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派代
每日三篇干货推荐!提供电商老板、实操人员最感兴趣的鲜活资讯及热门干货。是电商从业者的必备微信公共帐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进出口财税通  ·  正月出口退税系列专题课大优惠!3690元仅需 ... ·  昨天  
进出口财税通  ·  正月出口退税系列专题课大优惠!3690元仅需 ... ·  昨天  
亿邦动力  ·  拿捏老外的100个中国APP ·  2 天前  
电商报Pro  ·  美团王兴做了一个小红书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派代

女人孩子的钱好赚,是扯淡!

派代  · 公众号  · 电商  · 2017-09-09 21:32

正文

新零售如此火爆的趋势下,卖家们也在寻求更好的平台和机会,关于这些问题,孩子王徐总给了我们答案!


8月29日下午,新零售专场,以《展望新零售下的商业格局与魅力(深度对话)》为主题的互动环节。以下为互动内容,有删减。


淘宝商家基于原来的平台,又能在其它平台挣钱可能吗?


郉孔育:淘宝和天猫商的卖家,我不知道什么样的卖家可以做到这个事。其中一类除了店铺买卖之外,还有你说的把淘宝的用户更好地留存在微信账户上。除了这一类,三只松鼠产品是有一定识别度,有没有可能出来你说的以外,别的维度是可以让用户和商家,就是我不拿走,品牌识别特别鲜明,老徐一定穿这种衣服,一定这种款,有没有其他的维度是可以基于原来的平台,又活得非常舒服。


白鸦:品牌没有复购率,就不值得买


白鸦:我们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真的有复购率,所卖的品牌没有复购率,就不值得买。购买行为第二就是被动式的购买,如果今天买卖的东西很需要,去比个价,就不太可能玩得起来。

 

我给举个例子,30%以上是食品,进口食品占很大比例。良品铺子是我们这儿做得最好的,因为这是可买可不买,一冲动就买了,复购率高,可以被动式地购买。


第二就是大家经营模型,因为很多老的做淘宝或者做平台电商的兄弟们,大家基本上是套利的模型,搞流量降低生产成本,玩爆款,基本上这件事没得玩,因为你在这玩的是流量的差价或者成本的差价。没有任何特点或者品牌渠道的文化,消费者不可能对你有任何认知,或者任何感觉。


比如说我们这边玩得比较好的大码女装,有一个特点,不仅是文化特点的加价率,消费者说我喜欢他们家的东西。这一类老的电商是可以很容易玩得起来,直通车怎么投比较划算,潮流炒出一个爆款,淘宝搞完怎么搞唯品会,因为他没有顾客和忠诚度,我们看到就这两个特点。


郉孔育:徐总从你的角度,尽管最核心在线下,大逻辑是类似的。从你看白鸦的观点,你有什么补充吗?


徐伟宏:女人孩子钱最好赚,我说那是胡扯


徐伟宏:我还是认同,有什么独特性,我说得稍微具像一点。在座的各位把平台的流量弄到我们这儿,其实我的方案也是一样的,从差异化到独特性。上一部分我也说了,最痛苦的是做到最后,都跟别人一样,一样的结果就是互掐,天天打价格差。

 

后来我们发现, BAT做得够大,但是他们的独特性那么明显,以前我们从获得资源、从商家获得资源,获得更多流量资源、独特的产品代理,这几家我觉得是从用户价值起点,我解决用户什么问题,腾讯解决人跟人的,百度解决人跟知识、信息的,阿里就是人跟商品支付、金融。

 

回到这个问题来看,我们其实也面临如何从使客户变成忠诚客户。前面量品朱总说做17年,我是做商业服务业18年,犹太人讲,女人孩子钱最好赚,我说那是胡扯,谁做谁知道。

 

其实是什么,到最后我们看到背后都是对人的服务,我一直在说,我们做的两个差异,我们从群体角度,把人的基本属性,其实不是我定义的,是社会学家定义,人是社会动物,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交。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社交这件事一定是可持续的,然后我们就把社交这个部分定义成儿童的差异化,是我们自己要去干的。

 

另外从个体角度讲,人是情感动物,最终买单不完全是因为价格,不完全因为功能,这两个部分想差异化是很难的,除非资源无穷多。其实说白了,我们孩子王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我们把情感部分的差异留给家长、准妈妈、准爸爸,把社交部分留给小朋友。所以我们的很多产品是很有意思的。

 

两年前我们平均每家实体店每年线下互动活动是1000场,所有门店都一样,一天几乎三场。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以前营销就是促销,把折打得更有技巧,搞了很多策划方案、文案,现在真不是。

 

我们为了做到家长情感的深度,全中国目前一线的员工差不多6500人,有5000人持有国家育英师执照的,这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是交1000多块钱的考试费才可以拿到的执照。以前的应用场景是妇幼保健院护士还有月嫂才有的执照,现在85%的员工都有执照。除了有育英师的执照,跟一般的营业员完全不一样,我也听到智能零售,讲到人工成本问题,高级育英师在公司内部数量还是比较大。


如果只是卖货的,只是因为价格便宜,你的流量拥有的时间就跟你促销、打折的力度、周期有关,如果你做的是差异化服务,这个用户百分之百就属于你,因为什么?因为独特的服务创造用户独特价值,促销带来的流量是跟促销档期和力度有关,服务带来的流量是你的私有流量。用白鸦的话是私有顾客资产。

 

我听到三只松鼠的案例,有手套、湿纸张,有的人感觉很贴心,其实就是情感上的差异,你觉得他更加懂你,从个人用户来讲打造情感的差异。我们路子是一样的,我们给小朋友做的互动活动,可能妈妈比较清楚。


那个部分我们花的精力是极其多,而现在看到的,前面我刚刚说道,为什么用户服务费收入有15%为用户付费。孩子王百分之百互动都是在线,包括30%收费,在这个部分,用户哪怕一开始到你这里想买一听奶粉,本来不想买,但是参加了活动,最后还是花了钱。

 

如果你只是卖货的,你就是一个中间商,中间商一定会让数字化把你革命掉,所以零售商只是卖货的,一定是趋向于零。我看了一下我的数据,在行业里面,我是比纯互联网用户UP值6倍左右。


我们过去6年,同店基本上都在50%,加上新店的增长是百分之百,而我基本没做广告。2012年开始,我单个核心用户在我这里大概只有1400块钱,到去年已经到了4700多块,将近5000块,所以我们同店增长的背后是单个用户的UP值提升,最终商业目的两个,希望用户的UP值不断提高,最好是等于理论消费值。

 

第二希望获取用户的成本变成附属,因为当新用户成为一个会员之前,老用户成为口碑,在成为会员之前对我已经有情感,这个时候对用户获取成本就是附属。


一定要打造基于人的,因为消费升级之后人越来越回归最原本的状态,不仅是简单买温饱,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独特性怎么做,而且坚持干。我服务的人群一个决策人群,不得不在这两个人群上打造差异化,才能覆盖用户的体验。


卖家没有把心思花在给用户带来价值的地方


郉孔育:我一直有一个困惑,国内的卖家挂在嘴边的词是流量,跨境卖家尤其是亚马逊卖家,他们最多的就是商品。同样都是平台,同样都是用户,卖家也是带不走,为什么有二者这么大差距。


我们都知道卖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所谓的商品上,商品能越来越好,因为时间花在哪儿,心花在哪儿,就长在哪儿。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因为国内卖家我觉得是有点畸形,大家都没有把心思花在最能给用户带来最核心价值的地方,我特别能同意量品朱总的观点,我们这么多人,削尖了脑袋,琢磨的不是为用户带来价值,反而是花在流量上。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白鸦:人口红利太大闹得   


白鸦:我觉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之后,人口红利太大闹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不说电商,多说一句别的,如果在美国做一个网站,更多是在做内容优化,不是在谷歌上怎么投广告。中国不是,只要在百度上把广告砸上去,这事就可以的,因为人太多了,只要砸上去,就可以砸出钱。这个大环境就是这样。

 

同样平台和目标就是我要挣那么多钱,亚马逊到现在为止毛利率也没有那么高,我们的毛利率超过3%,挣的就是那样的广告费,就需要谁的平台定个规矩去玩,为图片买单,只要把图片做好,广告砸好,生意就能好。这个市场适合于这么玩,于是大家就都这么玩了。

 

你去看北美市场,你会发现,有两个很不一样的东西。第一个就是电商还没有发达到什么都在上面买,在电商上逛的阶段,在亚马逊买的是需要的东西,所以会对比,而且同时会找好的东西,人在消费过程中是相对比较理性的,而且流量是相对比较平均的。不会因为广告砸得多,就有最高的销量。


不是说在北美没有做用户互动,我要搞网红,也有。我三天以前看到一个服装品牌,他们就是让它的顾客投票哪件衣服好,根据投票的结果做生产。顾客流量从哪里来?主要的流量来自Facebook,大概有60几万粉丝,整体因为这个环境和那个环境不一样。

   

郉孔育:同样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孩子王并没有把它定义为纯粹的,路越走越宽,我们刷单一脸菜色。是不是平台的机制导致因果报应,你看2009年,同样符合时代背景。


白鸦: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狠,大背景下,多数人是去逐利,多数人是短视的。他看到同质化有问题,他看到依赖货、依赖流量是有问题,老徐一直在思考怎么给别人差异化,怎么样给别人不一样。今天还能活着继续往前走的,再过两年三年,淘宝的兄弟们会懂。

 


*本文派代网 电商年会演讲整理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派代网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派代小蜜(ID:paidai2002)


精彩推荐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顶置公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