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信任这位前辈,可他脱口而出的这句话,是当时我听到的所有建议里面,最难信的一句,因为现实状况实在让人觉得苦闷。
我也接受到一些影视公司的合作伙伴邀请,问我要不要去他们那儿工作。
但我希望自己摸索一段时间,因为还没完全想清楚。
因为当时我最强烈的感受不是丢脸和失落,而是极其不甘心。
虽然我们项目的执行bug非常明显,我仍然觉得IP商业化的方法论非常有价值。
只是需要重新审视在国内的互联网做内容运营的思路。
高度不确定性的那段日子里,有两位传媒的前辈的也给了我很大启发。
或者是通过他们的讲述和实践,在这个难辨对错的世界里,给远处角落的一个渺小的我提供了些许确定性。
一个是黎瑞刚,一个是罗振宇。
黎瑞刚在我心目中,不仅是复旦新闻学院的学长,更是最有媒体理想和操盘能力的媒体人和生意人。
他是我心目中把中国媒体的双重属性(公共属性和市场属性)运作的最好的领导者,真正做到了体制内突破。
他刚刚开始操盘SMG的时候,整个互联网尚未对传统媒体构成倾袭的态势,当时央视还一家独大,只有体制内才有资格说媒体运作。
2011年冬,在复旦管院第一次听他说用资本撬动媒体的想法。
那时候的媒体远远没有现在这种内容创业的热潮,不当社会公器讨论、不带强烈价值观都会被认为是异端。
他那时候成立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不久,高举高打用来孵化《中国好声音》、东方梦工厂、梦中心等后来霸屏的影视项目。
到今年,你看到的各类新兴媒体平台、内容生产、经纪、影视项目背后都有黎瑞刚的影子。
关键是,黎瑞刚一直在学习美国媒体行业的做法,特别是通过资本运作撬动媒体内容的尝试。
他的很多演讲稿,特别是关于他关于改革SMG的一篇采访,一直在我印象笔记的快捷方式里,最难过的时候我都会拿出来看。
另外一条人格主线的罗振宇,我上周才刚又见到他,听他说如何打造拔尖儿的版权级别付费产品,自己会非常恍惚。
因为会想起2013年,我第一次在台里梅地亚媒体中心听了他关于「 魅力人格体」的演讲。
那个时候他的罗辑思维公众号才做了不久,还没穿上窄脚裤,没遇见脱不花,做出年流水过亿的「 得到」。
这两位前辈不同的发展路径,帮我梳理出了媒体操盘的两条思路。
一条是集体狂欢式的媒体消费;
一条是以人格为载体的内容传播;
让我在不确性中,逐渐对于整个媒体市场有了自己的分析框架,慢慢有了商业世界中的底气。
我自己的创业项目曾试图走第一条路线,但这需要黎瑞刚一般的体制内外操盘能力和融资能力。
不是高水平团队和资本运作能力跑不出来的。于是我选择了小一些的切口,即罗振宇的人格打造路径。
在第一次不靠谱的创业历程里我也发现罗振宇说的是对的。
IP的核心是价值观,而价值观是由人格体现的。
大家喜欢漫威的电影,炫酷的场面与打斗只是表面。
从社会心理学来看,是每个英雄的成长与心酸,都让全球的观众深刻认同与喜欢。
于是我带着IP的思路,看遍了微博微信youtube还有秒拍美拍的新兴红人内容和玩法。
尽可能地去接触媒体行业的思路清晰的人,以及各种类型的网红和大号。
所谓的微博网红、淘宝网红、短视频网红、直播网红、校园网红还有知识网红。
一个个约一个个聊,去研究这些人格IP的崛起路径,去打磨自己的网感。
我不能说自己了解的网红数量是最多的,但真的是最多元的。
各种媒体形式火起来的人我都聊过,youtube上火起来的红人我也都邮件去问。
我也不确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只能一个劲儿的摸索分析。
完全没想过接下来的一年里我能做出千万级别传播的校园网红直播内容。
也完全没想过上线四个月的知识付费项目可以收获近百万级别付费用户。
没想过真的能找到一种方法,做到让内容具有永恒盈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