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这里有一点非常关键的,
我完全不是在鼓励大家离开传统媒体。
而是在强调传统媒体的人有多值钱,而且只要你方向找对了,未来会越来越值钱。
回到我最初的提问,为什么我们面临的产业级别的机会,却变成了一部人的机会,却是另一部分人的噩梦?
因为辞职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大格局下对整个行业的认知、专业化的媒体运营能力和做互联网内容的思路才是。
做到之前,是要想清楚,这与是否离开传统媒体无关,只与你是否有思路有关。很多时候的跳槽和离开,只是在逃避。
没有所谓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的只是亘古不变的内容法则。
黎瑞刚就是体制内外最好的例子,你说不清他是在做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他只是把对媒体和内容的理解,结合中国市场的情况,做到极致了。
同样的,还有很多优秀的传统媒体人,仍然在给整个行业创造非同一般的价值,依旧保持努力进步,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转轨。
如果你希望打造这个时代的媒体能力,有几点非常重要:
一是保持社交媒体时代的有效信息获取。
这点很多媒体人都懂,毕竟内容创造价值的第一步就是获取信息。
这也是记者采、写、编、评的第一步。其实我第一份工作选择媒体也是为了「找一个信息量大的工作」。
这才有助于把握构建大格局下对整个行业的认知体系,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
如果连风口都判断不出来,你有可能抓住的是悬崖。
比如,可以多看新榜、虎嗅、36Kr这些一线媒体信息节点。
多看你佩服的人的动向,之间关键词搜索他们的名字就行。
这些媒体产品往往埋藏着有效信息的宝藏。
好看正是因为创始人徐达内、李岷等多来自传统媒体,他们有着梳理媒体行业的清晰思路。
这点我也很感激在央视总编室做战略规划的三年,信息量非常大。
那是给台领导写战略的三年,也是在中国最聪明的一帮媒体人身边,学他们怎么分析行业趋势、做出关键决策的三年。
我前段时间还发信息给我当时的组长,他当时带着我形成的很多良好工作习惯。
我都保持至今,现在在一块听听的运营团队里也有注意培养。
大到分析行业的框架,小到一个文档和标题和格式,以及和台领导沟通的一些注意细节。
都对我的职场思维有很深的影响,某种程度而言,我在央视总编室给台领导和各频道总监做了三年知识服务。
二是尽可能和你觉得懂的牛人做到
「物理接近」
。
这个概念来自李笑来,他经常说牛人总是扎堆出现的,牛人之间会做到互相影响。
这种物理接近指的是有效社交,不是仅仅说过话、加了微信号这么简单。
你需要通过自己的有效信息获取,形成清晰的认知和思路,和他们进行有效交流。
更
好的是为他们提供惊
喜和价值,才能形成真正的接近。
别害怕自己的学习会是无用功,好学生永远能得到一次举手交流的机会。
注意力是有吸引力的,你的认知完全有可能成为你的有效社交资本,这一点我非常相信,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三是在分析摸索的过程中,花大量的有效时间形成自己的一条关键主线。
也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这条主线会成为你分析判断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工具。
这决定了你的下一份工作是否能让你升值,是否能变成你的有效谈资。
关注主线的同时,要迅速补足互联网思维,
对于做内容的人来说,需要补足的互联网思维就是产品和技术思维。
因为是新时代同往用户的媒介。上周听吴晓波的演讲,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
“
过去一年时间,他这个传统做内容的人,真正才开始尊重互联网产品和工具。
”
我司CTO蔡滢经常跟我说,计算机是同往未来世界的语言。
他带队建立的一块听听技术解决方案,如今已经帮400多位主讲人实现了付费知识课程的落地。
上周他来我家,搞定了小米电视可以直接看Netfilx, Youtube和TED,指数级别提升了我的生活幸福指数。
对于产品和工具的尊重,我确实最近才慢慢体会到。
因为内容的交付,对于这个时代而言,需要适应各类新兴的媒介,互联网产品和工具不就是这个时代的报纸、广播和电视么?
必须得去掌握基本思路,才能有为内容的打造和传播培养基础,才能有效获取用户和留存用户。
这个时候你才是掌握了一套完整谋生工具的状态,可以准备在市场上不断升值了。
一句话总结,整个内容行业正在经历传媒、教育和出版业的重构。
互联网已经连接了所有人,组织和组织之间,广告和内容之间、知识和娱乐之间的界限都已经非常难界定。
所以现在要想的首先不是你是否要辞职,而是是你是否有这个能力来抓住机会。
如果简单模仿别人的经历,在没领悟道的前提下就去模仿术,是会走火入魔的。
如果不保持自己的能力,任何环境都会变成长长的黑色隧道,不成长才是最大的机会成本。
无论在哪,有自己的清晰思路,去哪里你都不用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