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岚
潘宁,应该是第一代企业家里,结局最特殊的。
小学都未毕业的他,带着一帮杂牌军,硬生生在小镇上干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企业,产品的广告语,江泽民同志都能脱口而出,甚至就连那句影响无数企业家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也是邓小平同志视察过他的厂子后,有感而发。
可就是这样一个荣誉无数的人,却在1999年后说走就走,带着6大计划移民,再也闭口不再谈昔日的辉煌!
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江泽民:容声冰箱我知道,
容声容声,质量的保证!
1984年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元年,这一年,柳传志创立了联想,史玉柱编出了一套软件,段永平离开了北京电子管厂,李东生在仓库里做起了录音磁带……而潘宁,则看上了做冰箱的生意!
当时,作为容奇镇(现佛山市顺德区容桂镇)的工业与交通办公室副主任,潘宁经常到全国各地开会,期间,他发现老百姓对于现代化家用电器非常渴求。
于是回到容奇后,他便组织了几十个人做冰箱。
事情总是想着简单,做起来难。他本人只有小学毕业,研发团队中最优值是也不过中专毕业,大家顶多见过冰箱,对于其原理和构造一窍不通。
这可咋整?
能咋整!学呗,明学不行就偷师,夜里睡澡堂,白天到厂里偷师,运气好碰上技术人员心情好,还能给他们讲一阵。
流程知道了,也去西安交大学习制冷技术,回到镇上,十几个月,几个大老爷们窝在一起,用尽各种土方法,愣是在作坊里制作出了中国第一台双开门冰箱。
(双开门冰箱)
“那是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潘宁一个人冲到雨里嚎啕大哭”。(当地报纸语)
198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将社团企业改称乡镇企业,指出乡镇企业是广大农民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途径,并出台了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关措施。
这条政令为潘宁的冰箱找到了出路。这年10月,珠江冰箱厂正式成立,潘宁将品牌名称定为“容声”。
但光有产品,依然干不过国营厂。
那个年代讲级别,镇干部出去遭白眼,乡镇企业同样受歧视,在很多人眼里,乡镇企业与村里的作坊并没有太大区别。
潘宁当时到北京最著名的西单商场推销冰箱,一位科员翘着腿问他:容声是咋回事呀,是啥级别的?潘宁说我们是乡镇企业,对方随即摆手下了逐客令。
1980年又正是冰箱大战时,在一众冰箱工厂中,乡镇企业珠江冰箱厂是“出身”最低微,委实没什么优势!
思前想后,潘宁认为只有打出品牌,才能实现逆转,保质量是打品牌的不二法门。
此后,潘宁将质量看做“死理”,他在厂里定期举办“质量运动会”、“百日质量竞赛”等活动,号召员工们将质量视为生命。
同时,他还主导珠江冰箱厂建立了一座储存3000台冰箱的检验库,所有已经检验合格的冰箱,必须在这间“仓库”里经过24小时的制冷运行才能出厂,在当时的冰箱企业里,这道检验程序绝无仅有。
后来,还真被他给检查出来了,冰箱厂的喷涂车间率先使用了一种新的材料漆,可这种材料生产的冰箱门上有小水泡。
本来,这类外观上的缺陷,在那个年代很正常,很多消费者也都不会在意。可潘宁“不依不饶”宣布停产两个月,并且迅速召回了已经进入市场的1000台冰箱。
大家当然都不同意,车间主任还拉着潘宁看其他厂家的冰箱:哪家没有这个问题?
可他愣是没改口!
对于中国创业史,这是国内所有产业里第一起“产品召回”案例,对于珠江冰箱厂而言,所有人都信了——质量是生命!
谁家的产品好,消费者心理有本明白账。一来二去,大家都知道了容声的冰箱品质过硬。
没多久,这款产品就在珠三角地区卖脱销了,民间还有了种说法:容声就是质量的保证。
后来,这句话,稍作改动,就成了容声的广告语,——“容声容声,质量的保证”
再后来,江泽民同志在冰箱的生产线上看到了“容声”,还对随行人员说:“容声冰箱我知道,容声容声,质量保证,对吗?”
那是潘宁最好的时代,
也是容奇镇最好的时代
容声在珠三角一飞冲天后,潘宁并未局限于小镇企业,他随即运筹起了全国的生意。
1988年,同行大多还在拼规模,潘宁却率先在行业打起了品牌战,邀请香港影视明星汪明荃代言冰箱广告。
汪明荃的广告打出后,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容声的风头也一时无两。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至珠江冰箱厂,现代化的大楼,极具规模和先进的冰箱生产线,让他连续问了3遍同样的问题:“这是乡镇企业吗?”
在得到确定的回答后,总设计师脱口而出那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
当年北京有关机构公布了全国家用电器产销排行榜,珠江冰箱厂荣登冰箱销量第一的宝座,各经销商抢着到容奇镇进货。
尽管两年后,潘宁将电器厂更名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启用科龙作为全新的商标,但这,也并未影响容声的销量。
那是潘宁最好的时代,也是容奇镇最好的时代。
集团的所有员工,一年最少能领到16个月的工资。每到传统佳节,整个科龙会分成几大组集体抽奖,每个人都能得到奖品,摩托车、彩电、洗衣机应有尽有。
据说每次抽奖时,潘宁都会躲在某块玻璃窗后“偷看”,脸上带着无声的笑容。
“那时你去容奇镇每一家高档酒楼、推开每一家KTV的包间,都能够发现科龙的人。”一位老科龙人如此缅怀“潘宁时代”的盛景。
1996年6月,带着6.6亿元净利润的成绩,科龙电器在香港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
1997年,其股价一度冲破11港元,是发行价的3倍多。科龙的主营业务囊括了几乎全系冰箱产销,其中容声的市场份额超过20%,是公认的龙头品牌。
期间,科龙被香港《亚洲货币》杂志评为中国最佳管理公司和中国最佳投资者关系公司,俨然是中国家电业的未来领军者。
科龙不能飞了,
因为潘宁到了退休的年纪
可谁也想不到,如日中天的科龙,很快就迎来生死劫,因为潘宁到了退休的年纪!
其实,或许退休只是一种“更体面”的说法,准确的说,潘宁是被“董事局”踢走的。
跟所有第一代企业家悲凉的故事一样,他跟他的团队一手缔造了科龙,但科龙的主人却从来不是他。
作坊里敲制冰箱时,镇政府为潘宁团队拨了9万元的试制费,这笔钱决定了工厂的股权100%归属镇政府所有。
以今天的市场观念看,除这笔“天使投资”外,股权分配中还应包括创始团队的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但在那个年代,没有人计较这笔账,或者说没有人敢计较这笔账。
其实,潘宁也并不是没有反抗过,改名科龙,就是想改制。可是,他能赢得市场,最终,却败给时代!
1998年12月,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科龙集团突然宣布潘宁辞去公司总裁职务,4个月后,他卸任董事长,其所有职务由其副手王国端接任。
此前,他一直奔跑于全国各地物色新厂址,看似踌躇满志得要大干一场。
没有争论、没有发声,潘宁就此告别科龙,离开的时候,他带着六大计划(学打高尔夫、学摄影、学开车、学打太极拳、读点近代史、陪太太出国旅游)宣布退休,带着太太去加拿大安度晚年。
为了表“诚意”,他与科龙约法三章:不保留办公室,不拿科龙一分钱退休金,不要科龙一股股份。
移民前,潘宁对媒体说了最后一段话:
“现在退下来,我觉得非常荣幸。
因为好多知名的企业家,有的升了官,有的没有后继力,还有的犯了错误,极个别的上了刑场。
像我这样干到65岁的企业家,屈指可数。
我光荣退休,确实好荣幸。”
这话,是否真心,其实早已不重要,只不过,我们可以看见的是,此后,科龙亏损、被出售,几经易手,无数人怀念潘宁,可他却再未出现过。
本文综合自华商韬略《领袖之殇》、《那些风云人物(潘宁)》、《别了,科龙》。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 刀哥重磅推荐 ❖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