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图帝
左图右史,历史地理不分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交通918  ·  突然宣告停运,可申请退款!网友:看完赶紧去了 ·  10 小时前  
杭州交通918  ·  晚间传来消息!DNA复核成功!是他! ·  21 小时前  
午间明道  ·  徐小明:已钝化等结果(0224) ·  昨天  
午间明道  ·  徐小明:已钝化等结果(0224) ·  昨天  
法询金融固收组  ·  2025债券投研与风控能力提升研修班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图帝

卫青直捣龙城,龙城在哪?

地图帝  · 公众号  ·  · 2025-02-09 11:55

正文

(本文1.8万字

汉高祖时,白登之围,冒顿单于围困刘邦;汉文帝时,十四万匈奴入萧关,关中震动;汉景帝时,匈奴据河西走廊,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初期,卫青直捣龙城,从此汉匈攻守之势异也。

图-鼎盛时的匈奴

【汉武即位,不再和亲】

公元前141年(西汉景帝后元三年),景帝驾崩,葬于阳陵。文景之治结束了,历史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公元前140年(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十六岁的刘彻即位第一年,立陈阿娇为皇后,武帝的祖父与皇后陈阿娇的外祖父都是汉文帝。

此时的汉朝,与汉初截然不同,有足够的实力南征北战。

汉初国库空虚,百废待兴。文帝时期轻徭薄赋,一度将田租从1/15改成1/30,甚至曾免除田租长达十一年之久。徭役方面,从每年一个月改成每三年一个月,使农民安心种地。

于是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充溢露积于外,腐烂而不可食。

七王之乱前,朝廷仅控制二十多个郡。平定七王之乱后,朝廷控制了四十四个郡,诸侯王只剩二十六个郡(国)。后来景帝进一步削藩,把亲弟梁王的封地都一分为五,即朝廷四十四郡,诸侯王三十郡(国)。到景帝驾崩前,大国最多一个郡,所谓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让单个诸侯王再也无力威胁朝廷。

汉朝与匈奴的和亲,始于汉高祖刘邦和冒顿单于。当年冒顿单于统兵四十万骑,围困高祖刘邦于白登,为避免两败俱伤,双方和谈。此后匈奴与汉朝结为兄弟之国,匈奴为兄,汉朝为弟,长城以北是匈奴单于的引弓之国,长城以南是汉朝天子的冠带之室。

-白登之围

公元前198年(西汉高帝九年),刘邦嫁翁主(诸侯王之女)给冒顿单于,这是汉匈之间首次和亲,开启和亲大幕。从公元前198年至前140年,汉匈十次和亲,汉朝不到六年就要嫁翁主给单于。

公元前140年(西汉武帝建元元年),武帝即位第一年,嫁翁主给军臣单于。这是武帝首次也是唯一的和亲,军臣单于第五次和亲,汉匈之间第十次和亲。

军臣单于是冒顿单于之孙,他在二十年之内,先后五次向汉朝索要公主和财物。

从汉文帝,到汉景帝,再到汉武帝,每次都满足要求,派翁主去和亲,每次都规模宏大,有数百人的仆从,陪嫁的财物不可计数。

汉朝用女人和财物安抚匈奴,忍耻含垢,虽未丧师却绝对辱国。匈奴则反复无信,经常越过长城打谷草(掠夺人口、牛羊骏马、粮食等)。

军臣单于的骑兵,竟饮马关中西部的渭水,抵达秦朝的旧都雍都。夜晚匈奴人的星星点点火把,照耀着城中的甘泉宫,守城军民魂惊魄惕。

军臣单于放言:“若碰到李广,必生擒之。”此时李广已陆续担任北方七个边郡的太守,匈奴人只知李广大名,不知汉朝皇帝是谁。

军臣单于得陇望蜀,欲壑难填,狼顾鸱张,气焰嚣张。

武帝不打算继续和亲,他即位起就开始谋划,其中南征闽越,就是一次重要的操练。

公元前138年(西汉武帝建元三年),武帝即位第三年,闽越大举进攻东瓯[ōu](东越),包围其都城。东瓯王驺望向朝廷求援。

中大夫(光禄大夫,官职四品)庄助奉武帝命,率羽林、虎贲数百人,南下会稽郡,持节传武帝之诏,令太守发兵。

闽越王闻庄助竟由海道进兵,心中恐惧,率军闻风而退。东瓯王驺望牵着一驾满载好酒的牛车,前来犒劳,喜出望外。

东瓯王打算弃却封地,举国迁往汉朝郡县,保全百姓,安居乐业。

武帝允其所请,封驺望为广武侯。驺望率军四万多人,百姓二三十万,举国内徙,进入庐江郡定居。

图-东瓯国西迁庐江郡

闽越王驺郢闻说庄助班师,东瓯人内徙,现在其地空虚,大喜过望。驺郢率军北上,令人民移往居住,于是不费一兵,不折一矢,完全占领东瓯(东越)。

公元前136年(西汉武帝建元五年),武帝擢右北平都尉(军职四品)王恢为大行令(九卿之一,官职二品)。王恢本是燕国旧地人,一直在边郡军中,一刀一枪累积战功,至中年做到了都尉(军职四品)。王恢最为鲜明的主张,是结束汉匈和亲,将匈奴单于诱至关内,围而攻之。

景帝时期,九卿之一的典客经常空缺。典客掌“蛮夷”事务,即外交事务,类似外交部长,因汉匈仍在和亲,这个职位可有可无。武帝上任第一年,就把典客改名为大行令。任用了两个大行令都不甚满意,直到王恢上任。窦氏对大行令这个职位倒是不以为意,因为此时实权不大。

这年太皇太后窦氏去世,此事乃武帝生命的转折点。武帝以主持丧事为由,罢免窦婴的亲信丞相许昌,拜舅舅田蚡为丞相。而闽越王驺郢趁汉朝国丧,又出兵南下,企图侵占南越国领土,南越王赵胡遣人上书告急。

这次武帝调兵遣将,拜大行令(九卿之一)王恢、大司农(九卿之一)韩安国为将军,各率羽林、虎贲、南军、北军及各郡将士五万人,兵分两路攻击闽越国。

王恢在北方与匈奴对峙多年,是一个纯粹的战将,他从豫章郡出兵,越过武夷山脉,从西部攻击闽越国。韩安国是丞相田蚡的门生,从会稽郡南下,逼近东越旧地。

汉军经历一些小规模抵抗,兵不血刃,平定闽越国。 闽越的都城东冶即今福建福州,地处闽江下游,距闽江口只有约30千米。 福州四面群山环绕,而且闽江过福州后拐了两次弯,加上闽江口的琅岐岛阻隔,任他东海风高浪急,福州相对风平浪静。

图-福州地形

此战后王恢官职不变,但武帝越发赏识他。武帝罢免御史大夫庄青翟,拜田蚡的亲信韩安国为御史大夫。两年后的马邑之围,武帝将重用此二人。

武帝即位几年后,准备对匈奴用兵,匈奴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匈奴的基本盘在哪?】

相传夏桀无道,商汤举兵伐之,商军攻克夏都。商汤效仿大禹流放舜帝于九嶷山(又称苍梧山,今湖南永州宁远县),将夏桀流放南巢(今安徽巢湖姥山岛)。

夏桀之子淳维率众北逃,商朝时称鬼方、混夷、獯[xūn]鬻[yù],周朝时称猃[xiǎn]狁[yǔn],到了战国称为匈奴(又称胡人)。匈奴强盛时居戈壁沙漠(大漠)南北,不盖房子,不修城郭,以牧畜为生,逐水草迁移,设穹庐(毡帐)而居。匈奴人食畜肉、饮畜乳、穿兽皮兽毛,脚踩皮靴。匈奴人自少学骑射,平时牧羊套马,战时全民皆兵。战胜则奋勇轻进,战败便四散而退,来去如风。

秦汉时的大漠,是指戈壁沙漠。戈壁属于荒漠的一种,地表主要是砾石、岩石、碎石,泥土和沙子都被北方卷走。北风往往压到南风,因此大漠以北几乎没有沙漠,但大漠以南从东到西有浑善达克沙地、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

匈奴无文字,风俗重少轻老,饮食衣物先给少年善骑射者,有剩余才给老弱。父死子娶其后母为妻,兄死弟娶其嫂为妻。

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全称为“撑犁孤涂单于”,简称“单于”。“撑犁”意为“天”, “孤涂”意为“子”,“单于”意为“广大”,连起来就是“如天一般广大的上天之子”之意。

匈奴将地盘划分为三块,龙城一带是本部,由单于掌管;东部是匈奴左地,由左贤王和左谷蠡王掌管;西部是匈奴右地,由右贤王和右谷蠡王掌管。通常四个王都由单于任命,各自有大片封地,匈奴重要的六个诸侯王,按权力大小依次是:左贤王、右贤王、左谷蠡王、右谷蠡王、左日逐王、右日逐王。左贤王由储君兼任,当单于去世,左贤王即位后,会重新任命一个儿子为左贤王,然后试图用其他儿子取代另外五个王。匈奴的内部斗争乃至内战,往往就由单于和其他诸侯王的矛盾引起。

图-匈奴的基本盘

匈奴最大的部落是孪鞮氏,即单于所在的部落,另外还有呼衍氏、兰氏、须卜氏,此四氏为匈奴四贵。

匈奴各部落都有封地,部落首领在封地上便是部落王,在单于的大帐中也有官职,比如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单于和部落王帐中也都有固定的机构,官职包括相、都尉、当户、且渠等。

匈奴控弦三十余万,除单于和六王外,大的部落有上万骑,少的也有几千,有二十四个部落王称为万骑长,下面有千长、百长、什长等。

匈奴最核心的区域,位于安侯水(鄂尔浑河)及其支流余吾水(图勒河)的河谷当中,其中安侯水上游河谷有龙城,余吾水上游河谷有单于庭。龙城是单于的都城,单于庭是左贤王的首府,左贤王相当于太子。

匈奴在漠北的牧马地,最初在余吾水上,单于设单于庭,后来势力范围扩大,单于西迁到鄂尔浑河上游河谷,修龙城,原来的单于庭名称没有改,成为左贤王驻地。

图-匈奴单于庭的位置

余吾水(图勒河)是安侯水(鄂尔浑河)的支流,长约704千米,发源于狼居胥山(肯特山脉)。如今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就在余吾水(图勒河)河畔,也就是当初匈奴单于庭附近。

安侯水(鄂尔浑河)是郅居水(色楞格河)的支流,长约1124千米,发源于燕然山(杭爱山脉),上游有两个分支,龙城就在南支的上游。

图-匈奴龙城的位置

匈奴的基本盘,位于郅居水(色楞格河)流域上游河谷。色楞格河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色楞格河、贝加尔湖、安加拉河、叶尼塞河、喀拉海(北冰洋)。

匈奴每年正月春祭,各部落首领小会单于庭。五月夏祭,各部落首领大会龙城,祭祖先、天地、鬼神。匈奴人逐水草而居,并不是到处寻找水草,而是在河谷中不断迁移,牛羊战马吃完一片草场,马上转场。匈奴人无论小会还是大会,只要进入各大河谷,是很容易找到龙城和单于庭的,更不会迷路。

后来匈奴越过燕然山(杭爱山脉),基本盘西扩。在杭爱山、唐努乌尔山、阿尔泰山脉、戈壁阿尔泰山之间,形成了一片新的势力范围,匈奴称为右地,单于庭一带称为左地,龙城一带称为本部。

为了控制西边这块地,单于将右地封给一个儿子。匈奴单于相当于汉朝天子,左贤王相当于太子,右贤王虽然也是单于子,却没有继承权。这种情况在汉朝非常普遍,比如武帝封刘据为太子,封刘旦为燕王,燕国是汉朝的边疆,并不是富庶之地,右地同样不是匈奴水草最为肥美之地。

匈奴右地大多数河流都是内流河,不像左地河流进入太平洋或北冰洋,本部的河流大多注入贝加尔湖最终流入北冰洋。匈奴右地有很多湖泊,乌布苏湖、吉尔吉斯湖、哈尔乌苏湖等,都是咸水湖。


【马邑之围,功亏一篑】

太行令王恢向武帝讲了一个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大破匈奴,斩首十余万。赵国只是战国七雄之一,竟能取得如此战绩,雄心壮志的武帝遂决心终止和亲,效仿李牧围歼匈奴。李牧大破匈奴的细节,请参考《地图里的兴亡》中《战国四大名将》的部分章节。

为了能够围歼匈奴,王恢借助商人聂壹,设了一个局。

图-马邑地形

聂壹是雁门郡马邑(今山西朔州城区)的商人,专做投机生意,他能弄到匈奴人抢都抢不到的南方丝绸,也曾向军臣单于进献稀缺宝物。聂壹的生意风险也不小,常遇到匈奴人和马贼劫掠,聂壹的私人武装不下百人,对付平常马贼尚可,但若遇到人多的匈奴部落,那就只好乖乖拿出大把物资相送。

聂壹联络各部落首领,甚至搭上单于这条线,却未能改变境遇。聂壹也逐渐明白这是无解之局,匈奴人除了牧牛羊,还得“打草谷”才能维系生存,无论是南下抢掠还是抢商队,都是不可避免的。

聂壹作为典型的投机商人,性情和战国时期的吕不韦有几分相似,愿下注拿命去豪赌。吕不韦将家产性命全都压在异人身上,异人即位秦王后,吕不韦成为秦相。聂壹也时常思考,如何豪赌一把,搏个列侯哪怕关内侯,总好过辛苦一世转运倒卖商品。

聂壹认识军臣单于,也与汉朝的大行令(官职二品,九卿之一)王恢相熟。大行令又称为大鸿胪或典客,掌“蛮夷”事务,即外交事务,类似外交部长。

聂壹出奇谋,打算骗单于说马邑城中粮草牲畜财物充足,他先率家将击杀马邑县令,将城池献给单于。而汉军伏兵四起,无论生擒或击杀军臣单于,聂壹至少都是千户侯,子孙后代躺着收田租,不是提着脑袋风餐露宿倒卖商品能比的。

王恢听到如此计谋,又和聂壹精心策划一番,立刻上奏武帝。

在朝堂上,王恢是主战派的代表,他最大的政敌是御史大夫(三公之一,官职一品)韩安国。朝堂上的大臣也分为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

王恢认为送宗室公主与匈奴和亲,是汉室的奇耻大辱。而且匈奴反复无信,经常越过长城打谷草(掠夺人口、牛羊骏马、粮食等)。

韩安国认为,匈奴逐水草而居,轻疾剽悍,善骑射,汉朝军队若卷甲长驱深入大漠,道远力竭,反为匈奴所制,和亲的损失远比战争小。汉初高祖率数十万大军,还是遭遇白登之围,被迫与冒顿单于和谈,这才开启和亲序幕。难道王恢率领汉军,就一定比高祖强吗?而群臣中的大多数人,都赞同这个观点。

王恢在朝堂上斗不过韩安国,因为他缺少一个具体的作战方案,能够击败匈奴的方案。所以聂壹这个计谋,简直是雪中送炭,按此计划汉军不用出塞就能歼灭匈奴主力。

当王恢在朝堂上说出这个计谋,丞相田蚡首先出来赞许此伏兵邀击之计。御史大夫韩安国本就是田蚡提拔的,立刻会意,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认为此计甚好。

马邑之围,武帝几乎是孤注一掷,把家底全都拿出去搏命。

我们先来看将领方面,朝廷三公当中,丞相田蚡是武帝的舅舅,封武安侯,他的功能主要是帮武帝撑腰。一年前武帝的祖母窦太后才去世,窦太后做太后四十年,窦氏权倾朝野。武帝为肃清窦氏的影响,将当时的丞相和御史大夫都免职。提拔田蚡当丞相,就是为了对抗窦氏一党。田蚡没上过战场,他的能力难堪大任,品德更是没有下限。此人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尽干过河拆桥的事情。武帝当然清楚他的能力,田蚡本人也不想上战场。

太尉空缺,御史大夫韩安国,当仁不让,成为马邑之围战场的总指挥。

韩安国本来在汉景帝弟弟梁王处任将军,在七国之乱时,抵抗吴楚联军,立有战功。韩安国为人圆滑,懂得周旋,身在梁国,却搭上了田蚡这条线。韩安国从梁国内史,转投朝廷,初为北地都尉(军职四品),后擢为大农令(九卿之一,官职二品),再拜御史大夫(三公之一,官职一品)

韩安国曾在梁国拜将军,阻挡吴楚联军;在朝廷以大农令的身份,南征闽越国。在武帝看来,韩安国担任统率,资历和能力都没问题。

再来看九卿,首先是郎中令石建,这是九卿当中兵权最大的。石建的父亲叫石奋,曾作为太子太傅陪景帝(还是太子时)读书,石奋和四个儿子,都担任两千石大官(二品或三品),五个两千就是一万,石奋因此称万石君。石奋家族是以忠孝著称的,作战本领不行,武帝就留郎中令石建在身边。

卫尉有两个,分别是未央宫卫尉李广和长乐宫卫尉程不识。公元前134年,马邑之围前一年,武帝即下诏令陇西太守李广入京,授未央宫卫尉。李广戎守边疆近二十年,先后担任上谷、上郡、北地、雁门、代郡、云中、陇西七个郡的太守,是大汉的顶级战将。程不识也曾担任多个边郡的太守,武帝擢其为长乐宫卫尉,兼任雁门郡太守。

大行令王恢,马邑之围本就他策划的,自然要领兵出征。

太仆公孙贺,这是武帝的亲信,此人来头极大,父亲是义渠人,叫公孙昆邪。

公孙昆邪在景帝时投降汉朝,参与平定“七国之乱”,封为平曲侯,食邑3220户。虽然五年后公孙昆邪因罪被景帝削爵,他作为胡人降汉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着特殊地位,景帝也一直重用他。

公孙贺是将门之后,年少跟随父亲在陇西郡学习骑射,与羌人作战。后来公孙昆邪进一步得到提拔,擢为典属国(官职三品),公孙贺也入宫做了太子舍人(官职十三品)。也就是说武帝是太子时,公孙贺就陪太子读书,前途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当武帝登基,公孙贺果然辉煌腾达,擢为太仆(九卿之一,官职二品),掌管帝国车马交通。太仆旗下的奉车都尉(官职四品)掌管皇帝车马,驸马都尉(官职四品)另有一组副车。不仅天子车驾,内史和全国各郡县的车马调度,都是太仆及属官职责所在。文帝时在河西六郡(西河郡、上郡、北地郡、安定郡、天水郡、陇西郡)设牧师苑(养马场),以养马为主,兼牧牛羊。牧师诸苑三十六所,由太仆(九卿之一)旗下六个牧师苑令管辖,有奴婢三万人,养马四十多万匹。总的来说,武帝时期的太仆,可调度人力超十万,战马数十万,牛羊无数。

公孙贺除了出身硬,他与武帝还是连襟,两人娶了卫氏一对姐妹花,武帝娶的是妹妹卫子夫(后来的皇后),公孙贺娶的是姐姐卫君孺,按辈分公孙贺还是大哥。公孙贺与武帝有一个共同的小舅子卫青,形成了后来的“铁三角”。

如果说武帝一生最信任的人,非公孙贺莫属,卫青、霍去病、李广利、李陵、霍光都差得远。

九卿之下,还有一个太中大夫(官职六品)李息,北地郡郁郅县(今甘肃庆城)人,年龄不到三十岁,在军中锤炼过一段时间,是武帝喜欢那类年轻人。李息此番出征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和锻炼,他也是武帝重点培养对象,日后将封侯,官至“九卿”之一的大行令,这是后话。

马邑之围的指挥系统是这样的:御史大夫(三公之一,官职一品)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军职二品),节制其他将军;未央宫卫尉(九卿之一,官职二品)李广为骁骑将军(军职二品);长乐宫卫尉(九卿之一,官职二品)程不识兼领雁门郡太守(官职三品),战争在他的防区进行;太仆(九卿之一,官职二品)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军职二品);大行令(九卿之一,官职二品)王恢为将屯将军(军职二品);太中大夫(官职六品)李息为材官将军(军职三品)。

自高祖被围白登之后,至今七十年,汉兵首次主动攻击匈奴。马邑之围,汉朝动用精兵三十万,可以说是举国之战。武帝丝毫没有要和匈奴试探一下的意思,首战即决战!

公元前133年(西汉武帝元光二年),商人聂壹来到漠北龙城,面见军臣单于。他说马邑县令与自己有血海深仇,他会带人入城杀了马邑县令,向单于献出马邑城,城内人口、粮草、财物尽归匈奴。只求事成后单于能庇护他,并且把漠南各地南北交易的集市都承包给他管理。聂壹的野心真不小,唯有这样才能让单于将信将疑,如果无所图,单纯为了报仇,再巧言令色也很难得逞。

马邑城位于大同盆地西南部,是雁门郡重镇,向南越过句注山就进入太原郡了。马邑是南来北往的贸易运转中心,骏马牛羊漫山遍野、粮食布匹堆积如山。自刘邦与冒顿和亲以来,数十年未再经战争洗礼,其兴旺达到颠峰,这种诱饵才可匹配单于的胃口。对汉朝来说,大同盆地是个南北狭长的大平原,只有几处出入口,其他地方都是高山,猎物插翅难飞,是绝佳的伏击场。当初李牧大破匈奴,伏击点也在大同盆地的马邑附近。

汉朝在郡县通常有太守(官职三品)和县令(官职五品)两层朝廷直接任命的官职,边郡又在重镇置都尉(军职四品)。雁门郡善无城设太守府,沃阳置西部都尉府、平城置东部都尉府,马邑置县令。前三个地方级别高,是重兵屯驻的地方,都在马邑以北,若匈奴洗劫马邑,携带大量财货撤兵,容易遭到关门打狗。

军臣单于虽然将信将疑,这年六月,还是召集了本部十万大军,南下进入雁门郡北部。

聂壹带着几个匈奴人先入马邑,率家将冲入县令府,趁夜击杀县令府几个身着官服的人,其中一人配铜印黑绶,是死囚中曾担任官吏之人。一群人取了首级,悬挂在城门之上,向匈奴斥候报信。

军臣单于听了斥候口述后,立即挥鞭策马,匈奴骑兵万马奔腾、追风逐电,向马邑方向进军。

图-马邑之围

汉军的布局是这样的,雁门新增守军约有五万,长乐宫卫尉程不识兼领雁门郡太守屯兵善无城,他的首要目标是守住雁门郡各大城邑,如果匈奴溃败再伺机追击。

王恢率三万骑兵,屯驻代郡高柳(今山西阳高),待双方交战,便南下到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堵住匈奴退路。李息率步兵两万悄悄隐藏在平城,待匈奴后退便随王恢军一道阻击匈奴。

李广率三万步骑屯马邑,准备阻击匈奴,主要任务是缠住匈奴主力,等待援军。

韩安国率十四万步骑,以及数千民夫,数百牛车,屯在马邑以南的娄烦附近,这里也是当年李牧大破匈奴时的隐藏地,等李广与单于接战,便陆续投入战场。

公孙贺率三万步骑屯代郡的代城,配合王恢动兵,从大同盆地中间攻击匈奴。

原本汉军以为匈奴会经过平城,所以材官将军李息军故意在平城示弱,城门紧闭,城墙上连个人影都没有。若是匈奴攻打平城,李息便渐次投入防御兵力,将匈奴大军拖在平城,其他四路人马会师平城。这样虽然不可能围歼匈奴,同样可以重创对手。

军臣单于也是老谋深算,并没有走常规路线,而是绕道西边,经桑干河的支流源子河,从洪涛山的北部进入大同盆地。等于经过雁门郡善无城以东,和程不识的主力擦肩而过。

程不识得知匈奴大队人马经过,并没有率军阻击,反而下令让斥候小心行事,不要惊扰匈奴进入大同盆地。

匈奴大军兵不血刃进入大同盆地,并且完美绕过了平城。至此汉军模仿李牧可谓异曲同工,匈奴军臣单于带着主力军来了。

为了引诱军臣单于率军深入伏击圈,韩安国令将大量牛羊置于平原山野之中,从平城一直延伸到马邑,等着匈奴人入瓮,好来个瓮中捉鳖。韩安国忽略了一些细节,比如让牧民正常牧羊,甚至不必让牧民知道汉军的部署。

匈奴不缺牛羊,他们吃惯了牛羊肉,喝惯了牛羊奶,一身骚味,马邑粮仓中的小米,令匈奴人垂涎三尺。

当年李牧伏击匈奴,等匈奴人到达袋口,遭到数百牧民阻击,匈奴进入大同盆地,还有少量赵军抵抗,佯装败退才将匈奴大军带入包围圈。这次韩安国伏击匈奴,大同盆地一路上牛羊填野,却并无一个牧羊人。

此时匈奴先锋军已经进入袋口,只要主力深入包围圈,难免要被全歼。然而李牧大破匈奴,斩首十余万,是匈奴人刻骨铭心永远的痛,因此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支万人队来到距马邑百余里的地方,却驻足不前了,军臣单于已经看出端倪,立刻侦骑四处,恰好发现有汉军躲在亭障里面。

西汉边郡在要塞设都尉(官职四品),又在险要地方筑亭障,瞭望敌情。都尉帐下有士史、尉史各二人,负责巡行边塞亭障。这四个人级别与什长相当,官职十七品,是军官中级别最低的(伍长不是军官,没有俸禄)。

雁门郡一个尉史,出来巡边恰遇匈奴,尉史便奔入附近亭障暂避。匈奴不善攻城,连这种小城堡一般都不攻,否则会付出十倍的代价。这次军臣单于闻之,亲自催兵来攻。匈奴将亭障四面围住,尉史自知插翅难逃,便率众下堡楼投降,并将汉朝马邑之围的计谋全部说出。

军臣单于听了面如死灰,惊魂未定道:“原来如此,我早就生疑,几乎中了诡计。”说罢单于立刻回兵,后来还封这个尉史为“天王”。细节决定成败,汉军模仿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伏击匈奴,生搬硬套、画虎成狗、刻鹄类鹜、弄巧成拙,还是输在细节上。

匈奴的撤兵路线,也是军臣单于和各大小王早就拟定好的,他们不会原路返回,而是北上经过平城返回雁门郡北部。

此时王恢的三万骑兵已经接近平城以东,隐藏在山谷中,敛兵不出,距平城只有半日路程。原来匈奴有一支数千人的辎重部队,赶着几万头牛羊,正接近平城接应匈奴主力。军臣单于兵分两路,主力作战部队绕过平城,辎重补给却走平城,计划将马邑洗劫一空后在平城附近会合。

原计划王恢军应该已经赶到平城与李息会和,从城中搬取大量拒马等防御器械,摆好阵势将匈奴残兵堵住。王恢军放慢脚步隐藏起来,因为王恢想把匈奴的辎重部队也放入包围圈。

现在军臣单于突然撤兵,王恢军和李息军却都没有到位,一场阻击战,要变成骑兵冲击对射战了。

李息站在平城城头,扫视城上城下堆满的拒马,心情焦急。汉军善用拒马,为防敌人偷袭,有军营的地方就有拒马。所谓拒马,就是用三根长木,多根短竖木,捆绑扎成的三角形器械,最上方的竖木上捆绑削尖的木枪。摆在营寨四周,可有效阻挡敌人骑兵的冲锋跨跃。即使在逃跑时,也能有效迟滞追兵的速度。

李息军昼伏夜出,运了很多木头进城,赶制了三千多个拒马。这些拒马有高有矮,参差错落,前后不一。原本开阔的空地,可以布置多个拒马组成的大阵,匈奴骑兵在拒马阵中穿插迂回,将完全丧失冲击力,汉军的长矛和刀斧却能大显威力。可惜这些拒马如今摆在平城内,完全没有发挥作用。

前一天李息接到王恢军令,务必放匈奴辎重牛羊过平城,等王恢骑兵会师,再出城排出拒马阵。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北面的匈奴辎重仍然还没到平城,南面匈奴主力却忽然掉头朝平城开拔过来。匈奴骑兵来去如风,再过一两个时辰,主力就能抵达平城之下。

若李息此刻出城摆出拒马阵,在没有骑兵的掩护下,他的步兵将是匈奴的活靶子,匈奴根本不需要冲阵。李息搓手顿足,心急火燎,却一直等不到王恢的军令。

一个多时辰后,匈奴数千人来到平城附近,他们非常谨慎,散开十几里,为主力撤退做好侦查工作。此时王恢也率领前队骑兵赶到平城附近,他却不敢进攻。说到底王恢的骑兵,只能算是会骑马的步兵,骑射功夫与匈奴判若云泥。

王恢望着不远处匈奴主力骑兵扬起的尘土,长叹一口气。按照原计划,李息摆出两万人的拒马狙击阵,王恢三万骑兵在拒马阵的通道内迎战失去冲击力的匈奴骑兵。用五万人的防御大阵,抵御匈奴残兵,王恢自认为胜算较大。

可是此刻,王恢只有三万骑在马背上的步兵,以及两万城内的步兵,布阵已经来不及,对方却有十万铁骑,无异于以卵击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