身现状,找到解决之道。


一、当下的人工智能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其实,本质上人工智能就是个会学习的计算机程序而已。

它类似抚养小孩,从小到大,要大量的食粮(场景数据)来喂养才能长大成人,独立干活,赚钱养家!

过程看上去简单,实操起来却复杂无比,尤其是下面这两个大坑:

1、喂养的食物是不是有营养:天天牛肉鸡蛋当然会比小米青菜更加养人,只有输入高质量的数据才能训练出聪明的人工智能。而这里的高质量数据现实中却难倒了很多厂家。

第一、客户愿不愿意让你采集,这年头大家都发现了,拥有数据就约等于拥有权力;

第二、数据传输问题,做过平安城市项目的人一定深有体会,在城市各个角落挖管道通线路有多难,公安、城管、绿化……管理部门一大堆。

也许,即将到来的5G会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个人隐私保护,前阵子杭州就出现了相关案例,一个大学教授因为不同意动物园采集其人脸数据,以隐私权保护为由把动物园告上法庭。

如果获取到高质量的数据,如何对数据做好脱敏处理保护隐私,实现多方皆大欢喜将是一个困扰很久的人工智能落地难题。

2、小孩(算法)的先天基因是否足够好:话题有些争议,一个孩子是否聪明是来自先天基因还是后天培养?那个因素更重要?

我这里不做杠精,查了一些资料,竟发现科学界支持以下结论:基因遗传能够影响50%以上的性格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普罗民甚至证实:决定性格的因素主要是基因,后天的环境影响其实是先天基因表达的产物。

类似的,人工智能的先天基因--算法,对人工智能的聪明程度也有重要影响。

当前,人工智能算法主要代表是深度学习,打败柯洁李世石的阿尔法狗就是它的杰作。

培养出好的深度学习算法需要非常聪明的脑袋多年的数学训练,这玩意非常费脑力,一个顶尖的算法科学家确实非常难培养,业界给人工智能科学家非常高的薪酬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当前深度学习的算法潜力已经被挖的差不多了。

由于在数学新理论模型没有突破,新的更牛B的算法还没有出来。

总结一下,当前的人工智能只是一个计算机工具而已。

由于数据和算法存在的缺陷,它只在非常窄的领域有应用,比如人脸搜索,商品推荐,文本分析等。

涉及行为分析和情感互动等高级功能更是遥遥无期。而且,深度学习算法的潜力已经被挖的差不多了,更牛X的算法还没有出现。

所以,与其焦虑,不如抓紧时间多想想怎么在各行各业用好深度学习这个工具,这个更实在!



二、人工智能有哪些改变社会的能力?


行业落地难已经成了所有人工智能独角兽的心头之痛。

为什么难呢,我觉得核心源于对“智能”概念的理解,什么叫智能?

它看不见摸不着,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化、概率化、难量化的特点,人是不愿意为不可捉摸的东西买单的。

举个例子,2016年美国有接近4万人死于车祸,其中94%是因为操作失灵造成的。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能够极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假如降低100倍,每年死亡人数从4万人变为400人,看起来非常理想,对吧?

问题就在于,原来的4万人死亡,肇事车主是可以认定的,该赔赔,该罚罚。

每个人都认为,只要我今天好好开车,就可以控制汽车不会出交通事故。

而人工智能主宰的交通事故,那400人的死亡是概率随机的,谁也无法预料和掌控?

你会愿意买这种自动驾驶的车载着你上路吗?

况且,人工智能当前法律规范也严重滞后,出现交通事故定责非常麻烦。

因为智能落地难,是不是就可以认定人工智能没用,这也是不对的。

比尔.盖兹曾说:“我们总是高估了未来两年内可能发生的变化,同时又低估了未来10年可能会出现的社会转型。”

我认为,人工智能总体会以“缓慢,缓慢,突然”的指数式方式吞噬现有的工作岗位。

它具备颠覆现有社会各行各业运行规则的五大底层能力:

1、自动化能力

将单调重复和统计运算等工作移交给人工智能机器处理,这已经是全世界广泛采纳的工作方式。

202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就揭露了这样一个现实:抢掉美国人工作机会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机器的自动化能力。

最近几年,在中国的自动化案例也比比皆是,阿里的无人零售店,滴滴的出租车自动调度等。

华为任正非在谈到自动化时举了一个例子:“ 华为的手机生产线,基本上是没有人的,20秒钟一部手机,从无到有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未来的生产线是完全自动化的 。”

所以,未来工厂大规模采用人工智能自动化设备,这个是很快就会发生的大概率事件。


2、数字痕迹分析

5G让万物互联时代快速来临。

物和物之间的连接增多,痕迹数据也会急速增加,存储在云端,形成水平流动。

凡有痕迹,必有规律;凡有规律,必能优化。

比如人像识别,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摄像头,每“咔嚓”一次,其拍摄的人脸照片就记录了行人的基本时空信息和关联信息。

随着照片的增多,就可以画出某个人在城市一段时间的生活轨迹,这些轨迹信息经过人工智能处理,其管理价值和商业价值将非常巨大。

人有特别好玩的四种矛盾心理,很容易被商家钻空子:

一、日常生活都希望随性自然,不可预测,但长期而言,行为其实还是可以预测的,比如一个西安人,长期而言会更喜欢去面馆吃面条;

二、我们讨厌广告,但不讨厌和我们相关的广告;

三、我们想要选择自由,但也容易因为选择太多而不知所措,这个时候大部分人放弃选择权,让人工智能选缺省设置。

君不见,当前很多人深陷抖音的信息“茧房”而不自知,浪费大量时间;

四、我们想要保护隐私,但越来越多的人禁不住诱惑,用个人数据换取商家的一点点小恩小惠。

未来,人工智能会协助人类,运用数字痕迹技术,管理城市的方方面面。


3、增强员工工作能力

就像钢铁侠的机器助理-贾维斯,当钢铁侠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时,能够及时介入,给予准确的智能帮助。

我认为, 当代的大数据技术存在一个致命弱点,就是针对群体的分析头头是道,柱状图、饼状图…显示技术让人眼花缭乱,但一旦进入细化阶段-涉及个体分析时,大数据技术就立刻哑火了。

作为数据分析领域的顶级物种,人工智能未来有望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实时给当事人以精准有效的帮助,比如这些指令:“XX警官,莲花社区46栋602单位的老太太有几天没看到了,家里水电煤气也没有变化,请及时到现场处理”

“张先生,欢迎光临本书店,根据您的阅读口味,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可能适合您,去看看吧!”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4、丰富商品供给

这个想法源自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任何一个商品,只有成本下降,价格才能更加便宜,促进商品的普及。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化浪潮将全方位的降低企业成本,进而扩展出更宽广的市场,就像十九世纪的亨利福特的T型车一样,商品变得便宜,普及才成为可能。


5、挖掘数据暗知识

从古至今,人类在思考世界时,都希望用有限的模型去解释现实,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达到的。

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人类的认知范围。

从小到大,人类学习的其实都是一些明知识,还有更多的暗知识隐藏在水面以下,不被人了解,比如如何治疗癌症?

太阳是怎么形成的?未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类将可以破解更多的暗知识,利用暗知识反哺现实社会,让我们生活更美好。

以上就是人工智能具备颠覆性质的五种底层能力。每种能力都有自己的独特战略战术,值得所有人重视。

未来,人工智能犹如水中漩涡,把社会所有行业吸引进来。

行业之间的区别在于离漩涡中心黑洞的远近不同以及分解重组速度不同而已。

旋转不断加快,行业内部分崩离析,持续进化重组,显现新的商业模式。

下图是美国思科公司画的人工智能正在颠覆的行业漩涡图,你所在的行业离漩涡中心黑洞远不远呢!


三、针对我这个行业,我该怎么办?


根据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影响几乎所有的脑力劳动工作,其中约12%的工种将被彻底消除。

无数工作将潜移默化转向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人工智能进化一旦触及一个行业临界点,旧的建筑就会轰然倒塌,新的大厦赫然呈现。

风雨将至,怎么应对呢?

首先,战略上不必过分担忧,人工智能其实不是坏东西。

我总认为,过去的二十世纪是一个将人变成机器的时代,大规模生产将许多人塞到同一个场所里,做大量重复的事情,效率成为最重要的KPI。

实践证明,这种单纯追求效率的工作方式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而二十一世纪呢,将是一个把机器变成人的时代,机器人将代替人,完成那些单调枯燥的重复工作。

人类将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一边研究创新,一边享受充满感情的工作方式,这不是更好吗?

所以,与其说人工智能夺走了人的工作,倒不如说人工智能代替了机器人式的工作方式更确切,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乐观。

其次,战术上要重视人工智能,及时调整应对策略。毛主席说过“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对付人工智能,要从其不擅长的能力入手。相比人类,人工智能有两个软肋:一个是感性互动能力,一个是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

我画了一个矩阵图来说明这一点:

图中左侧部门侧重逻辑,分析,统计等工作,通俗点,就是微软excel办公软件的典型能力;右侧侧重于感性,身体,直觉方面的能力,这是人的基本能力。

图的上面侧重于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也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大部分非连续性非因果关联的数据(比如河水流动,彩票中奖等等),它们根本无法用数字表示,所以说非结构化的。

下侧侧重能够用结构化数字来表示的数据处理,这是电脑最擅长处理的部分。

毫无疑问,这四个区域,人工智能最喜欢左下角区域,分析统计海量信息,无限反复高速运算,及时高效给出结果,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最擅长的。

如果你的工作大部分处于这个区域,那就要小心了,替代可能性较大,需要提前准备为给自己储备新技能。

左上角由于存在非结构化数据,机器无法识别,这就需要人来提出假设,给出判断,尽可能用语言描述出非结构化数据。

这需要我们平时永葆好奇心,不要人云亦云,平时多多琢磨,“这事有点怪?”,“是什么原因导致当前现状?”。

还要大胆质疑,提出假想,“这件事怎么做才好呢?”一旦想清楚了,就立即制定决策,指导人工智能去工作。

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人工智能是无法替代的。 右下角区域属于已经获取结构化数据的区域,应对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人所独有的感性能力和直觉能力。

实际工作中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察觉对方情绪,运用讲故事技巧来说服对方,这时候人当然比AI更擅长。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机器很难进化到具备直觉和感性的程度,这是人所独有的能力。

我们要留心观察学习那些生活工作中让别人如沐春风的人,就像主持人一样,他们擅长创造让人舒服的氛围,推动工作顺利开展。最后是右上角区域。

在这个领域兼具感性和直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