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
“
马江博说趋势
”
,再点击右上角的“
···
”,选择
设为星标
,
文章每天
自动推送
我是
马江博
,关注我,看清
趋势与财富
。
中国新
基建
正在狂飙突进
。
去年以来,“限基令“成为地方投资一道重要的紧箍咒,到处都是关于暂停基建、基建停摆的消息,中央对于地方化债的严厉强硬态度也是只增不减。
但大家都没有发现,旧基建落幕,一场新基建的狂潮正悄悄席卷而来,水利、机场、运河、港口的投资建设正在全面开花。
一、水利基建一马当先
如果要论这两年哪个行业受到中央的支持力度最大,毫无疑问,一定是水利。
2023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超过1.2万亿,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开始一路绿灯,大坝、水库、水网、防洪设施、供水、灌溉等大批工程拔地而起。
这些工程投资大、周期长、项目重,非国家投资不能实现。
此前中央增发了1万亿的超长期国债,投向了约1.5万个项目,其中超过70%都是水利工程。
而来自中国政府网的数据, 2024年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35万亿,跟苏州或者成都的GDP体量差不太多,对比之下,去年的高铁投资勉强超过8000亿,只有水利的一大半。
水利,在新一轮基建中,已经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机场建设如火如荼
各地最近都在大手笔投资机场建设:
天津耗资188亿建设滨海机场,厦门投资335亿建设翔安机场,大连投资263亿建设金州湾机场,南昌耗资266亿扩建昌北机场,长春耗资256亿扩建龙嘉机场,南京投资500亿建设禄口机场,广州投资544亿扩建白云机场,昆明投资640亿建设长水机场……
随便列举一下,都是动辄几百亿的大投资。
而且不光是大城市,中小城市更有自己的“航空梦“,仅在过去这一年多,就有湖南湘西、河南安阳、四川阆中、山西朔州、西藏阿里等地的机场完建通航,正在建设中的机场也多达十几个。
目前我国有260余座机场,而根据民航局的规划,到2035年,我国民用机场数要达到400个,这意味着未来10年,还要再新增100多个机场。这笔投资远超万亿。
三、运河建设六省通衢
如果说外循环的关键是航海,那么内循环的关键就是运河,在当下这个地缘政治紧张、外贸风险频发的时期,运河被赋予了极为特殊的意义:
意味着未来的发展权必须向内要,意味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更快形成。
所以我们能看到,中部六省正在疯狂地挖运河:
江西投资3200亿元建设浙赣粤运河,广西投资680亿建设平陆运河,安徽投资950亿元建设江淮运河,湖北投资750亿建设荆汉运河,湖南投资1500亿建设湘桂运河,而河南更是推出了47个内河项目,联通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水系。
虽然目前只有平陆地运河正式动工,但最近交通部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已经明确提出,内河水运要聚焦2.5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达标任务。
世纪河道,内河航运大时代即将来临。
四、港口建设再上台阶
和上面大部分都还停留在规划层面的“疯狂挖运河”不一样,这两年沿海城市的港口建设潮是实打实的“行动派”,是真金白银的大手笔投入。
上海港、广州港、深圳港、天津港、大连港、青岛港、厦门港、大连港、舟山港等一批码头纷纷开启“扩容模式“。
就拿财大气粗的上海来说,光是投在洋山深水港上都钱就已经花出去了513亿,此外还有109亿点深圳盐田港、310亿点青岛董家口港………
这背后很大程度是因为,即使全球经济陷入泥潭、商品贸易受地缘政治影响较大,但未来全球经济走出低迷、全球贸易走向一体化仍然是大趋势。
只要有外贸,就有港口的价值。
在当下这个时点,水利、机场、港口、运河的建设的开张,至少有两个肉眼可见的作用:
1、
对冲经济下行
。通过中央加杠杆、财政发力、国家投资来弥补地方投资和民间投资的不足,对冲经济的下行。
2、
提高就业
。通过以工代赈对方式吸纳更多的就业,缓解就业问题。
而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新的基建建设,我们可以发现:
“限基令“的颁布,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基建将彻底停止,而是一种新的姿态,继续前进。
我们历史上有过几轮的大基建热潮:
第一轮,1997年开始,秉承着“要想富,先修路“的历年开始全国修公路、修高速,目的是把农村和城市、小城市和大都市全面连接起来。
第二轮,2008年开始,各地政府在GDP的诱惑下开始大拆大建,高铁、地铁、房地产、各类市政设施拔地而起,区域竞争和拉动GDP是主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