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申万宏源研究
发布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研究成果,沟通证券研究信息,交流证券研究经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证券报  ·  最新公示:0! ·  昨天  
中国证券报  ·  央行最新公布!超3万亿元 ·  6 天前  
寒飞论债  ·  其实你根本不懂投资(九)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申万宏源研究

【完整版】蒋健蓉:主动拥抱中国金融服务业更高层次的双向开放

申万宏源研究  · 公众号  · 证券  · 2017-06-29 08:49

正文



蒋健蓉 阮晓琴 龚芳


主要结论

我们认为周小川行长的讲话是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中国金融服务业将有望开启更大力度更高层次的双向开放。2017年6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7陆家嘴论坛”上指出“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受益于对外开放,还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金融服务业大力度的开放始于WTO背景下的2002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建立后中国金融开放步伐不断,但总体属于渐进式开放格局。“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系统WTO的颠覆性升级,将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步向新高度。

开放有力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竞争力的提升,已具备更大力度开放的条件。经历开放,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已经超过欧元区,成为全球第一大银行体系;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银金融机构竞争实力也有明显增加;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从对外投资规模来看,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由2011年的704.38亿美元上升到2016年末的1989.96亿美元,5年内增长1.8倍。

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更强大、开放的金融服务业。开放是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的关键,面向一带一路战略的金融需求,中国金融服务业还普遍大而不强,核心竞争力亟待进一步提升。在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双向开放中,可以预期的是外资准入限制会逐步放开,境内外金融机构相互合作和竞争将进一步深入。与此同时,鼓励更多的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也将成为双向开放的重要内容。

中国金融服务业要主动变革,加快布局新一轮开放。中国金融服务业可以主动把握中国财富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机遇,在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中布局中国财富嫁接全球资产管理。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下,金融机构要积极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跟上企业国际化的步伐,挖掘一带一路沿线业务机会。加快海外金融机构的并购与合作是加速提升国际化规模和能力的最佳方式。

正文

2017年6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7陆家嘴论坛”上指出“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受益于对外开放,还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我们认为周小川行长的讲话是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中国金融服务业将有望开启更大力度更高层次的双向开放。尤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建设态度转为积极,美方还主动提出派出代表白宫最高级别亚洲事务专家波廷格参加2017年5月14日在中国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这个背景下,在后续第九轮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中,中国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将有望落地。对于我国金融服务行业,需要以更积极的姿态主动拥抱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和战略布局,在开放中跨越式地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得竞争和发展主动权。

中国金融服务业有望迎来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双向开放



1.1 中国金融服务业大力度的开放始于WTO背景下的2002年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拉开了中国金融服务业大力度开放的序幕。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银行、证券、保险业就对外开放做出了具体承诺:一是扩大外资银行在我国可从事的业务范围,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开展外币业务、人民币业务、营业许可等方面的限制,承诺扩大本外币业务范围,同时允许外资机构参与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和金融租赁业务;二是允许外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开展股票和债券的承销和交易业务,外资以不超过49%的比例在我国设立合营公司,合营公司可以不通过中方中介从事A股的承销,B股、H股、政府债券和公司战旗的承销与交易业务,也可以发起设立基金;三是扩大开放地区,允许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境内设立机构,同时外资公司逐步被允许开展与中资公司开展相同业务。中国承诺,取消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机构的地域限制,外资保险试点开发城市由最初的上海、广州和深圳,逐步放开至中国境内;外资产险公司可以在我国设立合资公司、子公司和分公司,外资寿险公司只能以不超过50%的比例设立合资公司。2002年,我国还主动引入QFII制度,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资本市场。5年过渡期后,WTO的承诺都相继落地。为了缓和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对国内金融业带来的冲击,我国基本采取了渐进式的开放模式,以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组织模式是最主要的开放形式。

15年来我国金融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在华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增长明显。银行业方面,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法人机构、总行直属分行。据银监会数据披露,截至2016年底,外资银行已在我国设立了39家法人机构(下设分行315家)、121家总行直属分行和166家代表处,机构数量持续增加,营业性机构总数达到1031个,分布在70个城市。证券行业方面,外资在我国参股设立合资证券经营机构。据证监会官网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7月,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达到11家,在华设立代表机构的外资证券类机构达320家;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已有44家。保险行业方面,中外合资保险公司超过50家。据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共计57家外资保险公司,其中,财产保险公司22家,人身保险公司28家,再保险公司6家,资产管理公司1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机构达304家。

1.2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建立后中国金融开放步伐不断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强化和支持双方金融市场的稳定与改革。2009年,在中美战略对话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两大机制基础之上,中美双方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并达成了首轮对话的重要成果。此后每年,中美双方都基本举行新一轮的战略与经济对话,至2016年,双方共举行八轮对话。双方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达成了多项金融开放的成果,重点体现在机构设立、拓展业务范围和跨境投资开放上。

在机构设立方面,中方不断提高外资金融机构参股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上限,美方支持中方金融机构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相较银行业和保险业,我国证券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在中美对话成果中,我国承诺将逐步提高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参股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上限。此外,中方允许外国投资者在合资证券和期货经纪公司中均可持有不超过49%的股份,支持设立加合资证券公司,进行A股经纪、自营交易并提供投资咨询服务,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申请登记成为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同时,美方允许中资金融机构在被允许的领域建立分支机构,并承诺对中资银行和证券机构与其它外资金融机构适用同样的审慎监管标准。

在拓展业务范围方面,中方逐步放开外资机构参与国内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业务的限制,并承诺外资金融机构在银行业和证券业领域享受与国内金融机构同等的权利。我国鼓励外资银行参与跨境贸易和投资的人民币结算业务,承诺将不断扩大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参与我国国债期货交易,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同时,为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开展金融业务,我国允许外资法人银行在债权承销、互助基金等业务方面,享受与国内银行同等的权利,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提供与中资机构同等的待遇。

在跨境投资开放上,不断提高外资参与我国金融市场的资金总量。QFII投资总额度从第一轮对话确定的300亿美元提高到第四轮对话确定的800亿美元;在第八轮对话中,中方首次给予美方2500亿人民币RQFII额度。


1.3  “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系统WTO的颠覆性升级,将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步向新高度

如果说上一轮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大力度开放是基于WTO的全球化系统框架下,那么在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新全球化系统框架下,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将有望步向一个新高度。“一带一路”是由中国提出的国家级战略,旨在加快中国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促进全球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与WTO以商品为基础、促进全球化贸易为特征不同,“一带一路”主要特征是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有流动,不仅满足我国国内的发展需求,也能对外输出,促进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有利于促进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因此,当前的开放的新环境与WTO框架下有两大重要的不同:一是在“一带一路”经济全球化体系中,中国将体现更大的主导权;二是与15年前我国更强调吸引外资不同,中国企业将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更多的走出去,这对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也提出了更多需求。

在“一带一路”的政策框架下,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中外双向投资均不断扩大。从外国对中国的投资来看,根据IMF的证券投资联合调查(CPIS)数据显示,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中,有23个国家对中国进行了证券投资,证券投资规模总计为107亿美元,绝大多数来自于东盟国家,占95.32%;其中,新加坡位列第3位,投资规模为1121亿美元,占12%。从中国对外的投资来看,中国对“一带一路”39个国家进行了证券投资,在中国的对外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总规模为118亿美元,主要集中在东盟、俄罗斯、印度和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其中东盟7国为67亿美元,俄罗斯、印度、土耳其和蒙古共计36亿美元。


开放有力推动中国金融业竞争力的提升,已具备更大力度开放的条件


2.1  中国银行业已初具全球竞争力

在我国间接金融体系为主的金融结构中,银行业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近年来,通过积极改革、提质增效,中国银行业的实力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银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正在稳步提升。据英国《金融时报》统计,中国银行总资产规模已经超越欧元区,成为全球第一大银行体系。截至2016年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33万亿美元,高于同期欧元区31万亿美元、美国16万亿美元、日本7万亿美元的水平。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也显示了中国银行业的不俗竞争力。从上榜银行数量来看,2016年共有119家中资银行入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而2010年上榜家数仅为84家;从排名情况来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稳居第一第二位,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业跻身全球TOP5,整体来看,2016年入围的中资银行中有超过2/3的全球排名比上一年度出现提升;从核心指标来看, 2016年中国上榜银行一级资本、资产规模和税前利润的全球份额依次为22.9%、21.43%和31.62%,分别较2010年提升了14.0、11.5和5.3个百分点,中国已同西欧、美国、日本并肩,成为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四大银行板块之一。


2.2  非银金融机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伴随着泛资管时代的到来,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也显著增强。

资本规模来看,保险业总资产从2010年的5.1万亿增长到2016年的15.1万亿,年均增长超过20%;证券业总资产从2010年的2.0万亿增长到2016年的5.8万亿,年均增长超过19.6%;公募基金总资产从2010年的2.5万亿增长到2016年的9.2万亿,年均增长超过24%;信托业总资产从2010年的3.0万亿增长到2016年的20.2万亿,年均增长超过37%。

业务发展来看,保险业保费收入从2010年的1.3万亿增长到2016年的3.1万亿,年均增长15.5%,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先后赶超德国、法国、英国,并有望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证券行业业务结构不断优化,反映行业抗周期能力的利息净收入和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占比持续齐升,2016年两者合计收入贡献超过20%;公募、私募、信托等加速产品发行,基础资产涵盖债券、股票、期货、股权等多个领域,有扎根国内市场的投资,也有面向全球的资产配置,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不同资产规模、不同期限的多元理财需求。

风险治理来看,保险业全面实行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2016年末保险公司整体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53%;证券业全面建立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行业风险管理水平进不断提升;伴随着监管层对“确保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的不断强化,泛资管行业也将逐步回归本源,呈现规范化发展。


2.3  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近年来,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从对外投资规模来看,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由2011年的704.38亿美元上升到2016年末的1989.96亿美元,5年内增长1.8倍。

银行业是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排头兵。截至2015年末,共计22家中资银行开设了1298家海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并购是大型商业银行加快境外布局的重要方式,截至2015年底,大型商业银行的境外总资产约1.5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约7.5倍;资本金和运营资金约36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1倍;境外业务净利润约104亿美元,约为2003年的3.3倍。以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15年底,中国工商银行境外服务网络已覆盖42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网络覆盖最广的中资金融机构;通过参股南非标准银行将金融服务间接延伸至非洲20个国家,形成了横跨亚、非、拉、欧、美、澳的服务网络,全球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加大自身走出去步伐的同时,也积极为走出去重点客户提供境外投资贷款、承包工程贷款、贸易融资、财务咨询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有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如中国银行作为牵头行以1亿欧元贷款帮助中国光明食品集团完成了对以色列最大食品企业(Tnuva公司)76.7%股权的收购;又如工商银行为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三峡集团收购葡萄牙电力、五矿收购秘鲁铜矿提供支持。

在保险领域,伴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放开,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安邦保险、阳光保险为代表的险企也竞相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走出去:一是通过新设、参股及兼并收购境外保险机构的形式,完善全球经营网络布局,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二是积极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投融资,稳步推进保险资产配置的全球化。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余额362.27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51.23%;2005-2016年间,境内保险机构共发起跨境并购30起,交易总规模达209.42亿美元,项目涵盖房地产、餐饮住宿、金融、医疗等多个领域。

境内证券公司以香港为突破口,积极践行国际化。截至2016年末,26家上市券商中,已有20家设立了香港子公司;A+H券商增至8家,香港市场已成为境内证券公司补充资本的重要渠道。在此基础上,境内证券公司纷纷瞄准国际市场,进行更大范围的市场布局。例如:2016年中信证券国际和里昂证券完成阶段性整合,成为覆盖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以机构业务为主导的国际化平台;海通国际收购海通印度,打造亚太区精品投行;华泰证券以7.8亿美元收购美国AssetMark,进军智能化财富管理领域。通过稳步发展境外业务,国际业务收入贡献日益提升。以股票承销业务为例,在2016年全球股票承销市场上,中国证券公司占据前50大承销商的9席,合计市场份额4.41%;在2016年港交所IPO市场上,中国证券公司占据前50大承销商的17席,合计市场份额29.42%;从境外业务收入贡献来看,中信、海通的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较大,分别为21.42%和13.97%,较去年同期增长32.25%和10.42%,光大证券、国泰君安、兴业证券的境外业务收入贡献亦有大幅度的提升。



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更强大、开放的金融服务业



3.1 开放是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的关键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以欧亚国家共同和平和发展为目标,从陆路和海陆充满现实地将中国未来全球化发展有理有据地展现了出来。而这必将包括三个维度:一是通道,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贸易通道形成;二是物流,鼓励得到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三是文化,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而这些在一带一路的合作内容里被总结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由于一带一路合作选择了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为突破口和前期重点,而这类项目又普遍以资本密集为特征,本质属于投融资合作的“货币流通”在一带一路前期重点合作中占有格外的重要地位。在2017年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促进资金融通”平行主题会议的发言中提到了金融服务业将如何更好地给予资金融通支持。从其发言内容来看,未来的政策动向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运用开发性金融,助力“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结合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泛美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经验来看,开发性金融业务既可链接政府与市场、整合各方资源,又可以为特定需求者提供中长期信用支持。

二是推动商业银行开展网络化布局,为贸易和投资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对于此,近期“一带一路”国家的商业银行在推动金融合作领域做出了积极尝试。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已于近期正式成立,将为区域内的金融合作提供广泛的支持。中国工商银行与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奥地利等沿线国家主要银行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银行合作行动计划,建立了银行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

三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以社区银行、互联网/电信支付为代表的普惠金融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基础设施联通有助于保证金融市场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近年来,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进展,比如中国银联的跨境支付网络已遍布16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各国的企业和居民提供了优质、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务。

四是积极发挥本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使用本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已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中国在签订本币互换协议、货币直接交易、人民币清算行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五是进一步推动股票和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发展,扩大股权、债券融资市场的连通性。目前,沪港通、深港通相继启动,运行平稳;境内企业直接境外上市247家,筹资3180亿美元;15家境外企业累计发行熊猫公司债48单,融资859亿元;尤其是资本市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3.2 中国金融服务业还普遍大而不强

目前中国只有五家金融机构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国内金融机构纷纷走出去,逐步适应国际竞争,特别是风险管理、定价、反洗钱都有了实质性变化。但用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衡量来看,中国的金融服务企业的影响力并不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是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承担了关键功能、具有全球性特征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经营失败,就会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较大影响甚至是系统性风险。从银行业来看,根据2016年11月国际金融监督和协调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正式公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和保险名单来看,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入围;从保险行业来看,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名单里只有中国平安保险入围。

同时,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缺少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投资银行。这主要表现为在客户资产管理、网络布局、资产规模和管理机制上,我国证券公司都缺少国际竞争力。在资产规模上,2016年我国证券行业总资产规模为5.79万亿元,仅相当于同期美国证券行业资产规模的20%。我国资产规模最大的中信证券,2016年资产规模仅相当同期高盛总资产的5%。以营业收入(美国为净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尺度,美林和野村分别在2000年和1987年到达0.27%的峰值水平。现今我国最大的证券公司——中信证券,对应的指标水平为0.05%,与国际投行还存在显著差距。

3.3  金融服务业将迎来更高层次的双向开放

在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双向开放中,可以预期的是外资准入限制会逐步放开,境内外金融机构相互合作和竞争将进一步深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转变外汇管理和使用方式,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2017年1月1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金融行业成为对外放宽准入限制的服务业重点,明确“重点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外资准入限制”。随着外资金准入限制的逐步放宽,境外金融机构将纷纷进入中国,与境内金融机构的合作和竞争会深入。

与此同时,鼓励更多的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也将成为双向开放的重要内容。2015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动外贸结构调整,加快提升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水平”。为了更好地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水平,一方面需要“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在境外提供融资支持”,支持金融机构灵活运用流动资金贷款等方式,加强对有效益的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创新外汇储备运用,通过外汇储备委托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加快金融机构海外布局,提高为实体企业服务的能力。目前从机构分布来看,我国金融机构在境外的覆盖面远远落后于企业。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例,截止2016年末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海外机构覆盖的国家分别为42个、51个、29个和13个,但华为一家其海外分支机构就覆盖了160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金融服务业要主动变革,加快布局新一轮开放



4.1  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迎来全球资产配置新时代

中国金融服务业可以主动把握中国财富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机遇。根据2017年6月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6年中国个人可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65万亿元。高净值人群财富规划及财富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对多元化全球大类资产配置的需求日益显著。BCG私人银行报告显示,目前已有27%的高净值客户拥有境外投资,且其中48%的高净值客户在2015年增加了境外配置;BCG预计中国个人境外投资渗透率在2020年将达到9.4%。另一方面,境外投资者也有对境内资产进行配置的需求。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有价值的投资标的,中国作为高速发展的市场,由于一直存在资本流入限制,境外投资者投资无门,随着中国资本市场领域逐渐开放,必引来大量资金的境内资产配置需求。2017年6月21日MSCI正式宣布将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据MSCI估计,全球目前约有10.5万亿美元资金在跟踪MSCI指数,约有1.6万亿美元资金在追踪MSCI新兴市场指数。按照初始纳入比例,将有8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流入。随着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中国金融服务业要去主动布局全球资产配置的业务机遇:一是拓展资产配置区域和品种,目前国内资产管理机构在资产端的配置都集中在国内,仅有少数的QDII基金进行了海外配置,其中海外配资也多以香港市场为主,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如瑞士、英国,居民资产40%以上都配置在境外资产上,境内资产配置的比例不足60%;二是布局境外投资团队和拓展境外资产管理合作伙伴,主动把握全球资产配置的财富和资产管理业务机遇。

随着金融行业的双向开放,中国金融服务业要去主动布局全球资产配置的业务机遇。在资产配置区域上,目前国内资产管理机构在资产端的配置都集中在国内,仅有少数的QDII基金进行了海外配置,其中海外配置也多以香港市场为主。以BCG统计的全球个人金融资产的境外投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资产端境外配置比例远低于其他国家,95%以上都集中在国内资产,境外资产配置比例不足5%。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如瑞士、英国,居民资产40%以上都配置在境外资产上,境内资产配置的比例不足60%。而境外资产管理机构在资产端都已经实现了全球资产全球配置,这点我们从各类资产管理机构营业收入的全球分布结构中就能看出。以高盛和JP.Morgan Chase为例,其来自美国本土的营业收入占比约为50%-60%,其余40%-50%的收入来自欧洲以及亚太等其他地区,已经实现了全球经营和全球配置。因此,中国金融服务业需要通过海外网点布局,丰富金融产品,提升资产定价能力,主动把握全球资产配置的财富和资产管理业务机遇。

4.2  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挖掘一带一路沿线业务机会

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下,金融机构要积极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跟上企业国际化的步伐。近年来,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并购交易日益活跃,2014年至2016年间共发生并购案件230起,并购规模370亿美元,并购规模超过2007年至2013年之和。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沿线国家的并购规模将急剧扩张,亟需金融企业积极服务企业走出去,跟上企业国际化扩张的步伐。

从行业选择上来看,可以重点布局油气、公共事业与能源、采矿等资源类行业。从数据来看,过去这三大行业合计交易金额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购投资总规模的45.47%,此外计算机/电子、消费品、交通运输、金融等也是相对热门领域。从趋势性变化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公共事业与能源、消费品、化学、医疗领域的并购规模上升明显。

从区域选择来看,可以重点关注东南亚、西亚相关区域的业务机会,其中新加坡是“一带一路”沿线第一大并购目的地,据官方统计,2015年新加坡对华投资占“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对华投资总额的80%以上,中国对新加坡投资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总额的33.49%;俄罗斯是“一带一路”沿线第二大并购目的地,拥有丰富的能源及其他矿产资源,同时俄罗斯基础科学研究能力较为雄厚,尤其在航天、核能、军工等尖端技术研究较领先;此外马来西亚、以色列、哈萨克斯坦等国也是“一带一路”沿线热门并购区域;随着“一带一路”专项建设和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南亚、中亚以及中东欧地区的并购潜能有望进一步释放。


4.3  加快海外金融机构并购与合作,跨越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跨越式提升核心竞争力,使得金融企业的国际化拓展跟上企业国际化的进程,提升中国金融机构的全球影响力。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相比,我国金融企业的国际化布局区域还相对较窄、进程相对较慢,呈现出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服务能力跟不上中国企业国际化扩张需求的特征,中国企业在境外拓展时对国际大投行的依赖度较高。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的大力推进下,境外投行都高度关注沿线国家及市场的业务机会,也正在进行积极有效的布局。面对内外夹击的发展环境,中国金融企业亟需不断提升全球业务能力,满足企业跨境发展需求,来应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

加快海外金融机构的并购与合作是加速提升国际化规模和能力的最佳方式。从境外扩张方式来看,并购、自建和合资是常见的三种选择方式,自建机构的组织成本较高、实施进度较慢,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加速国际化的进程不相匹配;相反,借助并购或合作的方式,境内金融机构能够更快的获得境外渠道、金融牌照资源以及客户资源,能够更快的相应企业国际化扩张而带来的融资以及并购需求。近年来以中信证券、工商银行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都加快了境外扩张的步伐,国际影响力提升明显。因此,国内金融机构可以借助并购或合作的方式来主动、快速地进行国际化布局。


作者:

蒋健蓉,申万宏源研究首席战略研究员

阮晓琴,申万宏源研究发展研究部首席金融产业研究员

龚芳,申万宏源研究发展研究部资深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