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语盈的领读
音乐 | Corrinne May-Journey
麦家说:世界很大,但书最大。因为书能让世界变小,让我们长大。
【麦家陪你读书】,陪你在阅读中长大,陪你的心去往远方的世界。
在昨天的共读里,我们介绍了波伏娃并不仅仅是一个勇敢的女权主义者,她更有敏感、脆弱、多情的一面。
她的成就也不止于人们所熟知的《第二性》,更是著名的文学家、存在主义学家。
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与生活环境成就了波伏娃?她的童年又有什么样的经历?
波伏娃曾多次强调自己的童年非常非常幸福,结果真的如此吗?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共读,一起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波伏娃出生在巴黎的一个富裕家庭,母亲弗朗索瓦丝家在金融界拥有赫赫威名,她的外祖父布拉瑟尔是巴黎著名的银行家。
父亲乔治家在政治界也风生水起,都属于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但波伏娃的父亲和母亲的成长环境却有很大差异。
殷实的家庭与波伏娃的爷爷对享乐主义的推崇,给予了乔治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同时也造成了他过于理想主义的性格。
他喜欢抒情,热爱艺术,认为工作是降低身份的事情,只是在业余时间做做戏剧演员。赚不了什么钱,很快就挥霍光了父辈留给他的遗产。
还好后来靠关系,进入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做辩护律师。
但乔治工作并不努力,他心心念念的要投身的是戏剧行业。三十岁之前,他只希望能够娶个富家小姐过日子。
波伏娃的母亲弗朗索瓦丝作为家里的大女儿,自小被要求更加懂事,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在父亲的介绍下,与乔治相识。
弗朗索瓦丝的性格固执且多情,乔治则整天无忧无虑、轻松自在。
弗朗索瓦丝一下就给他迷住了。对乔治而言,弗朗索瓦丝的父亲银行家的身份,正好符合他对于妻子的要求。相识不久后,他们就结婚了。
蜜月旅行的时候,弗朗索瓦丝发现了乔治很自私,又没什么抱负,整天在外面花天酒地。
而当时的婚姻观念认为,不管男人做什么,女性都必须保持忠贞、清白,不允许反对。
因而在外人面前,她必须努力克制自己的失望与厌恶。只有在面对比自己更弱小的女儿时,她才能发火。
1907年,波伏娃出生,弗朗索瓦丝家的银行生意开始下滑。
一年后,波伏娃的外祖父布拉瑟尔彻底破产,随之而来的是政敌的各种攻击。到了1910年,布拉瑟尔被判处十五个月的监禁和五百法郎的罚款。
尽管如此,乔治仍然鄙视通过工作获得的成功,装作对金钱不屑一顾。
生活的贫困、父母的无视和爱人的花心让弗朗索瓦丝几乎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她只能从女儿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并根据自己的经历规划孩子的人生,努力让孩子走自己选择的路。
波伏娃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待,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三岁时便可阅读,在同龄人中称得上是出类拔萃。
1915年,一战的硝烟渐起,乔治加入了军队上了前线。
谁知出发三个月后,乔治的心脏病发作,只能呆在家中养病,波伏娃家的经济状况愈加低迷。
但另一方面,乔治也有更多机会培养女儿的兴趣,每天晚上他都为妻女朗读各种戏剧。
父亲的渊博学识让波伏娃极为自豪,对他的崇拜到了狂热的地步。在她的周围,没有一个人比父亲读的书更多。
这份自豪,也奠定了波伏娃对文学的信仰。
如果说父亲是波伏娃阅读上的领路人,母亲就是她写作上的启蒙导师。正是有了母亲的激励,波伏娃七岁就开始写童话故事。
阅读和写作丰富了波伏娃的精神世界,但生活的贫困还是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波伏娃的性格。
她在多本回忆录里提到过上体操课的情景:穿着一件非常狭窄的紧身衣,站在一堆穿着漂亮裙子的女孩子中间,这更加突出了她的笨拙,就像一只滑稽的小猴子。
其他时候她总是穿着亲戚们的旧衣服,袜子是破的,鞋子笨重,指甲脏兮兮的。
有一次,她终于穿得干干净净去学校时,她的同学们惊讶极了。
战争结束后,布拉瑟尔也计划过东山再起,他儿子发明了“一种用两苏的硬币就能开启的罐头”。
他自以为成功就在眼前,卖掉了家里仅剩的首饰,还找人借了钱。结果一个竞争对手偷走了他的专利,他们绝望地上诉,对方却胜诉了。
此后,家里的生活越发节俭,贫困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搬到了更为便宜的雷恩街七十一号的六楼。那里狭窄阴暗、破旧不堪。
她的父母脾气越来越差,父亲经常在公共场所大声喊叫,傲慢地批评一切;母亲为了省钱,一个人包揽了所有家务活,整天疲惫不堪,哀声载道。
两个人动不动就会为了钱吵架,后期她的母亲甚至不敢向她父亲要钱。
这让波伏娃与父母的关系一度紧张,她厌恶母亲的控制,也看清了父亲的品性。
他父亲经常对她说:“你可真难看,我可怜的女儿。”“你必须努力工作,不然是嫁不出去的。”
波伏娃后来回忆起这段时光,记忆中的关键词只有:耳光、抱怨和吵架。
在那样阴暗的日子里,波伏娃逐渐认清了自己的志向,她在《第二性》中写道:“一定不要成为家庭主妇。”也就是母亲那样的人。
她想要做的是,成为一名作家,并实现经济独立,找到属于自己的荣耀。这样的信念,让波伏娃更有安全感。
1925年,波伏娃的学校来了一名新学生,她留着男性一般的短发,身体健壮结实,年纪轻轻却学识渊博。
1925年正是法国女权主义萌芽之期,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男性化的道路,想要展示——女性并不比男性差。
这让波伏娃看到了别样生活的可能性。她决定在成为作家前先做一段时间的老师,努力地通过了中学毕业会考,以获得教师的职位。
她母亲知道波伏娃的打算后很是担忧,她认为女性不应该抛头露面,流连于世俗只会让她迷失心智,失去信仰;她父亲则认为教师的归宿是老学究,不会有什么非凡的成就。
如果她是个男孩子,就可以去攻读工科学校,掌握一些实实在在的技能,洗刷自己身上的耻辱。
但她并不在意任何看法,她父母的也一样。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她给自己立下誓言:绝不虚度光阴。
她利用一切的时间学习,放弃了所有娱乐。虽然每天都很疲惫,但她很快乐,迷恋有些冒险式的奋斗。
随着接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波伏娃开始怀疑自己的基础教育:自己父母灌输的理念就是正确的吗?
心中有疑虑,就容易产生分歧。
她认为婚姻双方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没有谁应该去服从谁的说法。
她也不明白父亲为何要藐视劳动,靠自己的工作获得经济独立本应该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
十八岁的波伏娃,已经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用自己的思想反对社会主流观点,奋起抗争为自己争取权利。
波伏娃的想法在现在看来,是理所应当的。在20世纪初期,波伏娃就能有如此想法。实为难得。
而时人看来,作为一个女性,她的智慧和思想只会带她走向失败。没有人赞扬她,更没有人喜欢她。
她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欺骗父母去参与一些更冒险的活动,拥有疯狂的夜生活。
她第一次,彻彻底底地摆脱了父母的控制,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而以前那个循规蹈矩的她,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进入青年时期的波伏娃又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呢?她又会如何面对她的父母呢?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的共读。
上期回顾:
《波伏娃:激荡的一生》精读第1天:她是女权主义的先驱者,却在不平等的爱情里难以抽身
领读人:羊子姑娘,愿笔含情,努力前行。
主播:语盈。声音与文学的狂热分子,多重身份的斜杠青年,相信语言自有万钧之力。新浪微博@宇莹儿
责编:琴叶榕
插图:文中插图来源于网络,著作版权属于原作者
文末曲:Corrinne May-Journey
原价55元的《人生海海》,
现在购买可享当当大促,
满100-50,低至27.8元一本!
2本就可以包邮~
一本自己看,一本送朋友
超级划算哦
↓ ↓ ↓
▼《人生海海》,在阅读原文里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