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色字关注,即可免费收阅政商内参。
By政商内参 (微信最好的政经读物,以专业的视角传递政商信息,深度解读政商新闻,这里使你了解更真实的中国) 微信号:zsnc-ok
来源:智谷趋势,微信号:zgtrend
◎智谷趋势丨严九元
今天,一个自称喜欢在家洗碗、热衷向朋友推荐《经济学人》和《华尔街日报》的61岁男子,成为媒体焦点。
他就是郭树清。
昨天他是山东省长,今天成为北京金融大街甲15号的新主人。银监会一把手的变更,引起了外界的遐想:这个自称“不乏理想主义,但更讲现实主义”的“郭主席”,在十九大前夕、在金融改革的微妙时刻,究竟会给银行系统、“一行三会”的传统架构,乃至中国经济带来什么?
01
走钢丝的平衡大师
有一位老朋友曾这样形容这位新银监会主席,“如果世界是一个牡蛎,郭树清可能会选择用刀把它撬开。”打破陈规,把世界撬开,但又小心翼翼,确保世界不乱套。
从这点说,郭树清是善走钢丝的平衡大师。走钢丝的意思是,不愿走平路,挑战高难度路径,但又有绝佳的平衡感。郭树清从央行到建行到证监会到山东到银监会,辗转多地,每一程都可见改革举动,都有撬开牡蛎的刺激时刻,也有保持分寸感的平衡时刻。
2001年,郭树清出任央行副行长,当时中国加入WTO已是箭在弦上,郭树清要面对的,一方面是加速膨胀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固定汇率制度遭到外界诸多质疑。郭树清的平衡战略彼时取得了成效:保持外汇的高增速,同时,汇率制更为灵活,外部压力有所缓解。
2005年上任建设银行行长,他面临着因受贿而被抓的前行长“张恩照”留下的内部乱局,又得立马收拾人心,着手进行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最后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登陆香港联交所上市;
2011年,郭树清掌舵证监会,没多久股市就跌破2200的铁底,郭主席左手安抚失魂落魄的股民,右手力推创业板退市制度、强迫“铁公鸡”上市公司分红,以至于有钱证监会官员直言震惊:“这些目标怎么做得到?每一项都牵动无数利益神经,稍不留神,就会行差踏错。”
而主政山东,郭树清走的又是另一条钢丝,一边是传统的实体经济、另一边他力挺的现代金融产业。为了加快金融业发展,郭树清出的一招让当时人感到意外:为该省大部分城市标配一名“懂金融”的副市长,山东全省17市已至少有13位来自金融系统的副市长走马上任,其中就来“一行三会”。三年间,山东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1.7%,郭氏金改成为一时焦点。
纵观郭树清的经历,他是一个不安分的“折腾者”,在新职位上一定会推行特点鲜明的“郭氏政策”,即使阻力显而易见,也会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但郭也不是“唯市场论”,他想过IPO不需要审核但终究没有推行,他大力扶持金融产业但也没有忘记加强监管。
02
新钢丝
有人说,郭树清用五年半时间走完了388米,从金融大街19号(证监会所在地)走到金融大街甲15号(银监会所在地),中间在泰山脚下停留4年,重返他熟悉的“一行三会”。
但是,这四五年间,中国的银行业和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郭树清面前的这条路,也是“钢丝”路。
这几年,中国金融环境发生的突变,用社科院学者刘煜辉的话说,就是“无序”。刘煜辉说:
2012年绝对是中国经济和金融重要的分水岭……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自由化的无序繁荣,最后导致了现在巨大的金融混乱。
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今年已经上升到10.2%,这是一个荒唐的数据,美国那么发达的金融体系,这个比例也不过6.5%,中国从2012年的6.3%,短短四年时间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
我们在这四年中,好像谁都可以做金融,“脱实入虚”,2012年之后就没有再“实”过。
金融开始空转,金融开始独自繁荣,开始时是影子银行和银行的影子,到今天是琳琅满目的披着“互联网金融”马甲的财富管理平台和越来越复杂的嵌入式投顾的交易结构。
国企不改革,财政不改革,经济当中到处都是软约束主体的条件下,金融自由化单边突进,等于将商品金融系统理论上货币信用创造的无限性释放出来,这就是“洪荒之力”,金融交易性市场创造的无序繁荣。
仅仅是最近两年,我们就见证了P2P骗局、股灾、债灾、楼市疯涨、资本脱实向虚等金融乱象,而银行体系是重要的参与者。
上层也看到了资产泡沫和脱实向虚的危害,启动重典整治,从私募、资管、保险,到互联网金融、股交所、金交所,再到地方债,几乎一网打尽。“去杠杆”运动仍在继续,银行系统在这场乱局中介入的程度有多深,它所需要面临的整治就有多严重。
世界上最难驯服的不是狮子,而是资本。郭树清面前的这条钢丝路有短期和长期两个目标:短期内,排查风险;长期,则是重建体系,避免一场灾难式的银行危机。
2017年中央定下的经济低调是“稳重求进”,稳字当先,“排查风险”是今年银监会的重中之重。如果你打开银监会的官网,点击进入“法规及解读”一项(如下图),就可以发现“风险防控”、“表外业务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P2P网络借贷风险”等字眼。
不过,对于郭主席来说,他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是银行业积累的隐患。
2016年6月,IMF第一副总裁利普顿向中国警告称:“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企业盈利下降而债务上升,这会削弱它们偿还债务的能力。银行持有的不良贷款越来越多。今天是企业债务问题,明天可能就成了系统性债务问题。系统性债务问题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或者引起银行业危机,或者二者同时发生。”
虽然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名义上不到2%,但诸多机构均认为实际的数字要高许多。
郭树清不得不继续扮演好平衡者的角色:一边控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阻止或延缓一场危机的到来;另一边,又得和央行步调保持一致,保证流动性的充裕。
这次的任务难度比以往所有挑战累加起来还打,平衡大师郭树清,能全身而退吗?
03
变局将至?
从短期“排查风险”,到长期“避免银行危机”,问题清清楚楚摆在郭主席面前,但答案并不完全由郭主席说了算。
如今金融业发生的一大变化,就是混业经营的涌现,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个系统的风险会像病毒一样瞬间传染到其他系统。“一行三会”的传统监管架构,存在短板。
在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出现,它们背后都有一个共同原因“分业监管”:
2013年6月,货币市场发生流动性危机,俗称“钱荒”,银行间隔夜利率一度飙升至接近30%,央行与金融机构之间沟通不畅难辞其咎;
2015年的股灾发生时,证监会为防风险,大力清理配资,可惜收效甚微,因为银行、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行业究竟有多少资金进入股市、市场杠杆水平如何证监会并不清楚,“一行三会”的隔阂可见一斑;
P2P爆炸式增长的这几年,监管完全处于真空,监管层用了很长时间才明确由银监会监管,但错过了最佳时机,一地鸡毛。
无疑,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如野马狂奔,跨业监管成不二之选,改造“一行三会”传统监管架构只是时间问题,“超级央行方案”或“一行一会”也已进入舆论视野。
虽然五年一度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尚未召开,整体监管方案还未成形,但有这么几点确实可以肯定的:
1.央行只可能加强,货币政策制定和宏观审慎管理的联系要坐实。
2.金融发展规划职能和监管职能会适度分离。三会既是监管部门,又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部门,两种角色会打架,这种情况需要改变。项俊波才在去年年底突然喊“保监会姓监”,就有这个意思。
3.三会体制早晚会发生实质性变化。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一大教训,就是当时次贷产品横跨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产品设计,监管落后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在这个变革中间,郭树清会担负什么角色,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