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导演里,有的已经出过很多本书,让我们了解得非常彻底了。
但还有人等待我们做更深入地发掘,比如王小帅。
王小帅
从1993年独立拍摄处女作《冬春的日子》以来,王小帅的目光就从未离开过当代中国与在时代大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但不像第五代导演那样惯常以过来人的身份叙述那段生活在黑暗里的日子,王小帅将他的电影主人公定义为在变革中成长的「下一代」。
《冬春的日子》(1993)
无论是出生在贵州,却不得不割舍初恋跟随父母回到上海的青红;还是《我11》里用11岁的目光注视着父辈的王憨,懵懂地抚过上一代人为建设西南三线留下的伤疤;又或者是《闯入者》中为了调离西南悔恨了大半辈子的邓美娟,他们眺望着远方的故乡,却始终寻不见归途。
《我11》(2012)
1966年,在上海出生4个月后,王小帅就跟随父母来到贵阳“支援三线”,23岁开始他的
“北漂”和独立电影创作生涯。
他一遍遍在光影中回望自己童年的所在地贵阳,或许作为一个“三线子弟”,他对讲述和发现这段历史始终有着无法释怀的责任感。
王小帅是一个满怀
「乡愁」
的导演,但你却很难去定义他的
「故乡」到底
在哪儿,是位于西南的贵州,还是处在东边的上海?为什么他始终聚焦着文革之后的那段日子?故事里的主人公又是否有着他自己的影子?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本
《薄薄的故乡》
就是王小帅给出的回答。
这不是一本死板的导演传记,我们更愿意称它为王小帅的「私人笔记」
,无关宏观历史,只是一个身处特殊时代的普通人对生活的讲述,让每一个共同经历过或未曾体验过那些日子的人都感同身受。
这本书中的文字、无意中幸存下来的老照片、儿时的素描、父母的家书等,装订而成的,是一个无故乡的人的精神故乡,是一个四口之家颠沛流离的命运。
也许每个人都能在王小帅的电影里找到与自己相同的生活痕迹,在撰写整理这本笔记的过程中,王小帅也让自己沉浸到往事中,他发现自己不免絮叨,更加发现回忆的不可靠;他意外地找到以为早已丢失的照片和画,惊喜地知晓了一直好奇的谜底。
现在这本笔记已经完成,如一部最终剪辑而成影片,不再私有。
王小帅带着私人印记的
「乡愁」寄托在他的电影中,曾感动过无数人,其中也包括国际电影节的评审们。
2001年《十七岁的单车》为他带来第一座银熊奖杯,之后的《青红》
又令他成为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的获得者,《闯入者》也曾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些备受专业评审青睐的电影背后的故事,王小帅自己的创作初心,也都暗藏在了这本
「私人笔记」中。
《薄薄的故乡》在2015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它独特的排版方式在2015年获得
“中国最美图书”
的称号,是从封面就能感受到的特立独行。
这本书也许会是带着观众真正走进王小帅的电影世界的一把钥匙,
随意标记的话语,记录下瞬间迸发的创作念头,寻根溯源,阐述了今天的“王小帅风格”究竟从何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