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做的没做——很多父母自己就没有交流的意识。
他们不善于、也不好意思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更不知道怎样去倾听——内心深处,他们也不觉得这件事很重要。
再往深里挖,可能在潜意识里,这些父母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个附属物。
孩子出现问题,就像东西坏了要去修理一样,把问题解决掉就行,不用谈什么感受不感受的。
无论孩子有多小,他都是一个人,一个不同于你的、有自己想法和感受的人。你必须通过交流去了解他的所思所想。
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没有培养出和孩子交流的习惯,没有形成一种坦诚、接纳的交流氛围,那么,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的心门也会向你慢慢关闭。
你再也无法看到他的内心世界,无法知道他内心的冲突、纠结。
而对于孩子来说,当他遇到问题,本能地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却因为没有交流的习惯,而不知道怎样去说,或者羞于去说,只能在内心的冲撞中挣扎自救。
不该做的做了——很多父母误解了交流的意思,认为只有给出评判、建议,甚至指责,帮助孩子改进,才是有效的交流。
这些父母,他们只看到了“事”,没有看到事情背后的孩子,没有看到孩子内心的感受。
朋友的孩子上高中了,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要选修一门舞蹈课,他选了交谊舞。
上了两次课,小伙子回来和妈妈说:和女生搭伴跳舞太紧张了,眼睛不知道往哪儿看,看哪儿都觉得不好意思。
朋友开导他:这都是正常的,年轻人就要慢慢学着和不同的人交往,要学着克服紧张的情绪,大方一些……巴拉巴拉讲了半天。
儿子听了半天没吱声,最后说:“妈妈,这些道理我都懂,我也知道该怎么做,其实我就是想和你说说这件事,你听听就好了。”
朋友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自己过于焦虑了。一焦虑担心,就容易去评判、去建议。
朋友进修过心理学,平时很注意观察和反省,和孩子的关系处得不错。
然而当儿子遇到问题时,她的心理学背景就不管用了,忍不住以过来人、以家长的姿态进行一番谆谆教导。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在妈妈的影响下,情商也很高,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才会说出上面的话。
换一对母子,可能就是下面的情景了。
孩子不耐烦地打断了妈妈的话:“知道啦!知道啦!”
妈妈呢,感觉自己很没面子:“说这么多,还不是为你好?一说就不耐烦,我平时说的话你能听进去多少?!”
孩子暗想:“我就是想和妈妈分享一下这件事,却换来这一顿絮叨和指责,看来以后还是少说为妙。”
类似的事多发生几次,你就很难再听到孩子的心声了。
我们和别人交流,把内心袒露在对方面前,是为了得到理解和接纳。
谁愿意受到评判、指责和打击呢?谁愿意被人暗示你不够好、你不行呢?
何况还是最亲近的人。
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自己的心包裹起来,防止受到伤害。
孩子也是一样。