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1
日,改编自饶雪漫经典同名小说的电影《沙漏》全国公映。
原著小说《沙漏》于
2007
年出版,虽然是
17
年前的作品,但小说里所讲述的青春从来不会过时,影片最能打动观众的地方便是青春遗憾。
如同电影海报上的宣传语,“沙漏记得,我们遗忘的时光。”原著作者与编剧饶雪漫,就是那个用青春故事陪伴过很多人青春的人。
有趣的是,导演温婧正是当年的原著粉。
她的书架上也有很多本饶雪漫的小说作品,自然少不了大家熟知的《左耳》《沙漏》《离歌》。
当听说饶雪漫在为这部电影寻找导演时,她便有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新人导演,我觉得能有机会跟喜欢的原著小说家合作,这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沙漏》也成为温婧的第一部院线长片作品。她说小说最触动自己的地方,是两位主角莫醒醒与米砂之间双向奔赴的友谊。当小说照进现实,温婧与饶雪漫也实现了原著粉与原著作者的双向奔赴。
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女性情感的细腻捕捉,其中也有着她个人经历的投射,她也有一位与她像莫醒醒与米砂一样关系很好的朋友。她们相识相交二十多年,关系好到甚至在初高中相继为彼此转学。“我很明白友谊的力量,她对我来说很重要。”
从《沙漏》的原著粉转变为拍摄这部作品的导演,除了个人经历成为额外助力,最重要的还是小说文本本身。
“拿到项目后,我一直在研究小说,跟雪漫姐讨论,在想怎么从她的思考逻辑里把她想要的东西影像化,因为她是原著作者与编剧。另外影片最终要面临观众,如何把故事里的情感传达给观众,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沙漏”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要说到《沙漏》的核心。在雪漫姐看来,沙漏有时间流逝的概念,也有传递的意味。”
原小说对“沙漏”这一意象的描写在于,米砂的母亲在离家前给了米砂一个沙漏,上面写着“please be brave”。后来米砂把沙漏给了醒醒,希望给她带去温暖。它作为一个物件细节,既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又传递着治愈的情感。
“重点还是传递这两个字,沙漏是可以倒转传递的,所以它传递的不仅仅局限于治愈,也传递了人生的交错。英文片名‘
Reversed Destiny
’翻译过来是‘翻转的命运’,说的就是两个人命运的交错与翻转。当有着截然不同命运的两个人相遇以后,她们总有一些东西慢慢在趋同、在接近,同时也会有一些命运的交错。”
如何巧妙而准确地表达出这样的内核,温婧与饶雪漫在讨论中,构思出了以成年米砂开头的结构。
“我们在整个大框架里埋了一个悬念点,也与主题紧密相关。我们并未给影片开场出现的成年女人明确身份,故意让她看起来很像醒醒,后面才揭示她是米砂。因为她们在渐渐活成彼此的样子,相当于她们的人生也有一个传递。”
这里也有着对原著小说时间线的延长,小说实际上并未写到17年后的故事,没有写醒醒去世。之所以有了这样的内容,是因为醒醒的原型人物去世了。但这一新加入的结构,并未影响原著故事。
“三本书加上番外篇,这么多内容确实很难在一部100分钟的电影里传达出来。我和雪漫姐讨论的初衷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原著小说,希望把一部分经典情节还原,尽量保护主角三人团的人物关系。”
对于如何拆解故事,温婧有着很清晰的脉络。
“从影片的顺序来说,最开始是成年醒醒的刻意安排,安排了成年米砂送她的回家之旅,再穿插回忆,回到她们学生时期两人命运的相遇。
在成长过程中,两人经过摩擦、粘合再分离。
到影片最后,两人又回到了最初的相遇。
其实我们在打一个闭环,一开始在学生时期米砂自我介绍后,我们没有把莫醒醒说自己的名字剪进去。到最后,放出“莫醒醒”这句台词,想说的就是两人的双向奔赴。”
与此同时,真正理解人物,对讲述故事至关重要。在温婧看来,醒醒自卑、敏感又有一些倔强,米砂自由、大胆,想做什么就敢做,两个人的性格成因很大程度上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
。
“两人吵架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差距。
在两个家长同时出现的情况下,醒醒爸爸想用他的方式缓和矛盾,向米砂爸爸低头。
在平等的友谊基础上,两人的平衡被打破了。
”
这个节点便成了米砂与醒醒人生的交错点。
“站在米砂的角度,考虑到原生家庭的差距让醒醒自卑,那她就选择了不出现。当米砂看见路理和醒醒拥抱,她其实是欣慰地转身,觉得自己走了对他们会更好。
但醒醒的世界里只有米砂,她还是想抛开杂念再次接近米砂,因为米砂治愈了曾经的她。之所以醒醒要让米砂带着骨灰送她回家,是因为她想通过这一段治愈的旅程,让米砂找回他们三人团在一起的治愈感,希望把这种治愈再传递给米砂。”
在最后定稿前,编剧饶雪漫改过多稿,有不下7、8版剧本。她最想保留的内容,几乎都保留了下来。作为导演,温婧深知尊重原著的重要性,也坚持通过细节与影像尽可能地还原原著。“我需要做的就是思考怎么通过影像,把作者想传递的东西展现出来。”
如何用影像塑造人物,温婧分享了她的技巧。在两人友谊建立的起点,也是最开始两个人个性差异鲜明呈现的第一场戏就格外重要。
“米砂与醒醒真正相遇的第一场戏,是醒醒在女生宿舍被霸凌的那场。这场戏里,米砂挺身而出救了醒醒。一是因为她听到醒醒没有妈妈,埋在后面的点是米砂也没有妈妈,因此米砂对醒醒就产生了同病相怜感。二是因为她的性格看不惯一群人欺负一个人。”
醒醒帮助米砂的方式则截然不同。
“当米砂手机被偷时,醒醒沉默地站了起来主动倒出书包里的东西。那场戏里,醒醒看到米砂一个人站在台上,面对台下很多人的窃窃私语,那一刻她会觉得自己跟米砂很像。但是她站起来的一瞬间,不像米砂挺身而出的感觉,而是有点敏感、畏畏缩缩,又不知该如何处理这种状况的样子。但她在那一瞬间站起来是发自本心的。”
俗语称人靠衣装,衣服也会帮助塑造角色。“我想把每个人的人物性格,呈现在他们的穿衣风格上,像醒醒的衣服永远比较松垮,她给自己改的裙子比一般人要长。米砂的裙子原本偏大,一是说明她不会做针线活,二是表明没有人帮她改衣服的大小,侧面表明母亲的缺席,我们很多细节都在交代这些事情。”
其中,扣子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
“醒醒一直是扣完所有的扣子,这里想呈现的是她比较封闭的性格。米砂的衣服其实是像醒醒一样全部扣着的,但有一个设计是,在海边那场戏,两人换装后,她解开了一颗扣子。”
解开扣子的动作,反映的是米砂的心理活动。“米砂通过醒醒、路理、父亲得到了治愈,不想再把自己困在被母亲抛弃后自怨自艾的状态里,她要让自己走出来,所以她把完全扣上的扣子解开了一个。”
“另外,当米砂被小混混骚扰后,醒醒看到米砂的父亲安慰米砂,在那里,我们设计了一个细节点,就是醒醒摸了一下扣子。因为在前一场戏,她为了保护米砂而解扣子。在她的世界里,她只有米砂,米砂是她的一束光,但是米砂的世界里有很多关心她的人。这里也是在埋两个人隐隐存在的不平衡感。”
有一场特别的浴室群架戏,没有常见的苦情套路,而呈现出热血高燃的形式。这也是温婧对两人性格定位之后的影像化处理。实际上,如何用影像呈现这场群架,剧本并未给定具体的方向。
“我希望那场戏变成两人在对抗,对抗所谓的学校霸凌。苦情不是我想表达的东西,我想表达的是她们拾起了自己的勇气开始反抗。”
这种通过视听语言表达人物性格、让行为合理化的方式,在醒醒发病吃生肉那场戏也有细节上的构思,这一场戏对温婧而言也是最难拍的一场。
“这场戏完完全全搬小说而来,它的文字影像化处理就在于怎么让它更合理。小说里是没有醒醒开水龙头这个动作的。当时我想加这个动作,是因为我觉得醒醒虽然自卑,但她的羞耻心与自尊心很高。醒醒不愿意让米砂知道自己的病,但她忍不住想吃东西,为了防止被米砂发现,所以她先打开了水龙头。这些细节我们都有考虑,就是怎么让这场戏更合理。”
在电影领域,虽然温婧是新人导演。但她的导演生涯与创作经验早就开始了,只不过最开始她是综艺节目导演。“我大学学的是文艺编导,最开始在重庆电视台实习写节目台本,19岁就以实习生身份做总导演了,做了《射雕英雄传》全国首映礼台本策划。后来通过校招去了湖南台。”
在湖南经视进到大型节目中心,做《花儿朵朵》、金鹰节,她慢慢成为了中心导演组导演。但温婧当时就认为,做综艺也要会讲故事。于是,她有了想去国外学习怎么讲故事的念头。”因为很喜欢做综艺,当时的想法还是回来以后再去做综艺。“
在国外留学时,温婧做过纪录片,也做记者给一些华人媒体写稿,还去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基金实习。2014年,她从纽约电影学院毕业,2015年又被芒果TV返聘,回来做了综艺《妈妈是超人》总编剧顾问。同时,她用200万拍了一部喜剧悬疑类型的长片。直到2019年,她正式回国做起了影视,拍了一部剧,还有一部已上线的短剧《别惹白鸽》。
在积攒了不同类型创作的丰富经验后,她觉得故事更有意思,对人也更感兴趣了。“对于我来说,我没有把故事分成短剧故事、电影故事这些类别。我觉得如果是好故事,那就是我想去拍的东西。作为短剧,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节奏、频次要比长剧、电影更快。”
短剧《别惹白鸽》与《沙漏》有着不同阶段女性友谊的表达,前者聚焦当代都市青年女性的生活环境和情感状态,后者对准的是学生时代校园环境里的友情。对温婧而言,一个是她现在的状态,一个是她熟悉的情感经历,于是有了她作品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角色。
对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女性故事这一问题,她认为每一个女性都有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存在闪光点和痛点。她喜欢观察人,在她的认知里,没有所谓的固定的类型区分,她也不会把所谓的情感类型化。
温婧不会将自己局限在女性题材里,她目前正在做一些悬疑类、家庭情感类的创作尝试。对她而言,重要的是有没有打动人心的人物和故事。
“我其实很想拍男性题材。因为我之前很喜欢一些港片,包括日韩、欧美的一些兄弟情的影视作品,我会被里面的情感所打动。我也想尝试以女性视角去看男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