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城市数据团
用数据认识世界 | 用数据改变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派THU  ·  一文解读:时序基础模型的缩放定律 ·  4 天前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  ·  我,在腾讯月薪6万,离职后突然惊醒:人越努力 ... ·  5 天前  
CDA数据分析师  ·  【干货】竞品分析怎么写?戳此了解深度指南! ·  4 天前  
国家数据局  ·  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之四十三 | ... ·  3 天前  
国家数据局  ·  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之四十三 | ... ·  3 天前  
大数据文摘  ·  Nature重磅:AI化学家再升级!大幅提升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城市数据团

ofo小黄车告诉你,哪些城市最能吸引大学生?

城市数据团  · 公众号  · 大数据  · 2017-10-16 10:59

正文

最近轰轰烈烈的双一流大学结果尘埃落定了,几家欢喜几家愁。对城市而言,有好大学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能否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过来发展。

 

最近,城市数据团联合ofo小黄车, 抽样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成都、武汉、郑州八座城市的数十万个大学生注册用户,并对他们就读学校所在的城市,与他们最近高频使用小黄车的城市进行了比较,以识别其流向。通过这一方法,我们针对各类大学生的城市选择做了一个有趣的小研究(由于学生样本和城市样本的有限性,本次研究的结论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

 

首先,请看下图: 

 


在这张图上,每一个亮点就是一座城市。亮点越大,说明该城市留住的本地大学生、或接收的外地大学生越多。从全国尺度来看,可以清晰地看到几个大学生流向的重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其次则是杭州、南京、郑州、武汉与成都。而这张图中线条流动的往复关系,则说明了大学生在城际之间的流动。


无论留在就读大学所在的城市,还是前往一线城市,或者回到家乡、乃至去往第三城市,都是大学生们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选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每个人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不同。

 

但我们仍然不妨来看看,大学生的流动意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把“流动意向”简单地分为留在大学所在城市、去一线城市和其他三类,并重点对前两种去向进行比较。

 

先来看看,大学生流动意向与学校有关吗?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学校分为重点大学(包括双一流、原985、原211)和非重点大学,分别统计了每类学校的毕业生留在就读城市的比例,以及去往北上广深的比例(以下统计中不包含坐落在一线城市的学校),结果如下图所示:

趋势非常明显,对于非一线城市的大学生而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留在本地的比例更低、去往一线城市的比例更高。

 

再按学历比较呢? 


我们将大学生按学历分为研究生、本科生和其他三类,趋势也是非常明显的:越是高学历的大学生,留在本地的比例越低、去往一线城市的比例越高。

如果我们同时考虑学校级别和学历,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重点大学的大学生,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超过三分之一都选择了前往一线城市。而非重点大学研究生前往一线城市的比例不到20%,本科生的比例更是只有4%。

 

总的来说,越是高学历和好学校的大学生,越愿意去一线城市拼杀;留下的大学生,则乐于在熟悉的环境中悉心经营自己的未来。

 

那么,这种差异是否也存在于不同性别之间呢?请看下图:

总的来说,男女大学生留在就读城市的比例是非常接近的。但当比较前往一线城市的比例时,将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重点大学的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愿意前往一线城市,非重点大学则是男生对一线城市热情更高,二者之间略有差异。

 

当我们同时考虑性别、学校级别和学历,则可以绘制出以下这张图:


这张图请大家自行解读吧。


以上,是基于学生视角的观察。我们可以把视角回到城市,看一下到底哪些城市更吸引大学生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不同城市的对本地大学生的“城市就业吸引力指数”——我们筛选出双一流高校和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用户,以留在就读城市的大学生数量与大学生总数的比值,衡量城市对本地大学生的吸引能力,并给出排名: 

毫无疑问,一线城市比二线城市的大学生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更高。


在一线城市中,上海大学生留沪比例达到70%,相比北京的大学生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高出10个百分点,而广州的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为45%。


在二线城市中,成都对本地大学生的吸引力指数最高,为45%。而杭州以35%紧随其后,南京和武汉水平接近,而郑州大约为20%。

 

对于这些离开了读书所在城市的大学生,又有多少去了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呢?请看下图:

在这张图上,向上的柱子代表留在就读大学城市的大学生比例,向下的柱子代表大学生去往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比例(对一线城市,向下的柱子表示前往其他一线城市的比例)。

 

我们可以看到:

 

在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毕业的大学生去往其他一线城市的比例是非常低的;相比之下,广州则有相对较多的毕业生前往其他一线城市。

 

在二线城市中:

  • 留在本地比去一线城市多的:成都、杭州

  • 留在本地和去一线城市差不多的:南京、郑州、武汉

 

每个城市之间的大学生毕业流向,我们也可以用图示清晰地表示,请看下图:



在这张图上,城市间的连线代表大学生流动的方向。每两个城市之间都有两条连线,线条的粗细表示这两个城市间流动的大学生数量占流出城市的外流大学生总数的比例,线条的颜色则代表流入的城市。

 

我们可以从上图中清晰地看到城市间人才输送关系:比如上海-南京之间有一条橙色的粗线和一条蓝色的细线,橙色粗线表示有较大比例的南京大学生流向了上海,蓝色细线表示有较小比例的上海大学生流向了南京。很明显,这种就是典型的城市间人才输送关系(南京输送人才给上海)。同样的这种关系还存在于:郑州-北京、武汉-北京、武汉-上海等。我们还可以观察到,整个图中几乎没有深红色和橙色的粗线存在,因为几乎没有北京和上海大规模向外流出的毕业生。

 

我们再选择5个城市看看大学生的具体去向:

 

1,  广州:偏好广东省内城市。



广州大学生相对偏好省内城市,超过30%都去往了深圳,也有部分去往了周边东莞、佛山、珠海等地,前往北京上海的比例仅占12%。


2,  成都:不是省内就是一线。

 


我们可以看到,从成都前往异地发展的大学生中,有大约30%去了北上广深,但仍有20%的大学生去往了本省内的绵阳、德阳、乐山等城市。


3,南京:长江经济带人才输送中心。

 


南京的大学生的发展去向是比较明显的,基本上以长三角为主。从南京去往其他地方的大学生中,20%去往上海,15%去往无锡、杭州、扬州、合肥等长三角城市,另外也有15%去往北京、深圳、广州等地。

 

4,杭州:除了本地,首选宁波。

 


与大部分城市不同,杭州大学生寻找异地发展机会时,首选城市并不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大学生有很高的比例留在杭州,还有相当大比例前往宁波,临近的上海市对于杭州大学生的吸引力仅排在第二。

 

5,武汉:天天向上,目标均衡。

 


比起同为二线城市的成都、南京、杭州等城市,武汉大学生对一线城市的偏好更强,去往一线城市的比例高达45%。

 

看过了这些,不知道你选择(当年的选择/现在的选择/即将做出的)是怎样,是否和他们一样呢?


说明:

1.本文中使用的数据由ofo小黄车提供,分析和撰文由城市数据团完成,并由双方联合首发。

2.由于学生样本和城市样本的有限性,本次研究的结论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

3.关注微信公众号“城市数据团”,对话窗口回复“北京大学生、上海大学生、广州大学生、成都大学生、南京大学生、杭州大学生、武汉大学生、郑州大学生”中的一项,可查看大学生去向图。回复“各类大学生去往一线城市的意愿排名”,可查看对应内容。(请在公众号窗口回复,不是给本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