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吴学长。目前正就读于
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硕士专业一年级
,本科来自于北京邮电大学的电信工程及管理专业。我的申请均分是89.5分,雅思7.5分,GRE321分。另外本科阶段,我有过一个国家奖学金,三段北邮校内的科研,其中两段是计算机与视觉相关,另一段则与自然语言处理相关。
在刚刚过去的申请季中,我的主要申请方向是
英国、香港、新加坡及加拿大
这几个国家与地区,涵盖了
电子工程(EE)、计算机科学(CS)及人工智能(AI)
等多个热门方向的混合申请。
最终收获OFFER有: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计算机硕士项目、南洋理工大学的信号处理与机器学习项目、帝国理工学院的通信与信号处理专业、伦敦大学学院的集成机器学习及电信工程专业、爱丁堡大学的通信与信号处理专业、多伦多大学的ECE专业,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信息工程专业等offer.
所以我本次的分享也主要集中于英港新加,在EE和CS等方面混申的情况。
我决定留学申请的时间相对较晚,大约在2023年才开始正式准备。因此,我在语言考试上的准备时间比较紧迫。具体的时间线如下:
8月份,我首次参加了雅思考试,总分获得7分,小分6分。随后,在10月份左右,我参加了GRE的首次考试,成绩考得不是很理想,大概是321+3.5分。鉴于所申请的部分学校对雅思有6.5的小分要求,我于11月左右参加了第二次雅思考试,并成功将总分提升至7.5分,同时小分也达到了6.5分。
十一月底,我完成了除新加坡国立大学
MComp
这个我目前就读的专业以外外的所有申请。到了12月中旬,我进一步完成了
MComp
专业及剩余几个加拿大项目的整体申请。
进入2024年,即今年一月份左右,我收到了第一份offer——爱丁堡大学CSP专业录取。紧接着,在二月份左右,我收到了伦敦大学学院的两个offer以及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专业的offer。三月份,我收到了多伦多大学ECE专业的offer。五月份收到了帝国理工学院信号处理专业的offer。五月中下旬,我又陆续收到了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offer,以及目前我所就读的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硕士项目的offer。
接下来,我主要介绍第一个分享主题,即关于三维标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GPA,以及托福、雅思和GRE在申请中的重要性。
我认为GPA是所有申请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尤其是在申请英国学校时,他们卡均分,卡得非常严格。因此,我的建议是GPA越高越好。如果你打算申请CS或与之相关的项目,我建议你最好有85到88,甚至90以上的均分。这样,你在申请相关专业时会有更大的优势。而如果你只是申请EE相关的方向,我建议你的GPA保持在83/85以上,再优秀一点的学校可能要求88左右。这样,你的选择空间会大很多。
此外,英国的部分大学还可能特别关注你的专业课成绩,包括你的数学课成绩。例如,爱丁堡大学的信息学院就要求所有数学相关的专业课成绩必须在A以上,且整体课程均分要求也较高。伦敦大学学院则会在不同候选人之间比较他们的专业课成绩,更倾向于录取大三成绩更好的学生。
还有,英国的学校在发放offer后,会设置condition(简称con),如UCL、IC等,通常要求你在大四时保持一定的均分,特别是帝国理工,会要求你大四均分达到88,毕设成绩也需达到88分。因此,你在大四申请结束之后,课程方面也不能过于懈怠,不然很可能会达不到con要求。如果你换ucon,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是也不需要过分担心,因为如我看今年有些学校如果招生情况不好,他们最后也可能会降con录取,给你发offer,通常发生在每年的六到七月份左右。
我个人认为,在理工科的申请中,托福和雅思成绩只要够用就行,即达到项目要求的最低标准即可,没必要花费太多时间去刷非常高的分数。大部分学校要求总分7分,单项6.5分就足够了,香港和新加坡的学校要求可能更低。如果你短时间内雅思考不出来,部分英国学校也接受你在申请时未达标的雅思成绩,但会在后续的condition offer中要求你补交合格的雅思成绩。如果你雅思成绩的小分稍微差了一点,也可以带着这个稍差的小分成绩去申请。学校可能会在后续的con中,为你增设一个关于雅思成绩的条件。只要你后续考到了合格的雅思成绩,可以提交给学校换con。但后补雅思的话,如果你的整体竞争力不是特别强,那么学校可能会对你的录取优势产生一定影响。
至于GRE方面,我觉得如果你不打算申请美国的学校,而是考虑英国、香港、新加坡和加拿大等地的学校,那么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强制性的GRE要求。GRE更像是锦上添花的存在。你可以选择考一个GRE,但它并不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竞争点。核心的竞争点仍然在于我之前提到的GPA以及相关的学术成绩上。
关于英港新(尤其是新加坡)的留学申请。目前,我正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计算机硕士项目,该项目要求申请者提交GRE成绩,总分320分,写作3.5分。但是这一要求实际并非强制性的。据我了解,周围不乏有未带GRE成绩却依然被录取的同学。所以如果你实在考不出来的话,完全可以尝试不带GRE成绩直接申请。所以我对比的建议是,如果你英语基础非常好,时间非常充裕,可以考一个出来,算锦上添花的这一部分。
总体而言,GPA越高越有竞争力;雅思或托福成绩则需达到学校要求的最低标准,够用即可;至于GRE,如果时间允许,考取一个满意的成绩能够作为加分项,进一步提升您的申请竞争力。
我个人的观点是,
在保证GPA足够的前提下,背景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
,前提就是你拥有一个足够好的均分。就目前的体感而言,科研和实习这样的软背景在申请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研和实习是
推荐信的主要来源之一
。特别是当你打算申请多个项目时,与你的科研或实习项目导师搞好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申请季,你可能需要频繁麻烦他们帮你进行网推,前前后后要麻烦很多次。我建议你可以利用一段时间,专注于科研或实习,同时努力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将是推荐信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其次,科研和实习经历是丰富你简历和文书内容的主要来源。
相关的项目经历和科研经历不仅能够确保你的文书有东西可写,还能够避免让你的文书内容显得单薄和空洞。
接下来我要强调的是,如果你是像我这样跨申的学生,比如从EE跨申CS或AI,那么
软背景的提升便是提升你专业匹配度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以我个人为例,我比较想转码,未来想做一些AI方向的工作,所以我自己会去找大量的AI相关的科研经历,通过这种方式去增加我的专业匹配度。因为许多英国及新加坡的学校在录取时,会严格考量申请者的专业匹配度,若匹配度不足,可能会直接拒绝申请。此外,如果你有意向申请如金融科技(FinTech)这类融合了技术、金融与商科元素相关的专业,学校可能会比较看重你相关的实习经历,最后,如果你计划申请研究型硕士学位,那么相关的科研经历,甚至包括一些已经发表的科研论文,尤其是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的论文,将是申请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关于如何准备和提升个人软背景,我这里给出一些建议。
我的首要建议是,
你需要尽早明确自己未来申请的方向,这样可以尽早开始海投相关的科研或实习岗位。
因为我主要是科研方面的经历,所以我讲一下科研的部分。大一刚入学时,可以先熟悉校园环境,随着学习的深入,大约在大一下学期左右,当你心中有了较为心仪的方向时,就可以准备好个人简历,开始联系海投,主动联系各实验室,询问是否有实习生岗位空缺,这一过程类似于“套磁”,你需要到处去找导师,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指导你。这个过程刚开始可能不会那么顺利,因为你刚进大学,没有相应的方向,就可能海投,早投,并且尽量多投。不一定会有很多导师愿意带你,但你只要找到了第一份的之后,你后续的几个就比较容易找到。
我大致梳理一下我的时间线。
首先,大一下学期时,我海投了一波,然后成功联系到了我们学校计算机学院的一位导师。在他的指导下,我做了一个为期一年的目标检测项目。接着,进入大二,基于我在目标检测项目中的经验,我又联系到了信通院国众的一位导师,并在他的指导下开展了一个为期一年的图像恢复项目。到了大三下学期,也就是今年,我发现自己对于计算机视觉(CV)方向并没有特别浓厚的兴趣,再加上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则非常火。于是,我联系了一位AI院的导师,去做了一个音乐生成的项目,这个项目后来也成为了我的毕设项目。同时,这位导师也成为了我推荐信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我还与实验室的师兄合作了一个大模型情感识别的项目。目前,我们有一篇论文在投。
所以,总的来说,
找科研就是要早投和海投。
你可以先在学校官网上搜索你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或导师,了解他们的研究内容,然后找到他们的邮箱地址并发送邮件。在邮件中,表达你的研究兴趣、个人优势以及你希望参与的研究方向。即使不一定能直接获得机会,但能和他们聊一聊也挺好的,可以让他们帮你指引方向,或者介绍下别的合适的导师。
通常,
第一份科研机会可能会比较难找,但一旦你成功获得了第一份,后续的机会就会相对容易许多。
如果你还不确定自己对哪个方向感兴趣,或者实在不知道自己想申请什么方向,那么建议你广泛投递,与多个导师进行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适合的方向。
不过,我的建议是,虽然要尽早开始准备,但一定要确保你的GPA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因为实习和科研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影响你的学业成绩。所以,在追求软背景提升的同时,一定要保持优异的GPA,这是前提。
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保证GPA的基础上,尽早并广泛地寻找和争取科研机会,以便在申请时拥有更加丰富的软背景。
注:(本文图片由微思学员本人提供,谢绝其他机构和个人任何形式的转载和使用)
❤
文章内容较长,特意分为上下两篇,本文为上篇,下篇明日放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