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读书
文字之美,精神之渊。关注当下优秀出版书籍,打捞故纸陈书,推出凤凰网读书会、读药周刊、凤凰好书榜、文学青年周刊、凤凰副刊、一日一书、凤凰诗刊等精品专刊。在繁杂的世俗生活中,留一点时间探寻文字的美感,徜徉于精神的深渊,安静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跟不上科学步伐的哲学,还能回答人类的终极之问吗? ·  2 天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质朴是美的必要条件 ·  3 天前  
十点读书  ·  摆脱年龄焦虑最好的方式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读书

奈保尔和他殖民主义的伤口:“那天你突然意识到自己是黑人。” | 一日一书

凤凰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9-07 07:11

正文


作家看人


作者:  [英] V·S·奈保尔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A Writer's People
译者: 孙仲旭 
出版年: 2009-3
页数: 198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精典文库
ISBN: 9787305057427


内容简介


在奈保尔令人赞叹的五十年职业生涯中,他的写作一直致力于追求真实,这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独一无二的明晰性与才华。在《作家看人》(A Writer's People)中,他对我们思考、观看与感知方式的探索,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明晰,并掺进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


这部非凡的著作所反映的,是一个知识分子深深涉入的那种“严肃认真的旅行者”所面对的同化带来的挑战,对这个旅行者来说,单一的世界观是不可能存在的。奈保尔在本书中写了古典的时代——我们还保留着的,我们已经遗忘了的——以及最近的过去。人物类型各异,比如甘地、德雷克·沃尔科特、福楼拜等,在他富有同情心的笔下都被细细描摹,同样被细细描摹的还有他在特立尼达的早年生活,他家族史中的沉默,以及安东尼·鲍威尔与弗朗西斯·温德姆在他初涉文学圈时所扮演的角色。


部分是沉思录,部分是回忆录,文笔兼具优雅与揭示性,《作家看人》以一种饱含温和、幽默与感情的特殊洞察力,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当代最伟大作家之一的心灵。


作者简介


英国作家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1932年生于靠近特立尼达西班牙港的chaguanas。他家是来自北印度的移民,祖父供职于一家甘蔗种植园,父亲是一名记者。


1950年,18岁的奈保尔获政府奖学金,来到英国牛津大学专攻文学。大学期间,他的小说屡屡遭到退稿。父亲的帮助和鼓励使得他矢志不移的坚持创作。1953年,他的第一部小说 出版了。这年,他的父亲去世。奈波尔出版的《父子之间》收入了两人的往来书信。1953年成为自由赚稿人。1954-1956年,担任BBC“加勒比之声”的栏目主持人。


1990年,他得到英国皇室的封爵,1993年,成为英国戴维-柯翰文学奖的首位获奖者,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奈保尔的作品主要由长篇小说和短篇故事构成,也包括一些记实性作品。他是一位世界主义作家,他认为这源于自己无根的状态。他对于特立尼达文化和精神的贫乏感到悲哀,他感到与印度的疏离,也不能认同与支持英格兰这个前殖民势力的传统价值。另外,他还批评印度尼西亚、伊朗、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非阿拉伯国家中的穆斯林原教旨主义……总之,阴郁、苦涩、辛酸、对社会黑暗毫不妥协,这就是奈保尔的风格。



目录


一 芽中有虫
二 一种英国式看问题方式
三 视而不见:印度方式
四 迥然有异
五 再说印度:圣雄及以后




豆瓣用户 yestolife 书摘


事后的领悟:“回顾性的光辉”


岛民心态:地方狭隘,经济简单,养育出的人思想狭隘,命运简单……海岛上的人在文学上的可造性,如同他们在经济方面的可造性,和他们在个人成就方面的可造性一样有限。。。这些海盗提供不了多少一位小说家或诗人可以写的,对于一个有才能的人,这些海岛会限制他,很快耗尽他的心力。而如果处在一个更大的,更具多样性的空间,也许可能展翼,成就未曾想过的事业。


“那天你突然意识到自己是黑人。”


远离我长大的小地方那儿泛滥的恶意……我在英国并不走运。我本来对大学有很高期望,但是我在里面没有发现多少。在我所上的学校里,他们绝大多数思想狭隘,小里小气,才能平庸,在BBC里也是这样……我需要魅力而非道德,以此来和主宰世界的卑劣和嫉妒相对抗……曾经有好多年,我渴望进入广阔的世界,此时我已经置身如此,可我跟其中的那些事物保持距离,生活的就像在特立尼达时候一样。


黑人诗歌中,有种诉苦的传统。跟节奏布鲁斯一样。


他们本来无法定义这种空虚,但这空虚却是存在的。包围着他们。他们为之自豪并几乎视为个人拥有的海滩可能让他们知道了空虚的开始……总是要在外界寻求什么----一部电影,一本书,为人的生平-----那可能让一个人不在斤斤计较自身如何……在别的作家都纷纷逃离的空虚中找到了美。


平等的想法自然不对,每种写作,都是某种特定历史和文化的洞察力的产品,这无可争议。各国的文学史都在说明这一点,谁都不介意。


在写作变得不顺畅时,在必须应付难写或者微妙的地方时,陈词滥调无论如何都会滚滚而来,语言就显得捉襟见肘。


我读法国历史,都想是读一个童话之地的事。没有个人看起来真有其人。宫廷是什么?廷臣是什么?贵族呢?我的在心里编造,不过多数时候,我由得他们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如此,我得到了很多事实,缺少内容,难以掌握,但我当时生活在茫然无知的云雾中,周围的世界----在举行宗教活动时我外婆的家里,在我上学时的课本里----一片混沌。这样也活得轻松;奇怪的是,我所受的教育,让我学到的东西很少,想着就应该是那样……我因为成绩优异到英国时,就带着这种见识上的不足。我第一次不得不明白了这种不足,然后不得不又读又写,以弥补不足。


他以为自己的世界是唯一重要的世界……福楼拜以为19世纪法国复杂而纠缠的历史最重要,大家都了解……俄国人(除了屠格涅夫)和马克吐温总是写的清晰。奇怪的是,等到最后尘埃落定,那些写作时似乎自己居于世界中心的人,倒有可能暴露出他们才是土里土气的。




 ·End· 

责编:缀可爱的咪咪酱



凤 凰 读 书

知识 | 思想 | 文学 | 趣味

主编:严彬(微信 larfure)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